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导入方法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4-07 07:12: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导入方法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导入方法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下面是《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导入方法,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提问导入

师:“同学们,先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三个字。你们注意仔细看,可以在心里默读。”(在黑板上写下“圆明园”三个字)

师:“同学们,现在跟着老师读一下这三个字。圆、明、园。”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完成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后找关于圆明园的资料,那么老师现在想问一下各位,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你们想到些什么呢?说说你们的感受,可长可短,一个字也行一个词也行,举手发言。”

评析

优点:

古人有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打进。”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这种问题导入法可以引起畅所欲言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也有要求,能将脑中画面转换成文字,无论是精简地说,还是详细地说,清晰的表达,流畅的语言,都是口语交际的体现。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回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缺点:假如班里的学生课上不太热情,或者准备得不充分,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因此一定要把课前作业落实好,适当给予学生阅读提示,避免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出现尴尬。

悬念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是第七单元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大家打开书本,请看第一段。读一读。”

齐读第一段。

师:“说到损失,那就是圆明园被毁了。大家想想,既然英法联军只是觊觎里面的财物,按道理抢夺里面的宝物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把它烧毁呢?那么烧毁的原因是什么呢?再换个角度想想,把宝物抢夺后,圆明园烧毁的,到底是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追寻其中的理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评析

优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捉住这个契机诱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点。

缺点:问题数目要适当,太多的话会出现某些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没有兴趣,走神,不愿意思考的现象。

动画导入

课前播放关于圆明园被毁时的片段,引起学生的感触,更好地导入课文。

评析

优点:用视频引起学生的情绪,从视觉,听觉去感受圆明园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时尚不可估量的损失。营造这种可惜的感觉。

缺点:学生可能无法从视频中抽离出来,课堂气氛压抑。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材理解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第2篇:课文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一、故事激趣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收获效果。比如我在讲授《琵琶行》的时候,先为学生播放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感受到了音乐的氛围,再为学生适时的讲述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话题——被贬的白居易也如伯牙般寂寞,苦于在异地他乡无人理解他落寞而不是雄壮之心,此时偶遇知音,从乐曲中听到了相同的际遇,并为她的技艺深深折服,那么她是谁呢?能使白居易为之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便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课。

第3篇:《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是什么?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导入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导入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