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秋战国的纷争-语文教案
春秋战国的纷争-语文教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设计思路】
1、指导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考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按历史发展进程,回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指出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导入。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或者大屏幕出示对联:(齐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由此导入:对联中有两个成语,同学们知道其中的两个成语各讲的是什么时期的事吗?
生答后指出“卧薪尝胆”发生在春秋,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即春秋和战国。其中春秋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的时间相同而得名。战国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诸侯国连年战争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战乱频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先请学生快速跳读课本黑体字部分内容,然后每大组请一位同学根据这部分内容出一道简明扼要的题目,我们就用它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第二个目标。
目标一: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霸主?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
目标二:战国时的七雄指的是哪七国?这个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例?)
然后由老师给出第三个目标:“比较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与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的不同点?并因此总结出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
让学生再详细地把全书看一遍,黑体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针对三个目标一边看一边把要点圈出来。允许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阅读或小组讨论。
四、师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
1、请同学自己回答解决第一个目标。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事实,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原因与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原因有相同之处及战争的目的,并让学生自己从中得出:
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2、请同学自己回答解决第二个目标。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口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帮助学生加强对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
3、通过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材料两个材料,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三个目标。
大屏幕出示材料:
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与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当时晋出动兵车700乘,兵力约2万左右,而楚出动兵车1400—1500乘,兵力约4万左右(注:春秋时期各诸候国作战的方式主要是车兵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长平之战:赵国是战国后期的一个东方强国。秦国派兵攻赵。赵王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成,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中了秦的反间计,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率兵大举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诱敌追击,到预定地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秦王亲自赶到前方,把全国15岁以上的壮丁悉数调到长平,堵截赵的援兵和粮食,赵军被困46天,粮尽援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部投降,除240个年幼的回赵国报信外,都被活埋。)
4、为了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安排一个小活动:请同学比赛说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春秋时期:一鸣惊人、老马识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三令五申(吴国:孙武)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图穷匕现等)
五、反思完善
提问: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归纳要点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六、板书设计
齐桓公:管仲第一个霸主
春秋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
(争霸)楚庄王:
东周
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七雄:(东南西北到中间)
(兼并)战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第2篇:春秋战国纷争
本文由Sophianana061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说课提纲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一,体现中国古代两种社会现象:战争和民族 融合;其二,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所以争霸 战争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其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民族融合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则是中 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
2、本课具体内容及大纲的要求
本课内容在编排上明显的显现为前后衔接的两大块。第一块是春秋战国纷争,内容详细地叙 述了春秋时期争霸的背景、目的、概况及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第二大块是民族融合。春秋 战国时期是我国出现的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融合的主要方式有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 争,而且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大纲对本课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能够辨证地分析这一 时期的战争;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3、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本课重点是齐桓公称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春秋 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客观辨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 作用。
4、教学目标: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情感、能力三个层次。(1)知识目标:“春秋”、“战国”,春秋争霸背景和特点,春秋争 霸的基本情况,战国七雄割据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2)能力目标:①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线 索,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评价、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 性质、特点、影响、作用。
(3)情感目标: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削弱了奴隶 主贵族的实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 ③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 革; ④战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春秋战国的一系列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 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二、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选择任何教学方法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即指导学生学会,指 导学生会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1)本节课易采用问题解决与谈话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 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2)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3)采用纲要信号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4)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法,根据提纲研读 教材,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 引导学生回顾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和瓦解过程,并对学习本课知 识进行知识测评及补偿,同时又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二)思维引导
1、分析标题,确定主题 从分析标题中,可得出本课的两个主题:战争和民族融合2、总结线索,明确任务(1)春秋战国纷争:背景→目的→概况→评价(2)民族融合:周边少数民族→融合方式→作用
(三)认定目标: 学习具体内容之前,集中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认;具体过程中,始终以目 标为纲;教学小结时回扣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作用。
(四)过程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 逐步形成。诸侯争霸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指 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 象:
1、齐国管仲改革与齐国经济发展、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强化经济决定 政治和重要人物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认识;
2、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与社会 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不同阶级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为了 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流血 的政治。战争有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 这一时期的战争.(以下“教师”简称“师”)
(一、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师: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 思考回答:(1)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2)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3)“春 秋”“战国”名称的由来?(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 么?(学生回答:略)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一种旧制度的瓦解孕育着一种新制度(封建制)的诞生。请同学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我 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 霸。(多媒体展示春秋列国形式图)结合图和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1)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
(2)归纳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3)管仲改革与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4)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5)春秋争霸战争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 问题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 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 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国打着 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学生简述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的情况。并回答(3)(4)(5)问。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展示材料题,引导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做出正确 评价。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 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 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 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学 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 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 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 客观作用;(2)列宁的话适合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第一,春秋争霸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第二,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 秦统一提供了前提。第三,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 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师:经过春秋时期的战争,到战国时,诸侯国因为数不多,在历史舞台上扮 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晋、秦几个大国。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 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教师可演示三家分晋图,知 道学生读图,了解七雄是从春秋列国演变而来的,并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和国 都。)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其政治割据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魏国强大独霸中原时 期、魏齐争霸时期、秦齐互帝时期、齐赵削弱时期、秦国向东方大发展时期(或 秦国独霸时期)。(让学生简要了解战国兼并战争这段历史脉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可设问: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其结 果如何?你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吗?说说“纸上谈兵”的典故。让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小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从本质上看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 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的战争,但战争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用武力实现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师: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 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 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 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 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作用)(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 民族变动、发展、融合的时期。在民族融合的熔炉中,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统一大业,将非秦莫属。
(五)释疑解难与能力培养
1、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2、综合训练题(略)
四、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线索清楚,简洁明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形 成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背景 目的 春秋争霸 概况 评价 背景 促进 民族融合 方式 背景 作用 战国兼并 经过 作用
第3篇: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彭厝学校
苏红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成语故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故事。
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
第4篇: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1
教学目标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
教学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
教学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量
激趣导入,明标入进
1分钟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东周分为和。
2、春秋时期主要霸主。
3、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4、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