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得于心应于手成语解释
得于心应于手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得于心应于手
【标准发音】: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
【繁体写法】:得于心應於手
【得于心应于手是什么意思】:得:获得,领悟;应:适应。领悟到要领,做起来顺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应
【得于心应于手成语接龙】:捷足先得 → 得于心应于手 → 手下留情
【用法分析】: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得 ① dé 得意洋洋;② de 好得很③děi 得喝水了。注意多音字:应 ① yīng 应届 应许;② yìng 应付 应承。
【出处说明】: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对应近义词】:得心应手
【得于心应于手的造句示例】:
宋·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
第2篇:得于心应于手成语
得于心应于手成语
【成语】:得于心应于手
【拼音】: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
【简拼】:dyxyys
【解释】:得:获得,领悟;应:适应。领悟到要领,做起来顺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应。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示例】: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而不可述之言也。 宋·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
【近义词】:得心应手
【语法】: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得于心应于手 成语接龙
【顺接】:手下留情 手下败将 手不乾净 手不停批 手不停披 手不停挥 手不停毫 手不干净
【顺接】:爱不释手 碍足碍手 不忍释手 长缨在手 寸铁在手 大打出手 大显身手 打成平手
【逆接】:安闲自得 昂然自得 遨翔自得 不可多得 超然自得 楚弓复得 楚弓楚得 唾手可得
【逆接】:得一元宝 得一望十 得不偿丧 得不偿失 得不补失 得不酬失 得之若惊 得人为枭
第3篇:关于心的成语及解释
关于心的成语及解释
1、上下同心:上下一心。带心的成语
2、心长发短:心长:智谋深;发短:指年老。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3、心谤腹非: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4、嘴甜心苦:说话和善,居心不良。
5、心口如一: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
6、心乔意怯:指心神不定,感到害怕。
7、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8、心怀叵测: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9、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10、面是心非:指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11、心腹重患:指严重隐患或要害部门的大患。
12、上下一心:上上下下一条心。
13、心腹之交: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14、身远心近:指身体相隔虽远,但是双方的心却贴得很近。
15、心花怒放
第4篇:求死不得成语解释
求死不得成语解释
发音:qiú sǐ bù dé
简拼:qsbd
类型:贬义成语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二十卷:“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解释:得:能够。想死也不能
示例:既然这样,我就斩断你的手脚,让你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公孙璞者,雍州高陵人也。武德二年,为华州司马。年四十余,沉湎酒肉,荒淫财色。常令家童渔钓弋猎,恣杀物命,甘其口腹。忽梦千余人,持刀剑弓矢入其家,擒璞杀之。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璞表兄华阴令贾宣古,见其所疾,惊曰:未尝见有此疮,当是杀生太多,宿业所致然也。华山道士姚得一,多记神方,可使人一往求问也。璞依教,令其长子到华山,具述所疾,涕泣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