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是这样上《夏之绝句》的(网友来稿)
梁申勇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二中 梁申勇
说实话,对于哲理性散文,我看着就头疼,更别说教学生。以前的教法就是先引导学生把文章读一遍,遇到感兴趣的地方,暂停,随机发挥一下;接着读,碰着好的语言让学生背诵。如此蜻蜓点水一般,往往一节课就能搞定。至于课后习题,一概不管。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夏之绝句》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全文围绕蝉声来写,写过去生活中的蝉声,写现在对蝉声的感觉和想象,重在抒发心灵的感悟。由于本文作者简媜曾在佛光山翻译佛经,长久接触佛经,佛经对她的影响极大。所以简媜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终扮演着“千岁老人”和“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她的散文流露着很高深的哲学思想,禅学思想,作为教师往往就是似懂非懂,更何况学生!
教《夏之绝句》前,我的头又疼了,准备如法炮制。听到我的抱怨后,同事就说,教学用书上有参考教案,照那上面讲也可以。我看了一下教案上面的导语设计:“可以联想与夏有关的诗句引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夏天的感受,从而引入新课。”我认为后者容易操作,就作了一番改动,然后到班上试讲,效果还不错。
我说:同学们,夏日刚去,说说你对夏天的感受?
学生齐答:热!
我问:除了热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印象?
蛙鸣。
我说:还有蝉声!
接着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关于蝉的知识:蝉的一生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蝉的成长,既是漫长的又是非常艰苦的。蝉的生命周期长达十几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在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中,除了最后一年的夏天以外,前三个阶段都是蛰伏在地下。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才能来到世间“风光”一次,也便会觉得蝉鸣的珍贵了。十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听到雄蝉蛰伏十几年才一鸣的故事,同学们个个为之动容,谁也想不到吵人生厌的蝉竟有如此传奇的故事!大家精神抖搂,对蝉有了极大的兴趣,都想快点学习这篇文章。
熟读课文,反复诵读是教学的前提。领读课文是我的一贯作法,本课依然少不了,何况是美文!我领着大家边读边讲,中间再穿插一些段落让学生自读,总不能让我一人包揽全文呀!讲时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究作答。课文读完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问难。
有人提出:为什么课文题目说夏天是一首绝句?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抓住这一点,教学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学生的问题提得好。于是,我引导大家理解题目的意思。先了解绝句的特点:“绝句”是诗歌的体裁之一,句式整齐,音韵谐美,易于歌唱。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蝉的叫声特点,蝉声与之极相似,音色优美,节律明朗,总是一句三叠,有鲜明的节奏,平平仄仄平,就像古诗绝句一样。另外,蝉以生命为代价,作最后的绝唱,如同一首绝句,这是夏日的最强音。把夏天与绝句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联想、想象的奇物。所以说,夏天像一首绝句,从而释题。
品味是学习的深入,这篇文章的语言相当优美,一是句式富有变化,长短结合,整散相间,有排比句,有对偶句,使文章的节奏灵活而多变化;二是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美的段落朗读,然后说说觉得其美的理由。学生站起来高声地朗读,并谈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不一定很准确,但美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只要能感受到这一点,就会在日后的习作中自觉地运用,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课文学习到此似乎已大功告成,且慢!还要送学生一程,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
“在你的记忆中,夏天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事物是什么?请详细地叙述你所喜欢的这种事物,最好是说说一个相关的故事。”
学生听后,一个个畅所欲言,纷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种种故事:有的上树掏鸟窝,有的到河边捉乌龟,有的在田边摘西瓜,有的在夏夜找萤火虫……
讲课完毕,我想起了参考教案中的导语有一条建议还没有采用:“让学生联想关于夏的诗句。”现在我就把它当作课外作业布置下去。学生一个个兴味盎然,忙着寻章摘句,等作业收起来一看,嗬,好多啊!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就有蜻蜓立上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我的感受是:
1.要多看看一些教学资料,如语文学习手册、教材全解、教学用书、参考教案等。只有见多才能识广,特别是教学用书上提供的教案,很有参考价值。像里面的导语设计、迁移练习就比较实用。
2.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各种教辅资料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更有丰富多彩的网上资源,如果你不能进行取舍,全部吃进去,定会消化不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班上学生实际情况,对选中的几本资料还要进行适当修改,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3.多与同事探讨,交流看法,不怕暴露自己的想法。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同事,教授同样的课程,一定也对教材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分析,他们的见解可供学习,这样就可以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附部分学生的学习反思:
梁峰:刚跨出暑假门槛的心,又被扯了回去。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出一幅幅假期疯狂玩耍的场景,是那样的清晰,就像才发生的一样。
听到老师讲解《夏之绝句》后,我对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知道蝉的一生十几个春秋,只有最后的一刻灿烂。想到这里,我心里莫名的涌出一丝害怕,害怕以后再也听不到这人间的神曲了。
其实,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是我们不能用心地聆听和发现它。如果我们能用真心去对待它们,会发现一切都是那样的神圣。即使是一些使人厌恶的事物,在你心灵的明镜中也有它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一切。
沈龙林:不知不觉,蝉声已悄然离我们而去,夏也随着蝉声的离去而远去。今天,蝉声却又回响在我的耳边,是《夏之绝句》让我拾回了夏天的感觉。学习了本课后,我明白蝉以生命为代价作出了它人世间最后的绝唱,唱出了夏日里的最强音。我懂得了蝉声是如此地美好,我不禁为夏天没有去欣赏蝉吟而后悔。
周伟: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夏天只是热的代表,蝉声也只是与噪音没有什么区别而已。自从学了《夏之绝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夏的美妙。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雷声、蛙声、鸟鸣声和蝉叫声……而蝉声足以代表夏的。蝉声是大自然中最好的音响,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你忘却忧虑,悠游其中……
这篇文章蕴藏的含义太高太深,我尚未参透,所以只能理解这一点,真是感到可惜。
何欢:夏天轻轻地从我的身边溜走,它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没有一点儿的暗示,就那样去了。我真希望这个夏天能重新来过,我希望能重新听到炎炎夏天蝉的鸣叫,它的叫声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优美。可是时间不饶人,错过的就没法再重新来过。
以前,蝉的叫声令我生厌,蝉的存在也令我心烦气躁。它常常惊醒了我的美梦,让我恨不得立马捉住它们,好好地修理一番,以解心头之气。可学过《夏之绝句》后,我对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它用它那短暂的光阴唱出了生命之歌,奏出了夏日里的最强音,让人震撼!
人们忙着追逐名利,却忽视了去亲近大自然。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那样的美好,我们应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去了解自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王月:在没读简媜的散文《夏之绝句》前,我一度对蝉是漠视和讨厌的。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才觉得蝉是那么的可爱。它像一位夏的精灵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它是专为颂夏而来的诗人,为夏天谱写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歌,使整个夏天沐浴在一个个欢快的音符中。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美,我们只要放宽自己的心胸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作者邮箱: 383430482@163.com
第2篇:夏之绝句
夏之绝句
刘建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2、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丰富的联想和新鲜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自我阅读,能够品味出文章的美,能够根据文章说出作者为什么酷爱炎热的夏天?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摘抄优美、新鲜的词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热爱生活,走近自然,珍爱生命。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文章语言形式的美和内容所表现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指导
评点式自我朗读——自我朗读、品味、评点写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对本文极具诗意的散文的语言品味。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进行选读、品读、点读来直接亲近语言文字本身。
难点: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和蕴含的理。可以通过结合文中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加以解决。
疑点:文章第18小节的末尾“而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这里的感情倾向似乎不同于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个问题可以将一段文字放到全文的整体背景,尤其结合上、下段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自读、选读、品读语言并相互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研讨,加深对课文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收录机、磁带、小黑板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自我阅读、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形式的美。师生共同研讨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整体感知
简媜的散文是诗质散文,并不以识见广博,字句老辣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巧于构思,富于联想,精于练字见长。《夏之绝句》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入微的感受,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和机警而妩媚的文字。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导入课文。台湾作家简媜,以诗踏入文坛,已出版了七本散文集,每一本都有新突破。《夏之绝句》出自其第一本散文集《水问》。
2、听课文录音,积累下列词语(小黑板展示)
3、自我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分组朗读、品味、讨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修辞手法。比喻句的使用,生动新鲜的动词,句式的变化: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等等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并相互交流。
4、归纳小结讨论并在摘抄本上摘抄下你最喜欢的句子,同时对摘抄的句子用一两句话作点评,写感受或收获。
5、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补充,师生共同研讨,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1)文题为“夏之绝句”,文中写了哪些夏景。
(2)文中用骈俪文来写春天,用绝句来比夏天,借助想象分别表现出春天和夏天什么特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绘。
(3)有人觉得蝉声聒噪乱人心,而作者却情有独钟,捕促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想一想原因。
(4)作者在第18小节所发出的“„„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一些怅惘。一些感伤。”该作怎样理解?(5)学生补充:略 讨论明确:
(1)作者咏夏,并不泛写各色夏景,而是集中描写蝉声。先写童年捉蝉,再写晨间听蝉,午后蝉声,黄昏一面散步一面听蝉,全篇散文犹如一首绝佳的咏蝉诗章。
(2)将“春天”比作“骈俪文”,表现出春天色彩绚丽,百花吐艳,万物争春这样浓墨重彩的景象。
将“春天”比作“绝句”,既表现出夏天的诗意美,如“„„诗中自有其生命的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远飘逸,„„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又写出夏天独特的声音,如“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绝句该吟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
(3)作者对于蝉声以绝佳吟唱视之,全出自于都市人对于天籁自然的渴求。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都市人,五官俱为滚滚红尘所污染,全无一点田园风光可抚慰疲惫之心灵,身边俱是轰鸣的车声,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噪声中,忽闻窗外蝉鸣,怎不令作者感到如一条清澈洁净的水流可冲流耳朵,荡涤心扉;怎么不会像磁铁吸取铁沙一般,把作者整个心思都吸引过去,又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作者紧张紧扯在手里的轻愁。所以作者也说:“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静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蝉”。
(4)夏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也是春至冬四季歌中最高亢的强音,这也许是充满着青春活力,亦秀亦健的作者与夏结缘相契的又一原因吧,在这些文字中作者表现出一种青春易逝,美景难得挽留的怅惘,这就使此篇散文超出了对景物的吟咏,心境的抒发,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美尽管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无不如此,但花谢花还开,月缺月又圆,因此,结尾“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至此,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5)学生补充问题研讨(略)
(四)总结扩展 扬春抑夏似乎是诗家传统,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偏偏推陈出新,喜赞夏天像一首绝句,终篇1想,全是出于对蝉声的喜爱,全文就是一首咏蝉的诗章,蝉声作为整体意象笼罩全文,层层递进,回旋往复,而章法井然,形象突出,在结尾又突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一年四季,我们往往也会对某个季节情有独钟,请选一季节谈谈自己的感受,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季节)。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摘抄优美语句。
3、课外阅读有关描写夏天的诗文,与本文进行比较,如《小院的夏天》。附:报书设计
夏 之 绝 句
简 媜
蝉声足以代表夏:童年捉蝉,晨间听蝉,午后蝉声,黄昏边散步边听蝉 夏天像一首绝句:朴质的自然诗派
抒情的边塞诗 ——蝉声,亦是生命之歌
九、教学反思:
1、教学本文时,由于预习工作做得较好,因此,一节课完成比较轻松,学生的自学质疑比较到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对局部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因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1)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2)为什么说“蝉亦是禅。”(3)“何处惹尘埃”出自何处,怎样理解?(4)文章语言优美,形式独特,但文中有不少的倒装句读起来咬口,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们不应该提倡,更不应一味地模仿。(5)„„
2、在“总结、扩展”时描绘心目中的某个季节的同学十分主动积极,他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某个季节的原因,用比较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季节的特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由于许多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对于文中一些主观色彩很浓的较晦涩的句子理解起来困难较大,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因此,教学生留心生活,认真体验,感悟生活是今后语文老师指导的重点之一。
4、在欣赏佳句妙句上,有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所限,找出的句子毫无特色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⑵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⑶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⑷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⑸ 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⑵ 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⑶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⑵ 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教学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教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诵。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然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2、品读前三句:
⑴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总写了—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⑵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3、品读分写部分:
⑴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⑵ 品读“长城”、“大河”几句。①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什么? 要点: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③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
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④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
⑶ 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扑丽;二者义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⑷ “长城”、“大河”利群山、高原的描写,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4、品读最后三句:
⑴ “须”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等待。
⑵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先让学生发挥想像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明确:这儿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像,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思路与写作手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⑴ 修辞手法小结:
要点: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⑵ 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⑴ 朗读这一部分。⑵ 表达方式的特点。
⑶ 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⑷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五、总结,练习。
第3篇:《夏之绝句》 教案设计
《夏之绝句》 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简媜的散文是一种诗质散文,并不以见识广博、字句老辣取胜,而是以敏于感受、巧于构思、富于联想、精于炼字造句见长。这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在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切忌长篇大论地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人语设计
可以联想与夏有关的诗句引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夏天的感受,从而引入新课。
2.作者介绍:
简媜,生于1961年,当代台湾散文女作家,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多变,常于平凡中屡出奇招与险招。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书。被评为“当代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以及“散文二十家”之一。
二、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骈俪 褶裙 涟漪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