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留得枯荷听雨声-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诗歌赏析
留得枯荷听雨声-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诗歌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诗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悲伤”于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特征,它是内向性格的呈现,这里用来借指义山诗歌的审美特点,笔者认为,悲伤是义山诗歌的主导特征,它贯穿在其诗歌的各类题材、体裁之中。张伯伟在其文《李义山诗的心态》(1)从取景的角度,空间的隔断,时间的迟暮,对自然界的描写;自比古人,词汇色彩,浯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义山诗所呈现出的追求幻灭感、爱情受阻感、国运衰退感、落拓不遇感、孤独寂寞感、绝望失意感等多种心态加以归纳与概括,就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各异,但都浸润着悲伤的情绪,是对人生的悲歌。悲情主义在商隐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与发扬,但作为一个传统,则滥觞于古代的宋玉。宋玉《九辨》以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了悲情主义的端绪,但宋玉这种悲秋伤春还只是针对个人境遇而发,而李商隐则把这种源于个人心态而产生的悲伤扩充到整个人生,藉以外物,遂使其诗歌呈现出浓郁的悲伤美。
首先,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表现在他创造了一种以我观物,以物映我,并进而带到物我交融,主客一体的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2)云:“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义山无疑是这一金玉之论的忠实守护者和实践者,他是一位时代的忧郁症患者,固执的经营与创造着一种悲伤之境,而汇聚于他笔下的事物、人物也就普遍的浸染上一种悲伤的色彩,如《蝉》以两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便传神的描绘出五更时蝉声悲凄无力、欲断仍嘶的神韵,进而展示出它哀告无应、孤苦无依的悲伤情状。绝望的悲鸣、碧树的绝情冷酷实际上是对义山无所依傍、期遇不偶,所处环境冷酷黑暗的绝妙写照。《李花》中“自明五月夜,强笑欲风天”绘出李花月夜独明、孤芳自赏的情状,言辞之间透示着无人赏识的悲伤感,而这恰与义山强作欢颜的面纱下遮掩的怀才不遇的悲伤凄凉感息息相通。《流莺》中“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把流莺那种苦苦追求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无枝可依的处境刻绘的栩栩如生,这与商隐的现实处境何其相似。《野菊》中“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交待了菊花凄凉冷清的生存环境,并以拟人化的笔法触及到了菊花受冷漠的悲伤心态,实际是作者落寞、沉滞、凄凉心态的流露。《贾生》中则借贾生才高而不受重用的事实来悲悯自身,该诗虽属讽刺,然悲伤之感亦蕴其中。其他篇章如《杏花》、《月夕》等,其诗行中的事物也都浸润着悲伤的特质,而且这些事物都共同体现着物与境和的悲伤之境。另外,义山创造的这种悲伤之境还体现在诗歌的悲伤情调,以及作者为凸现悲伤‘隋绪而营造的凄凉、凋敝的氛围,如《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主人公悼亡后,离家远赴剑外,个人行踪如一叶浮萍,漂泊不定,又恰逢天降大雪,奔波劳累,饥寒之苦蕴于其中,值此孤孑无援之时不禁忆起亡妻,字里行间一种悲伤的情调流泻而出。《端居》中“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则把作家客居在外,而杳远难期的悲伤情绪移植于阶前的青苔、红树,然后通过两个并非发生在一夕的雨中、月中意象的叠加,从而使青苔与红树这两个意象在冷落的清秋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寥落的意态。
诗中的基调于旷远中包孕的仍是压抑在作者心胸的悲凉寂寞感。《夜冷》中“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从“夜冷”诗题看,透露出的是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息,而诗中所写景物“树”“池”“月影”虽显阔余,但从下方所写景物来看,却徒让人空虚怅惘,而末句则绘制了一幅冷风苦雨过后,荷花凋零,荷枝上仅剩几片枯叶的萧瑟败荷图¨它传达了一种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凄凉悲伤的情调,它营造了一种沉闷萧条的氛围。《幽冬暮》中“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摄取了几个冬暮的特写镜头,无非是突出冬暮的寂寞寒冷,并营造出一种阴寒幽冷的.环境气氛,以期与作者的现实境遇相类似,这样作者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伤感的阐发就顺理成章了。而《哭刘司户二二首》中:“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其情调何其悲伤、沉痛。而作者对刘司户的挽伤也在这绘制的一幅秋日萧瑟图中尽显无遗。其实这种悲伤的情调与氛围在义山诗歌中不在少数,难以尽举,其他如《房中曲》、《写意》、《思归》、《到秋》和《昨夜》乃至无题诗等也都蕴含着这种情调,这里不再详加阐释。总之,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事物、诗歌的情调,营造的氛围创造了一种尽显自己主观特质的悲伤之境。
其次,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还表现他诗歌的悲伤风格,对义山诗歌风格的阐发,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蟠飞《李义山诗的作风》③强调义山诗的作风是热烈、伤感、凄清、精丽,沉郁,董乃斌文则将李诗风格的发展分为模拟期、愤激期、伤感期和颓废期④。概述了李诗诗风由浸有轻愁薄闷,既而趋于激愤悲壮,再而进入哀婉凄厉的伤感,最后沦为带有虚无、幻灭思想情绪的颓废的过程。而刘学锴则指出他诗歌抒写人生感慨,即命运感慨、世情感慨和情绪感慨的特征⑤。其实,他们三位虽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义山诗歌的风格,却道出义山诗歌风格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其诗浸有的凄清、伤感的悲伤情绪。笔者愚论认为,这种悲伤就是义山诗歌的主导风格。对于义山诗歌风格论说虽然见解各异,并且各有依据,但评价作品的风格不应着眼于局部,而应统观全局。纵观义山诗歌的全部,悲伤才是它的主导特征。实际上对于诗歌悲伤的特质,古人早有论及。皎然《诗式》中提到悲、怨风格,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则用诗句对悲慨的风格予以描绘,其诗云:“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衰。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云:“~拂郁人诗比凄怨??.心情悲哀者,其语言必悲伤哀苦。”这些话也颇能触及义山风格痒处。其风格几乎辐射到各类题材。《咏史》中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是悲伤,《天涯》中“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是悲伤,《清河》中“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是悲伤,《独居有怀》中“觅使嵩云暮,回头霸岸阴。只闻凉叶院,露近近寒砧”凄清中包孕的是悲伤,《闻歌》中“此身断肠非今日,香炮灯光奈尔何”也是悲伤,至于《夕阳楼》、《北楼》、《晓坐》、《日射》、《山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等篇章无不透露着悲伤的色彩。另外,义山的这种风格还可在与其他诗人诗风的比较中显现出来。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雨写得何其轻灵洒脱,诗句虽不言主人公的表情,,却满蕴着喜悦。而义山《春雨》中‘‘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却写得何其凄迷冷清。写雨用一“冷”字,把主人公悲凉,哀伤的心情衬托的味道十足。同是写《月夜》,刘方平《月夜》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而义山《月夕》则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姬娥应断肠。”两者所写月夜时令不同,然气味迥异却可以从侧面嗅之。前者写妇人的寂寞,却也透示出情韵,后者写个人的凄凉处境,却满蕴着悲伤。对于商隐这种风格,前人也有酷讦。清代施补华,—清钱飞《岘庸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浯。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从这段妙论中,我们可以蠡测出三个人迥异的风格。
虞世南气格高妙自不必说,而骆宾王虽处患难,与义山相比,却显出沉郁慷慨来,倒是义山诗语中透溢着悲伤,不平之气郁结心中。像这样通过比较可窥殊同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不再赘言。通过上文的论证分析,约略可以得出悲伤确实是商隐诗歌的主导风格。
再次,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还体现在他诗歌悲伤的韵昧。清代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中云:“义山《无题》诸什,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这说明,读者是不难从义山的诗歌中读出悲伤的韵味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似是对自己一生的所遇作注解。画面凋敝落寞,读后难免让人悲伤感叹。其实,蕴含悲伤韵味的何止是无题诸什,他的那些直接抒写悲伤情绪的诗篇自不必说,而那些看似闪现傲兀、豪迈之风的诗歌,其深处隐含的韵昧仍是悲伤。《西溪》中“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看似极傲兀,而联系作者实际其蕴含的韵味实是悲伤。《岳阳楼》:户“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 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格调似显高昂,语气也变得豪迈,而实际上它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却仍是悲伤。这是因为商隐一生穷困潦倒,在官场颇受排挤,虽面对洞庭湖的浩渺广阔暂感快慰,而心中郁结的块垒却终难荡涤。豪语中包孕的却是难言的悲愤,其外味仍是悲伤。《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富有韵味。从画面来看,呈现的是黯淡、萧瑟的氛围。在一个乌云密布、天气阴霾的日子,·作者漂泊在外,夜里独宿客舍,窗外冷风习习,风过处,荷叶簌簌作响,犹如秋雨敲打着枯荷,一声声送入作者的耳畔,并撞击着作者的心胸,刹那间,作者百感交集,怀念亲友的相思之痛, 自己身世的冷落之感,遭际不遇的惆怅都一齐涌上心头,使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味道正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所写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义山可谓深得传情之神理。难怪《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谈及义山的诗歌时说,最喜欢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因为这句诗恰到好处的触及到了其灵魂,传达了她那种嗟叹好梦难圆的悲伤、缠绵多情的思绪。因此该诗虽不言伤悲,而悲伤实蕴其中。试问该诗韵味非悲伤者何?以诗为酒细细品,悲伤应为其终了之味。
从以上几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义山的诗歌是悲伤的,一如阿炳的那首名曲《二泉映月》,美丽的月光下,流淌的却是淡淡的悲伤、阵阵的凄凉,它是在为商隐的一生作注脚,它是个人的自述传,同时也是晚唐的时代的悲音。然我们从义山诗歌中领略到的主要不应是低沉压抑,而是他那颗期待被理解的真诚的心。
第2篇:一留得枯荷听雨声——义山诗歌的悲伤美
留得枯荷听雨声——论义山诗歌的悲伤美
“悲伤”于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特征,它是内向性格的呈现,这里用来借指义山诗歌的审美特点,笔者认为,悲伤是义山诗歌的主导特征,它贯穿在其诗歌的各类题材、体裁之中。张伯伟在其文《李义山诗的心态》(1)从取景的角度,空间的隔断,时间的迟暮,对自然界的描写;自比古人,词汇色彩,浯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义山诗所呈现出的追求幻灭感、爱情受阻感、国运衰退感、落拓不遇感、孤独寂寞感、绝望失意感等多种心态加以归纳与概括,就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各异,但都浸润着悲伤的情绪,是对人生的悲歌。悲情主义在商隐这里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与发扬,但作为一个传统,则滥觞于古代的宋玉。宋玉《九辨》以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了悲情主义的端绪,但宋玉这种悲秋伤春还只是针对个人境遇而发,而李商隐则把这种源于个人心态而产生的悲伤扩充到整个人生,藉以外物,遂使其诗歌呈现出浓郁的悲伤美。
首先,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表现在他创造了一种以我观物,以物映我,并进而带到物我交融,主客一体的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2)云:“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义山无疑是这一金玉之论的忠实守护者和实践者,他是一位时代的忧郁症患者,固执的经营与创造着一种悲伤之境,而汇聚于他笔下的事物、人物也就普遍的浸染上一种悲伤的色彩,如《蝉》以两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便传神的描绘出五更时蝉声悲凄无力、欲断仍嘶的神韵,进而展示出它哀告无应、孤苦无依的悲伤情状。绝望的悲鸣、碧树的绝情冷酷实际上是对义山无所依傍、期遇不偶,所处环境冷酷黑暗的绝妙写照。《李花》中“自明五月夜,强笑欲风天”绘出李花月夜独明、孤芳自赏的情状,言辞之间透示着无人赏识的悲伤感,而这恰与义山强作欢颜的面纱下遮掩的怀才不遇的悲伤凄凉感息息相通。《流莺》中“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把流莺那种苦苦追求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无枝可依的处境刻绘的栩栩如生,这与商隐的现实处境何其相似。《野菊》中“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交待了菊花凄凉冷清的生存环境,并以拟人化的笔法触及到了菊花受冷漠的悲伤心态,实际是作者落寞、沉滞、凄凉心态的流露。《贾生》中则借贾生才高而不受重用的事实来悲悯自身,该诗虽属讽刺,然悲伤之感亦蕴其中。其他篇章如《杏花》、《月夕》等,其诗行中的事物也都浸润着悲伤的特质,而且这些事物都共同体现着物与境和的悲伤之境。另外,义山创造的这种悲伤之境还体现在诗歌的悲伤情调,以及作者为凸现悲伤‘隋绪而营造的凄凉、凋敝的氛围,如《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主人公悼亡后,离家远赴剑外,个人行踪如一叶浮萍,漂泊不定,又恰逢天降大雪,奔波劳累,饥寒之苦蕴于其中,值此孤孑无援之时不禁忆起亡妻,字里行间一种悲伤的情调流泻而出。《端居》中“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则把作家客居在外,而杳远难期的悲伤情绪移植于阶前的青苔、红树,然后通过两个并非发生在一夕的雨中、月中意象的叠加,从而使青苔与红树这两个意象在冷落的清秋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寥落的意态。诗中的基调于旷远中包孕的仍是压抑在作者心胸的悲凉寂寞感。《夜冷》中“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从“夜冷”诗题看,透露出的是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息,而诗中所写景物“树”“池”“月影”虽显阔余,但从下方所写景物来看,却徒让人空虚怅惘,而末句则绘制了一幅冷风苦雨过后,荷花凋零,荷枝上仅剩几片枯叶的萧瑟败荷图¨它传达了一种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凄凉悲伤的情调,它营造了一种沉闷萧条的氛围。《幽
冬暮》中“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摄取了几个冬暮的特写镜头,无非是突出冬暮 的寂寞寒冷,并营造出一种阴寒幽冷的环境气氛,以期与作者的现实境遇相类似,这样作者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伤感的阐发就顺理成章了。而《哭刘司户二二首》中:“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其情调何其悲伤、沉痛。而作者对刘司户的挽伤也在这绘制的一幅秋日萧瑟图中尽显无遗。其实这种悲伤的情调与氛围在义山诗歌中不在少数,难以尽举,其他如《暮秋度游曲江》《房中曲》、《写意》、《思归》、《到秋》和《昨夜》乃至无题诗等也都蕴含着这种情调,这里不再详加阐释。总之,作者通过他笔下的事物、诗歌的情调,营造的氛围创造了一种尽显自己主观特质的悲伤之境。
其次,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还表现他诗歌的悲伤风格,对义山诗歌风格的阐发,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蟠飞《李义山诗的作风》③强调义山诗的作风是热烈、伤感、凄清、精丽,沉郁,董乃斌文则将李诗风格的发展分为模拟期、愤激期、伤感期和颓废期④。概述了李诗诗风由浸有轻愁薄闷,既而趋于激愤悲壮,再而进入哀婉凄厉的伤感,最后沦为带有虚无、幻灭思想情绪的颓废的过程。而刘学锴则指出他诗歌抒写人生感慨,即命运感慨、世情感慨和情绪感慨的特征⑤。其实,他们三位虽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义山诗歌的风格,却道出义山诗歌风格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其诗浸有的凄清、伤感的悲伤情绪。笔者愚论认为,这种悲伤就是义山诗歌的主导风格。对于义山诗歌风格论说虽然见解各异,并且各有依据,但评价作品的风格不应着眼于局部,而应统观全局。纵观义山诗歌的全部,悲伤才是它的主导特征。实际上对于诗歌悲伤的特质,古人早有论及。皎然《诗式》中提到悲、怨风格,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则用诗句对悲慨的风格予以描绘,其诗云:“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衰。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清代薛雪《一瓢诗话》云:“~拂郁人诗比凄怨„„.心情悲哀者,其语言必悲伤哀苦。”这些话也颇能触及义山风格痒处。其风格几乎辐射到各类题材。《咏史》中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是悲伤,《天涯》中“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是悲伤,《清河》中“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是悲伤,《独居有怀》中“觅使嵩云暮,回头霸岸阴。只闻凉叶院,露近近寒砧”凄清中包孕的是悲伤,《闻歌》中“此身断肠非今日,香炮灯光奈尔何”也是悲伤,至于《夕阳楼》、《北楼》、《晓坐》、《日射》、《山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等篇章无不透露着悲伤的色彩。另外,义山的这种风格还可在与其他诗人诗风的比较中显现出来。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雨写得何其轻灵洒脱,诗句虽不言主人公的表情,却满蕴着喜悦。而义山《春雨》中‘‘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却写得何其凄迷冷清。写雨用一“冷”字,把主人公悲凉,哀伤的心情衬托的味道十足。同是写《月夜》,刘方平《月夜》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而义山《月夕》则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姬娥应断肠。”两者所写月夜时令不同,然气味迥异却可以从侧面嗅之。前者写妇人的寂寞,却也透示出情韵,后者写个人的凄凉处境,却满蕴着悲伤。对于商隐这种风格,前人也有酷讦。清代施补华,—清钱飞《岘庸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浯。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从这段妙论中,我们可以蠡测出三个人迥异的风格。虞世南气格高妙自不必说,而骆宾王虽处患难,与义山相比,却显出沉郁慷慨来,倒是义山诗语中透溢着悲伤,不平之气郁结心中。像这样通过比较可窥殊同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不再赘言。通过上文的论证分析,约略可以得出悲伤确实是商隐诗歌的主导风格。
再次,义山诗歌的悲伤美还体现在他诗歌悲伤的韵昧。清代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中云:“义山《无题》诸什,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这说明,读者是不难从义山的诗歌中读出悲伤的韵味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似是对自己一生的所遇作注解。画面凋敝落寞,读后难免让人悲伤感叹。其实,蕴含悲伤韵味的何止是无题诸什,他的那些直接抒写悲伤情绪的诗篇自不必说,而那些看似闪现傲兀、豪迈之风的诗歌,其深处隐含的韵昧仍是悲伤。《西溪》中“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看似极傲兀,而联系作者实际其蕴含的韵味实是悲伤。《岳阳楼》:户“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 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格调似显高昂,语气也变得豪迈,而实际上它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却仍是悲伤。这是因为商隐一生穷困潦倒,在官场颇受排挤,虽面对洞庭湖的浩渺广阔暂感快慰,而心中郁结的块垒却终难荡涤。豪语中包孕的却是难言的悲愤,其外味仍是悲伤。《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富有韵味。从画面来看,呈现的是黯淡、萧瑟的氛围。在一个乌云密布、天气阴霾的日子,·作者漂泊在外,夜里独宿客舍,窗外冷风习习,风过处,荷叶簌簌作响,犹如秋雨敲打着枯荷,一声声送入作者的耳畔,并撞击着作者的心胸,刹那间,作者百感交集,怀念亲友的相思之痛,自己身世的冷落之感,遭际不遇的惆怅都一齐涌上心头,使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味道正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所写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义山可谓深得传情之神理。难怪《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谈及义山的诗歌时说,最喜欢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因为这句诗恰到好处的触及到了其灵魂,传达了她那种嗟叹好梦难圆的悲伤、缠绵多情的思绪。因此该诗虽不言伤悲,而悲伤实蕴其中。试问该诗韵味非悲伤者何?以诗为酒细细品,悲伤应为其终了之味。
从以上几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义山的诗歌是悲伤的,一如阿炳的那首名曲《二泉映月》,美丽的月光下,流淌的却是淡淡的悲伤、阵阵的凄凉,它是在为商隐的一生作注脚,它是个人的自述传,同时也是晚唐的时代的悲音。然我们从义山诗歌中领略到的主要不应是低沉压抑,而是他那颗期待被理解的真诚的心。
第3篇:散文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散文 · 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朵雪色,一茎褐黄。当友人们去观星谷看石磨盘时,我留在了荷塘边,默默看着满塘萎谢的荷。虽然曾经写过枯荷叶,而此刻,她们就静静地站在我面前,我仍然是七分赞叹,两分不真实,还有一分倾心随风潜入荷塘。她们比图片里更素朴。弯折的茎,干枯的叶,点与线,灰与褐,勾勒出一幅极其简约的水墨枯荷图,满塘苍凉却不凄凉,满塘枯萎却不是死亡。荷叶不再碧绿,顶着一朵枯黄匍匐在清冷的水上,干硬的小莲蓬,眼眸黝黑,风吹过来,哗啦歪一下身子,恣肆的纯真,而留在水下淤泥中的根茎依然洁白如斯,释放着灵性,延续着希望。想起荷花盛开时节,宽阔的荷叶层层叠浪,亭亭的荷花临风摇曳,仿佛唐朝的丰盛明丽,汹涌着,怒放着,惊心动魄的好看,是一首饱满圆润的诗。此刻的枯荷塘隐约有宋时清韵,晓风枯荷,疏落迷离,孤寂的清瘦,是
第4篇:留得枯荷听雨声杂文随笔
留得枯荷听雨声杂文随笔
留得枯荷听雨声。 下雨的时候,拿一本书,坐在窗前听雨阅读,看着文字在烟雨中徜徉,便觉得美,满心都贮满了诗。
其实说美,也不美,舍外之路泥泞难走,圃边残花飘落,街上行人浑身湿透,步履匆匆。但身临于这雨打窗舍环境之中,会感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心灵如雨冲刷过的安定与宁静,天上人间只剩下了雨的统一,被雨声阻隔的静寥,夜色似江南水墨,自悦。
雨落青石,如曲动听,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似。这诗原是形容琵琶声的,然则细雨琳琅动听,故予之称。
于是,隔着蒙蒙雨帘,望着夜色江头,仿佛看见了那个时候的香山居士,忽闻水上琵琶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仿佛看见了那个时候的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看见她缓缓挥手,未成曲调潜有情,看见她闭着眼,初为霓裳后六幺,也看见失意的白乐天轻轻叹息,门前冷落鞍马稀。
第5篇:留得枯荷听雨声小学作文
留得枯荷听雨声小学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人思念着远方的'朋友,没有留意悄悄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洒落在枯荷上,发出错落有致的声响,别有一种美的情趣。赞美“莲叶何田田”的诗句很多,欣赏枯荷的诗人却很少,从这一点上看,作者的眼光很独特。
我喜欢这句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让我过了一把“老师瘾”。
初冬的一个周末,天上下着小雨,我和妈妈去探望外婆,外婆门前的一口池塘吸引了我的目光。满池的荷花早已凋零,一张张枯黄的荷叶仍然坚强地面对冷风寒雨。雨点打在它们身上,发出“滴答”“噗噗”的声音,我不由感叹:“这真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啊!”妈妈疑惑地问:“我只听过‘留得残荷听雨声’,你好像记错了?”妈妈是语文老师,居然不知道这个,这下又可以当一回小老师了。我心中暗暗得意
第6篇: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写景美文
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写景美文
记得曾在一个朋友空间里看到一组枯荷的图片,只是一瞬,便被那种凄凉所感染。那刺眼的蓝色,衬托着一片片被岁月打磨的荷叶,弯折的茎、低垂的头、宛如沧桑之后的静静反思,还有偶尔还亭亭玉立在荷塘中的莲蓬,宣告着一个生命的又一次轮回。那时,满脑中只把“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幻化成了眼前这一幅幅凄凉的画面。
留得枯荷听雨声,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一直在问自己。一株长在淤泥里的荷,在经历了春的生长,夏的美丽,秋的成熟之后,留给冬季的是满塘枯荷。然而真正的美丽却在冬季,那长在地下的茎,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洁白。想到这些,不禁对荷生出一种敬意。一季一季的更替,轮回里,谁守在那一隅,只为了留下最悲惨的境况,去听那雨声?
枯荷听雨是否也预示着一颗心对破碎的情感的.守望?是否也像那些在逆境中的人,在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