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9 07:13: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两人号称“康梁”,早年鼓吹变法维新,是维新的中心人物。变法失败后留亡日本,一方面办报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1912年9月回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各国游历,并写下《欧游心影录》。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晚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出版过多种学术专著。文学创作上以政治,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三、解题:

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励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

四、分析内容:

全文共二段

一(第1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二(第2段)论证论点:

第一层:

1、人生历程都有逆顺,论证阻力是无法回避的。

2、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第二层:从“逆”,“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

1)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辨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

2)从如何对待“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

3)以“操舟”喻对待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 能达到胜利彼岸的。

第三层:以孔孟言论作结,归纳全文的结论,“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与第一段呼应)

五、论述结构

起:提出“成败之林”的话题。

承:提出中心论点——“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转:转入论证

分论点一:人生历程都有逆顺,毅力至强,才能成功。

论据:十六七逆境,十三四顺境,总有阻力

志力薄弱者……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

分论点二:逆境可以转化成顺境,条件是要有毅力。

论据:事情总是会变化的'(逆境顺境会交替出现)

运气一视同仁(不必总羡慕他人)

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终点(譬如操舟)

分论点三:古代圣贤对此早有定论(孔子说、孟子说)

合:呼应开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六、艺术特色:

1、从思路上看,活泼开阔,自由畅达。

文章开头从天下古今成败之林着眼,总结了上下几千年的经验教训,字字千钧。接着又纵的从人生历程来论,横的从各类人对困难阻力的变态来谈,或古或今,或远或近,围绕论点,无拘无束。

2、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如:第二段第一层先以人生历程有顺有逆一般规律入手,说明人要有毅力,第二层在第一层基础上,以逆顺的转化,说明人必须要有毅力,第三层对一、二层次论证总结,点明中心论点。

又如:第一层中,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呈现的不同结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生动形象的比喻

1)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2)孔子“为山”之喻,无毅力者功亏一篑。

3)以“平地”比喻有毅力者,“虽得一篑”,“吾往也”。

4)孟子“掘井”之喻半途而废,事业无成。

4、层递句的运用

1)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由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

2)操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成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之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的明明白白。

七、课堂小结:

在逆境中,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层层说理,表达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给我们以很大启发。

八、作业:

1、搜集有关“毅力”的名言警句或事迹,写到摘录本上。

2、我也来“论毅力”。

第2篇: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两人号称“康梁”,早年鼓吹变法维新,是维新的中心人物。变法失败后留亡日本,一方面办报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1912年9月回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各国游历,并写下《欧游心影录》。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晚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出版过多种学术专著。文学创作上以政治,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终点(譬如操舟)三、利用工具书〈一课一练〉自学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他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劢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

二、请同学复述上节课自学成果,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本文论述结构是:

起:提出“成败之林”的话题。

承:提出中心论点--“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转:转入论证

分论点一:事无大小都有阻力,毅力至强,才能成功。

论据:十六七逆境,十三四顺境,总有阻力

志力薄弱者……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

分论点二:逆境可以转化成顺境,条件是要有毅力。

论据:事情总是会变化的(逆境顺境会交替出现)

运气一视同仁(不必总羡慕他人)

分论点三:古代圣贤对此早有定论(孔子说、孟子说)

合:呼应开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全文共分四段,可分两上部分

一.(1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二(2,3、4,5段)论证论点

第一层(2)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入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是终获得成功。

2层、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递”,从“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3层、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三、小结全文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学习本课我们要学习它严谨的结构,大论点和分论点层次分明。四、熟读全文,五、作业完成本课〈一课一练〉。早晚读熟读本课。

第三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教后记:本课自我感觉在德育渗透方面做地不够,应多用些名言警句或是同背景文学作品来丰富课堂内容。

王仁玉

第3篇:论毅力(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毅力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

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

1、课文解读。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梁启超,了解并翻译重点字词和句子。

2、 理解文中的层递句和比喻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最简单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做了一次示范。他笑着问:“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同学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每天300下的甩手动作,哪些学生坚持了?”有90%的学生骄傲地举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检查,这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40%。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检查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粤教版《论毅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论毅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