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试题及答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试题及答案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学习建议
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评价实验方案和结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背光一侧生长得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向和运输方式各是什么?
四周均匀光照或无光:尖端产生生长素→均匀极性运输→尖端以下各部位生长浓度分布均匀→各部分生长均匀→直立生长。
单侧光→尖端→尖端下部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快)→向光弯曲
可见,“向光性”是“外部因素(单侧光照射),引起内部因素变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致”。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在下列植物的结构中,能产生生长素的是( )。
A.形成层B.韧皮部C.木质部D.髓部
2.下列植物的感应活动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 )。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 B.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
C.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3.用燕麦幼苗的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 )。
A.尖端 B.尖端下面的一段 C.基部 D.尖端与基部之间
4.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盆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罩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证明( )。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尖端无关
C.尖端是感光的部位 D.尖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5.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6.植物茎向光生长的主要原理是( )。
A.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B.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C.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D.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7.幼小的植株如棉苗在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下,一般呈现下列哪种现象?( )
A.直立生长 B.生长方向与太阳光无关
C.向东倾斜生长 D .向西倾斜生长
8.如下图所示,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 左少右多 C. 左多右少 D.左右均无
9.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10.如下图所示的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生长的是( )。
11.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渐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各项中,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二、非选择题
12.切取燕麦胚芽鞘尖端,按图所示分别插入云母薄片,再放置在琼脂片上。将A放在黑暗处,B、C和D分别接受单侧光照射。过一段时间后,定时分析琼脂中生长素含量。若A中生长素含量为100,B、C和D中生长素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说明植物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如下图),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回转过来运输”。
(1)材料和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2)方法、步骤和结果:
①制备琼脂块。
②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③取步骤②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3)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回转过来运输”。仅用该实验步骤①②③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A 2.C 3.A 4.C 5.D 6.C 7.C 8.C 9.B 10.A,C 11.D
二、选择题
12.(1)光不影响顶芽分生组织合成生长素(2)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 (3)横向运输和向下运输
13.(2)①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图答-1)。
②取上步骤的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提高生物解题能力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式
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把握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的路奠定基础,为学子整理了“提高生物解题能力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式 ”一文:
提高生物解题能力的方法:避免思维定式
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择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为( )
A、23个 B、23-26个 C、大于46个 D、46个
有很多同学选错了D项作为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将DNA等同于了染色体。实际上,DNA除了染色体上含有以外,线粒体中也有。答案为C。
第2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②关注生活细节,养成严谨细心的科学研究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难点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言:
1、请同学们观看这幅向着窗户生长的盆景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红杏出墙是植物的向光性,那继续提问“红杏出墙对她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1、通过“红杏出墙”的现象,得出红杏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继而引导学生简述向光性的定义。
2、由植物的向光性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向性运动还有哪些。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生活现象。随后,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重力性、向触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可用图片展示,结合讲解,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2、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 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探究活动后,让学生思考回答p46左下角思考题: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呢?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部分?你怎样解释这一结果?
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设问:胚芽鞘产生的刺激是某种物质吗?科学家怎样通过实验来探索?
(二)温特实验
后来温特做了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不过,在温特实验之前,还有两位科学家对达尔文推想作了初步探索,即詹森实验和拜仑实验。教师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和云母片是什么物质?然后教师用PPT展示三位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曲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1、PPT演示1910年詹森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向下运输
2、PPT实验1914年拜伦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
詹森和拜伦初步证实了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但温特做的实验则充分证明了。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温特的实验巧妙之处有那些?
3、PPT演示1928年温特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温特实验之巧处,并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通过诸上实验,我们都已确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但我们又该问问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4、讲述1934年郭葛首次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PPT图示吲哚乙酸结构式,说明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物)拓展:植物体内的其他生长素。.总结:
1、回顾解释植物向光性奥秘的过程中一系列实验,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两条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2)对照组原则。
设问:根据实验设计原则,詹森的实验能够证明他的结论吗?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说明理由。(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请同学们完善实验设计。
2、得出发现真理的途径: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循环)。
3、总结植物向光性的奥秘: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光改变生长素的分布;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细胞生长快。
(2)植物激素的含义:植物体内产生、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等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拓展: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什么不同?(动物有专门产生激素的腺体)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PPT展示图片讲解,学生理解
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幼芽、幼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1)运输方向:
①PPT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生长素只能从a端(形态学上端)运输到b端(形态学下端)。
②解释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含义。
③单向的运输成为极性运输。
例外: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为非极性运输。(2)运输方式:
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决定于生长素的浓度差。
3、生长素的分布
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第3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
第4篇:《植物生长素发现》教学反思
09生科二班杨梦甜0907040123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是相对于教师较难讲的一堂课,由于这节内容课本是以时间顺序来叙述科学家的史实,详细介绍了几个科学家的实验推理过程,而讲解也往往是以详细介绍实验为主,使得课堂容易被动,显得没有实验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本节课其实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科学家抽象的实验通过一幅幅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通过一幅幅的对比,一点一点的得出结论,一步一步的得出结果。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艰难。同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由于这节课理论性偏强,在我设计的时候也把重心放在教师讲解,因此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这堂课在对科学史分析的时候,总的体
第5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生物组
周元元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