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飞越疯人院读后感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看完书又看了电影,觉得好震撼。
我想我是一个独立的、追寻自己所想的人。我从来不觉得我生于一个很坏的时代,相反我一直很感恩我出生并不算差,只不过这个时代或者说我所处的环境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惊喜。
科技的发展,换了多少代手机,都I5s了,都用电纸书看书了;互联网的创造,隔空传话,网购的盛行,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惊喜。
因为前所未有所以惊喜,前所未有是最好的理由。
我想,应该有些人会如我一样,偶尔会幻想一下从前那个未僵化的世界,即使你从未存在过那个世界。我以为人越大就越不用守规矩,而事实恰恰相反。人变得无害,却很单调。每天迈着同样的步伐,经过同样的路,遇同样的人,如此机械重复。没有人在控制,所有人在控制。
我在被同化、控制,与此同时,我明白,只要我追求最本质的快乐就能摆脱,去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博学的人,保持觉醒,保持独立的判断力,为自己创造惊喜就如读这本书。
社会的现实很容易把不守秩序的人改造成温顺的、没有情感的machine,不守秩序的人许多时候等同疯子,因为他们都是反抗大多数的人。如果真是这样的,如果大多数错的,那么我想我会做一个伪常人,混于大多数的正常人,等如那个McMurphy一样的伪疯子给我觉醒的力量去思考规则正确与否。
我会如酋长一样不负他望,给予女护长最后一击。
第2篇:飞越疯人院 读后感
教原一班 110602007张小丹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疯人院-----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但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词眼。如南京的随家仓医院,在南京上学几年,经常会从身边的南京人嘴里听到这个词,无一例外的,都是作为开玩笑的一个辅助词。我们很少有人能,或有兴趣知道一家精神病院里的情形到底是怎样,无非就是医生护士加一群精神不正常者。《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所精神病院的治疗、管理机制,当这些画面出现在面前时,我们感触还是很大的。
看完电影,对一些情节有点不太理解,比如酋长最后为什么要掐死麦克等,于是去翻了遍它的原著。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媒介,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还是有区别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跳跃的太强比如说从关于哈丁的会议到改变时间表,麦克墨菲争取到酋长那一票 和麦克墨菲组织钓鱼,这些地方我们在电影中看的似乎很自然就发生了,但是读过原著后会发觉,这一切都是无比艰难和坎坷的。麦克用近乎疯狂的表现争取到的一切,只有读过原著才能体会那种令人震撼的勇气。而酋长,影片的描述也不够多,似乎真的把他当作了又聋又哑甚至忽略他而去更大篇幅的给契斯维克,哈丁,比利等以出场机会,这使得酋长后来那句“thank you”显得突兀,酋长之前的所做一切并不亚于麦克,只不过那是种无声的抗击,在麦克对他说:原来你一直在耍他们,耍的团团转。护士,无疑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尽
管影片中也把她刻画成高贵的魔鬼,无人可撼动她地位,我们可以从她参加医生们的会议时说的话不难发现,让麦克墨菲留在医院,无疑是对他最沉痛的打击,俗话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大护士正是想以这种方式去折磨甚至毁灭她的病人们,这种病态的心理似乎早应该让自己也成为精神病人的一员。原著的大护士那种险恶在内心,借以无数次的行动表现出来那种权威以及势力,片中可能由于片长的关系,似乎把她直接刻画成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恶魔。以上是对原著和电影的一些比较。麦克墨菲---电影的中心人物,他不算一个优秀公民,犯下种种过错,被送到教养院,又为逃避苦役,假装精神有问题,被送到这家精神病院。这样一个人,单独来看,身上并不具备为我们所赞赏或同情的因素。但就这样一个人,身处精神病院这个环境下时,他身上的那种向往自由的因子,让我们开始喜欢他这个“不循规蹈矩,总是制造混乱的”麦克。而麦克的这种向往自由的个性是统治者所厌恶和憎恨的。我们会喜欢,是因为我们是人民,人民缺乏正是缺乏奔向自由的勇气,但在心底有无比幻想着自由。电影中,麦克对疯人院的管理治疗方式一开始是感到很稀奇的,从第一次参加护士组织的谈话时,他那种诡异的坏笑可以看出。但我们知道,他的个性,在外面的世界都无法正常生存下去,更何况是在疯人院这样一个充满束缚与压制的空间里,很快麦克的到来就打破了原本这里一切按部就班,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的生活。对疯人院的秩序和规定他无法忍受,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开始思考这些规则的合理性。但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
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病人无需操心。就算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医院统治者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干脆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电影中的谈话,对麦克的电击以及最后的脑蛋白切除术,都是规劝和暴力统治的表现。酋长结束了,心已死麦克的生命,表面看不可理解,其实是对这种规训的最后抵抗。
整部电影,中间不乏幽默搞笑之处,但到最后我们都会感到那么一丝压抑。它通过疯人院这一场所,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现代社会的规训惩罚制度。它的威力是巨大的,大得无法想象,大得让我们已经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就像疯人院里的那些病人们,把每天的吃药,谈话,睡觉,治疗看做理所当然。因为它虽然威力无穷,却是悄无声息不带任何表面的血腥而进行的。这让我想到福柯写的《规训与惩罚》,该书一开始就向我们描述了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判以重刑,残忍地被处死的场景。描述的文字让我胆颤,甚至无法去想象那个无比血腥的场景,印象非常深刻,觉得统治者们怎么能够那么残忍。随后作者引述了,在此惩罚发生后的80年,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规章的第17至28条,一种与此前血腥的惩罚完全不同的惩罚方式,其实就是残酷的肉刑开始消失了,但恐怖的规训却兴起了。就我自己而言,在看后者时,内心的触动没有前者大。这也许就正说明了这种现代规训制度的隐匿性与内潜性。它的威力不在于肉体的痛苦与残暴,而是对人的内心的控制与束缚。福柯在书中也表明,这种惩罚方式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它产生了几个后果:
1、脱离了人们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
2、它的效力被视为源于它的必然
性,而不是源于它可见的强烈程度。
3、受惩罚的确定性,而不是公开惩罚的可怕场面,应该能够阻止犯罪。
4、惩罚的示范力学改变了惩罚机制。相应的,刽子手这种痛苦的直接制造者被一个技术人员大军所取代,这技术大军包括监狱看守,医生,牧师,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对于教育学家在这儿的出现,有些人或许会有些诧异,但凡是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只要稍加回忆与思考,就会有所感触。现在好多学校都是全监控式的,就拿我自己的中学生活来说,它的作息表就是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非常紧密的安排下来的。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晚上的熄灯规定,一旦熄灯,就会有老师检查,熄灯后不允许有任何声音,必须上床睡觉。凡事巡查老师听到有声音的,就会扣分,导致的后果就是第二天班主任找你谈话。这就很滑稽地导致上厕所这一最基本的需求,都要偷偷进行。学校的学习生活也是严格规定好的,基本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最为学生,你所要做的就是遵守班规校规。在这儿并不是控诉把我们送进大学的中学生活,没有它的这种高强度,在城乡不平等的大背景下,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也许就没有机会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以它为例,来说明学校里我们所熟悉,习惯,并遵从的规训制度。
这种规训现象其实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但因为它的隐匿性,或是它的不可抗拒性,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服从。
第3篇:《飞越疯人院》读后感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看完的书只有一个《飞越疯人院》,怪诞而不输逻辑,是这个书给我唯一的感受。有点可惜的是并没有拿到全本,貌似只是书的一小段,却也足够向我展现此书的奇妙。
很久以前,就被被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被抓进精神病院,你要如何去证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
想来想去没有任何的办法,似乎只有服从医生的管理,逐渐让他相信我是一个正常的人。
在他管理的过程中,不会反抗,不会吵闹,不会拒绝,有的只是配合,就仿佛生活在一片雾中,生活不是我们自己的,只是别人安排下的成果。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被当做精
第4篇: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影评
看完《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也想打了很多,课后我又搜集了一些该影片的资料,对该影片的背景、内容作了进一步了解。所以,现在对该片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由米洛斯.福尔曼指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届奥斯卡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不难看出,该影片有多么的优秀。《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这群疯子都是典型的代表,他们自愿来到这个疯人院,为的是逃避真实社会,但他们又希望反抗这个缩影的社会,可是每每到关键时刻,他们又自卑懦弱、逃避和害怕,又继续在昏暗的病房里玩着扑克拒绝一切的变革。但是,当他们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勇于抗击官僚主义时,他们是能够和
第5篇:飞越疯人院
心理学电影《飞越疯人院》赏析
林杏楠 1020100017 10记者
心理学看点: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学电影《飞越疯人院》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心理学电影,三个人物分别象征了本我、自我、超我,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描述。
剧情介绍: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间,美国某丛林旁座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个名叫麦克默菲的青年男子,被武装的教养院军官押往国家精神病院,因为据说这青年在教养院胡作非为,还玩弄了一个未成年的姑娘,所以他被视作“疯人”嫌疑犯而送进精神病院。麦克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性格豪放的青年,为了逃避苦役,假装精神失常,从监狱来到精神病院„„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
第6篇:飞越疯人院
数计2班
李娟
1153211
《飞越疯人院》的观后感
看完这部片子我的感触挺深的,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看过的另一部片子《越狱》,虽然这两部片子在内容梗概上大相径庭,但他们都有一些细微上的相似之处,人们都渴望自由,尽管他们的原因不一样。《飞越疯人院》让我对人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关于一个疯人院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没有疯的疯子—麦克墨菲。他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麦克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瑞秋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
第7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仰望自由——从人物形象角度简谈《飞越疯人院》
看完《飞越疯人院》,不得不承认,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反复思考,找出它对我的价值,而不是告诉我,我应该明白怎样的道理。
疯人院显然是个隐喻,今天已经有不少人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道理相同,疯人院在哪?它就是桎梏了我们自由与天性的世界。
在《飞越疯人院》中,最为出彩的便是代表正恶的两大人物形象。麦克墨菲显然是个混混,而且有点小聪明,靠着装疯卖傻躲避了牢狱之灾——然而代价却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护士长拉契特显然应该是个好人,道德上完美无缺,是个完美的制度与即成世界的捍卫者。影片最后小混混墨菲成了英雄,而“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