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排队买窝头小学作文
排队买窝头小学作文
虽说现在是摩登时代,人人都爱上了西餐、面包什么的,连米线、包子也要“翻新”才能讨大家喜欢,可别以为传统面食没人缘了,这不,小区附近新开了家窝窝头店,生意好得不得了!还实行限量,每人每次只能买十个呢!
不久前,我要去姥姥家,想买个西瓜。可到了水果店门口,看到隔壁买窝窝头的队排得老长!看着这么庞大而整齐的队伍,我又惊讶又高兴!以前,人们买东西很少排队,遇到身强力壮的来挤,后面的人也只能在心里埋怨两句。有憋不住话的,可就要吵起来了。现在这是怎么回事?大家自觉排队,而且个个气定神闲的样子。
队伍里两位老奶奶在谈论着吃粗粮的好处,我也被吸引了。这时,前面一个阿姨拎着一大袋窝头出来了,奇怪的是,她没走,又到队伍后面排起了队!另一个阿姨问她:“小王,怎么又排队啊,不是买了吗?”“我再买十个,给婆婆送去,老人爱吃呢!”那个王阿姨笑着说。大家不由得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一锅窝头卖完了,大家不挤不吵,安静地等待下一锅窝头的出炉。我不由想道:“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改变了市容市貌,人们的言行也都文明了呢!”
我悄悄地加入了排队买窝头的队伍。
第2篇:半拉窝头小学作文
半拉窝头小学作文
那是一个奇异的饥荒年代。
有个叫阿根的孩子,面黄肌瘦,头发蓬乱,衣衫褴褛。他一瘸一拐,步履蹒跚,走在一条四处看不见庄稼的山野小道上。
阿根是要投奔十几里以外的姥姥家。
血红的太阳快要西沉。
从山那边刮来一阵冷飕飕的风。阿根缩着脖子,想使劲加快脚步,无奈双腿软酥酥的,好像随时有折断的可能。
蓦地,他发现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男孩,蜷缩着躺在路旁的枯草丛中。
这男孩,他不认识,看起来像是睡着的样子。
懂事的阿根很快判断出,这是怎么回事。
果然,感觉到有人走来,那男孩发出梦呓般微弱的声音:
“我、饿,我、饿啊……”
阿根立刻从敞开口的上衣兜里,掏出用土布巾包裹着的半拉窝头。那半拉窝头硬梆梆的`,几乎风干了。阿根费了很大劲,咬下一小口,放在嘴里嚼碎后,用手轻轻喂进男孩口中。
就这样,这半拉窝头,伴着阿根的唾液,进入了陌生男孩的肚子里。男孩睁开了眼睛……
哦,半拉窝头,太微不足道了。
可这半拉窝头,救了一条性命啊。
不,是一个孩童的金子般珍贵的爱心,救了另一个孩童的宝贵生命!
第3篇:难忘窝头作文
难忘窝头作文
窝头,方言中也叫“窝窝儿”的,词典注曰:用玉米面、高粱面等杂粮面制成的圆锥状食物,底有窝儿,因此叫窝头。
其实,窝头的种类多得很,按制作原料的分类,就有玉米面、地瓜面、高粱面、柿子糠、榆皮面以及菜、叶等几十种。每一种里根据程度不同又有几类之分,如玉米面窝头就有全玉米面,两把玉米面一把地瓜面、一把玉米面两块杏叶之分。好在我不是窝头研究专家,否则一一列举出来,谁也吃不消。
小时候吃过几年窝头。现在想起来最软的是地瓜面窝头,最甜的是柿子糠窝头,最难咽的是树叶子窝头,全玉米面的窝头从没有吃过不知怎样。叶、菜窝头吃得最多,是掺了榆皮面的,榆皮面很粘,菜叶什么的就粘在一起了。但很苦很涩,咽不下去。
七八岁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鼓了农民干瘪的钱包,餐桌上的花样渐渐丰富了起来,我也告别了天天吃窝头的历
第4篇:《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平时很少看话剧,但每看一部都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窝头会馆》描写的是1948年由夏到冬,北平南城的一个大杂院——窝头会馆里,几户普通百姓人家艰难的挣扎生存。这些连窝头都混不上的小市民,在1948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他们还要忍受战争、*的心理压力,乃至国民党伤兵的抢掠、伤害。而他们自己,又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倾轧之中。对于话剧,我是个十足十的门外汉,它的布景、道具、舞台设计等等,我都不懂,但我却可以领悟话剧所要传达的思想,读出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在《窝头会馆》这部话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其闪光点,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宋丹丹演的田翠兰这个角色,也许是同为女性,对她更多的是一种怜惜,一种同情。田翠兰是苦出身的人,为了给女儿治病,做过暗娼,后来嫁给了老实的,做卤煮小买卖的王立本
第5篇:一个窝头散文随笔
一个窝头散文随笔
我很怕他,不只因为那一嘴龅牙,还有那双空洞得近乎死寂的眼睛。每次在街上见到他,我撒腿就跑,直到看不见他为止。
那时我大概6岁,是个不懂事的小村妞。
推开家门的'栅栏,我不由“嗷”的一声,是他,那个龅牙。大冷的天,他身上只裹着支离破碎的麻袋片,卧在那里捡拾散落的羊粪蛋。我扭头往回跑时,哭声也随即飘向空中。
娘一溜歪斜地从屋里跑出来,哄着我,也见到他。娘转身回屋,再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窝头,棒子面的,黄得馋人。娘走过去,把窝头塞给他,我眼巴巴看着,“哇”地一嗓子,哭声里多了撕心裂肺。头天晚上我就囔嘟着吃窝头,娘却不肯,说是要留给在窑上干重活的爹。可这会儿……娘这是咋了?我委屈着,哭声愈发的汹涌了。娘二话不说,拽起我就回了屋。
又是一个窝头,跨越了三十年,不小心掉落地上,刚想扔掉,娘拖着
第6篇:窝头会馆 剧本
三幕话剧《窝头会馆》
第1页
窝头会馆
刘恒
人物表
苑国钟——50岁。房主。绰号苑大头。贫嘴却厚道。古月宗——73岁。前房主。清末“举人”。迂腐而风趣。肖启山——56岁。保长。人称肖老板。圆滑且凶悍。周玉浦——45岁。中医。营推拿正骨。怕老婆而又怕事。田翠兰——42岁。厨子妻。曾为暗门子。刀子嘴豆腐心。金穆蓉——40岁。中医妻。旗人。对己对人有无限不满。牛大粪——40岁。掏粪夫。兼具底层人的义气与油滑。关福斗——25岁。木匠。厨子的养老女婿。憨厚而正派。苑江淼——22岁。苑家儿子。左翼大学生。坚定而忧郁。周子萍——22岁。周家女儿。左翼大学生。单纯而浪漫。肖鹏达——22岁。肖家儿子。释放的犯人。偏执而堕落。王秀芸——23岁。王家女儿。木匠妻子。守本分的孕妇。
第一幕
(一九四八年夏 处暑 白昼)
【南城死胡
第7篇:小学作文:难忘的榆钱儿窝头
小学作文:难忘的榆钱儿窝头
老家的屋前有一棵高大的榆树,枝繁叶茂,树干有桶口那么粗。
清明节前后,榆树开花了,密密麻麻的榆钱儿挂满枝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一群馋嘴的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树下,腰里挂着个竹篮,猴子般窜上大榆树,坐在树杈上尽情地捋着榆钱儿,还不时往嘴里塞一把。他们天真的嬉笑声,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童年……
那年我8岁,白发苍苍的奶奶吩咐我将捋下的榆钱儿放进盆里洗干净,要蒸一锅榆钱儿窝头给我们尝尝。我兴奋极了,长这么大,还没吃过榆钱儿做的窝头。于是,我一边想象着窝头的美味,一边围着奶奶忙碌起来。
奶奶的手艺真好,先把洗好的榆钱儿用石磨磨碎,然后拌上红薯面,最后将和好的面捏成几种花样,有“龙抬头”“千层顶”……一切准备就绪后便放在竹篦上蒸了。约摸半个钟头,窝头就出锅了,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诱人
第8篇:排队的小学作文
排队的小学作文
“下课。”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内的人就开始呼朋喊伴朝着食堂发起了冲刺。我却不以为意,慢悠悠的朝食堂走去。
当我到达时发现自己错了:在六个窗口外全部排起了一字长龙。我只好选定一个队伍当起了龙尾吧。(其实在我后面仍有一些人慢悠悠地向食堂走来。)
排队真的很无聊!于是我在那数着前面人的头发丝。
在我不知道重数多少遍后我发现快到我了,“Yeah!”我猛地跳了起来。然后我换来了无数的白眼。
就在我洋洋得意之时,一个类似脸盆的脸出现在了我的`视线中。是同学,而且是个女的。她照我胸脯拍了拍说:“兄弟,咱们认识!”我愣了愣:谁和你是兄弟。就在我发愣的时候,她右脚前迈,左脚立马跟上,然后一个转身,稳稳当当的停在了我身前,漂亮!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这是传说中的插队啊!插队啊!可这并没有结束。“皇叔(刘备,女的
第9篇:难忘的榆钱窝头作文
难忘的榆钱窝头作文
老家的屋前有一棵高大的榆树,它枝繁叶茂,有桶口那么粗。
又是清明节了,榆树开花了,圆嘟嘟的,密密麻麻的榆钱儿挂满了枝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童年……
那年我八岁,银发苍苍的奶奶吩咐我去捋些榆钱儿放在盆里洗干净,说要蒸一锅榆钱窝头给我们尝尝。那一刻我兴奋极了,长这么大,这还是头一回吃榆钱儿做成的窝头。于是,我一边想象着窝头的美味,一边围着奶奶忙碌起来。
奶奶的手艺真好。她先把洗好的榆钱儿用石磨磨碎,然后拌上红薯面,最后将和好的面捏成十几种花样,有“龙抬头”“千层顶”……然后,便放在竹屉上入锅蒸了。约摸过了半个钟头,窝头出锅了,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
邻院的孩子们不知啥时跑来了,我无暇顾及他们,迫不及待地从屉子上拿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窝头,咬了一口,烫得我咧开嘴巴大叫起来。奶奶接过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