第1篇:《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设计“地形地势特征”一课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 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通过教师的指导,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科学严谨的认真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达到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中国地形图及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各类地形所占地重尤其是高原,山地和平原所占地比重,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运用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了解各阶梯的地形种类及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和情感。
3、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结合生活时间知识,通过分析说明我国地势特点中蕴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说教材
(一)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面积广大”这个特征,教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配合五种地形景观图,以抽象和形象相结合的方法来阐释。教材通过读图题,让学生直观领悟“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关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则利用数据“说话”,通过绘制百分比扇形图来深化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至于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则利用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所见所闻来讨论。既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又可以突出对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个特征,则是从概念入手,防止与“地形”混淆。教材给出了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及沿北纬36°地形剖面”,使其特征一目了然。另外,还设置了“活动”三个问题,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避免了盲目性。在介绍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内容时,应分别在学生完成了第一、二个问题后进行。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牵涉到地势对河流流向,流速等水文知识,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深刻,因教材没有任何补充和铺垫,学生活动时是有困难的,教师可在此多做些启发,提示和搭桥引路活动。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通过学习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使学生学习技能得到提高,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情感是教学重点。
2、分析我国地势特点,说明这个特点蕴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体验式和探究式,客观有效教育的方法。
1、体验式
这是一种比较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我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设计有“谈自己旅游景观等环节,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亲自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学习用具制作出精美的百分比图片,展示自己制作过程和感受,在这些实践体验过程中,将原本抽象枯操的内容变得亲切熟悉、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
敏锐抓住本质问题,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形成多元化的有侧重点的教学方式,这是地理新课程课改革目标客观有效途径之一。我在这节课里,在教学“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时,紧紧抓住“我国的地势对航运、水电开发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将此问题具体的探究,然后选出中心发言人阐述本小组的观点,教师适当的补充和点评,客观体现了知识的拓展和落实,也对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极有裨益。
六、说学情
初二学生的元认识能力持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本节内容是单元的第一课,内容虽然不太多,但比较抽象,难度还是较大的,要靠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不现实,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做到张池有度,既有静心感悟,又有畅所欲言;既有认真读图绘图,又有大胆创新反思,使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考虑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问题时,尽量以课文中的问题为主,这样既精简又精华,做到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富有趣味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有机会获取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白技能和能力,尤其是读图绘图能力。我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尽可能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形地势特征的欲望,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在此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辩证观,将有利于其终身发展。因此,我从生活案例中引导学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事例和问题去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展开讨论,引发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我国地形,地势对行业,乃至人民生活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
七、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可设置旅游情景,国庆长假刚过,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到哪里参观旅游了,介绍自己在途中所看到的各种地形景观。
2、通过学生自主说或指名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在倾听中可作适当引导和补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地,流畅地叙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在观图中思考,在合作中讨论探索,在协同绘图中提高技能,在汇报展示中落实,补充知识,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理解重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深入扎实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学生回忆旧知。回忆七年级学过的地形概念和五种常见地形。
2、观察图2、4及相关图片,多媒体图展示。学生也可自己观察书中的图先了解 “中国地形区”的概况。
教师作指导,后独立完成连线题。
3、展示图2、1“中国的地形”及其配套的五幅景观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4、学生同桌间边观察边议论,说说每幅景观图的地形特点。教师明确提示:①说出图中主要景物。地面状况及海拨概况,后引导学生完成读图题第2个问题。
5、教师补充并小结: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每拔200米以下;②高原地面起伏和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③山脉(山地)坡陡,沟谷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⑤丘陵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海拔一般不超500米。
6、学生完成读图题第3个问题。①全体朗读P23两段课文。
②学生直接回答,完成后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7、拓展知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绘制地形百分比扇形图。(1)分小组,以合作的形式根据数据绘图。
(2)教师明确要求:①以前后桌或同桌为小组,认真阅读“活动”中各数据,然后绘制一个百分比扇形图;②小组成员自中,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参与完成;③教师在学生绘制前要给学生提示,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在图上标出相应比例,涂上不同颜色,做出图例和注记。
(3)完成最快的三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上台来,用幻灯展示绘制完成的地形百分比扇形图。教师作点评。
8、学生思考P24“思考”题。(1)结合四幅图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完成“思考”题的具体要求。
①男同学从山地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影响这方面去说;②女同学从不利的一面去说。③抽两组从不同方面的正、反方去作辩论回答。
(3)教师指点、补充:有利影响如山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许多山地风光优美,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等;不利影响如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三)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地势分布的特点。
1、出示P25的图2.2,指导学生观察。
2、结合“活动”题中第1、2个问题进行指导。
①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图,根据海拔的高低变化来回答第1个问题。得出:从A点到B点海拔呈下降趋势。
②从而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③板书: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再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让学生分别了解各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
4、分三个小组按不同的问题讨论完成“活动”第3个问题。①教师出示由第3题中所分解出的三个小问题:A地势对河流的流向与流速有何影响?B地势对气温与降水有何影响?C、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进行讨论,有三个组分别各有一个问题的探究,另外一个组(第4组)三个问题都思考,然后前三个组选出中心发言人阐述本组观点,第4组可根据发言作适当补充。
③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点评和补充。
5、小结:①我国地形地势对航运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一方面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联系;另一方面,各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②我国地形地势对水电开发的影响: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流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适宜发展水电事业。
(四)启发性总结谈话: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我们广阔的土地上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有终年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这是世界的屋脊,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我们这块复杂多样的沃土上,润育出我们五千年的华厦文明,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爱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它永远青山绿水。
第2篇: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入本单元自然环境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影响,本课学习的地形地势知识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分柱状图”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出我国地形“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两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形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类型和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类型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归纳总结——合作探究、提高能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二)教学流程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一组地图和卫星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主要任务。●指导读图、归纳总结
1.举例说明不同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我国的地势特征对降水有何影响?
3.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水能)有什么影响? 4.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交通(水运、陆路)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方向适时加以引导,同时出示相关图片以及在板图中绘出相关地理信息,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板书设计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四、教学难点
1、造成三级阶梯海拔高低的地理因素。
2、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拔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激趣教学。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从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入手,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海拔高低差异悬殊”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势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形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类型和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类型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二)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音乐视频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分析归纳——合作探究、提高能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音乐视频导入新课
以大家熟悉的影视剧歌曲开场,引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向东流?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明确学习主要任务。(2)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让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拔有什么明显变化,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
大胆将地势剖面与蛋糕切面做类比,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3)展示地形剖面图
指导学生阅读“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为使学生建立剖面的概念,可对比生活中切蛋糕的场景。对比课件展示的两幅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展示阶梯示意图,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4)三级阶梯分界线
在投影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图,找出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书本活动一填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并完成学案中的填图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从解析地势概念入手,通过投影绘图的动态过程,以及对学生读图、记图、填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地势特征的认识。
(5)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011-
第3篇:《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范文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特征。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