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的译文及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9 07:13: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鹊踏枝》的译文及赏析

《鹊踏枝》的译文及赏析

《鹊踏枝》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鹊踏枝》:即《蝶恋花》。 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

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彩笺:古人用来题写诗词的精致美丽的纸。这里代指题诗。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作为书信的代称。

译文1:

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烟,兰花哭泣的泪珠结成了露水,罗幕间透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光穿过红红的门户照到床前。

昨夜西风凛冽,碧树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给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哪里。

译文2:

围栏里薄雾笼罩着菊花,显得心情压抑;兰草上沾着露水,仿佛在伤心地哭泣。轻风吹动帘幕,感到一丝寒气,只见一对燕子向远方飞去。清明的月亮不懂得分离的伤痛,月光斜洒进房中,一直到天明。

西风吹了一夜,碧绿的叶子开始衰落。我独自登上高楼远望,远方的道路伸展蔓延。真想给思念的人寄一封书信,可山高路远,水路漫长,谁知道该寄到什么地方呢?

译文3:

庭院里的菊花笼罩在雾气里,像是郁郁含愁;兰花也仿佛在朝露中饮泣。挂着丝罗帷帘的屋子里有寒气透过,筑巢屋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地联翩飞去。明月啊,你不了解人间离愁别恨之苦,还把你的银辉,从晚间到清晓,斜射进我朱漆的窗户。

昨晚刮了一夜的西风,把树上碧绿的叶子吹得光秃秃。清晨起来,我独上高楼,凭栏眺望,望断天涯路。情郎啊,要给你寄上一封彩笺写成的情书,可山长水阔,路途遥远,你今又在何处?

译文4: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上露水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走离开了。皎洁的月亮不熟悉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照入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猛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兰、菊皆著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室内罗幕不御轻寒,双燕早已飞去,则主人公单寒落寞,可以体会。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深重。上片用比兴之笑,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

下片另拓词境。主人公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喻爱情横遭摧残。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他把无尽的情思怨慕,写进了彩笺尺素,欲寄与离散远方的佳人,可是望尽天涯,山长水阔,却不知佳人何处!主人公之希冀求索,亦伸延于天地这间矣。

全词深于气象,后片尤觉悲壮。联系到晏殊晚年不得于君,贬放外郡,似是托意闺帷而自诉其心曲吧。至于王国维以“昨夜”三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境界,乃借题发挥。盖因其探幽索赜于微茫旷远之境,与学术研究有相通之处吧!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恨”字有的版本作“别”)。是说天上的明月它不知道我们和相爱之人离别以后的这种离愁别恨的痛苦。苏东坡也曾有词句说“何事偏向别时圆”!为什么人在分别,你偏偏团圆,更增加我的离愁别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月亮慢慢地西斜,它的光线从朱红色的门穿照进来,我一夜无眠,看到月光从深夜直到天明。

第2篇:《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译文及赏析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译文及赏析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五代: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依依 一作:悠悠)

译文

这几天,他象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

注释

1、行云:宋玉《高唐赋序》记巫山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世多借指行踪无定的美人,此指所思情郎。

2、不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不道,扰云不知也;不觉也;不期也。冯延已《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言不觉春将暮也。”

3、百草二句:清谭献《复堂词话》:“行云、百草、千花、香车、双燕,必有所托。”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谭献《蝶恋花》词:“连理枝头侬与汝,干花百草从渠许。”以连理枝头与千花百草对举,正可与此对看。

4、泪眼二句:陈廷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双燕’二语映首章。”

赏析

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百草千花”,用辞也典丽双关,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颇带鄙薄意识。“香车”,代丈夫的行踪。车子停在谁家树下,意指丈夫在谁处冶游。这样写,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楼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耐人反复寻味。

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她眼含泪水,倚立楼头,不免如痴如呆,独自念念叨叨。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频独语”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种伤心欲狂的精神状态清晰地刻画出来。“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言语,这一问极写女主人公之痴。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问燕燕无语,这令她多么惆怅,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凌乱无序。这里词人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其纷乱。“悠悠梦里无寻处”,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着他,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但梦却那般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情意缠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

这首词连用了三个问句:“几日行云何处去?”“香车系在谁家树?”“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问得更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到后来越濒近绝望的心情。这是一种层层加码式的手法。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得像悠悠扬扬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第3篇:《鹊踏枝》教案

《鹊踏枝》教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七专题是“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该专题有6首,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一篇是教学篇,一排内是自读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作者冯延巳词风,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南唐派”的词,“南唐派”的代表是“二主一相”(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译文及赏析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译文及赏析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双飞 一作:晾飞)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译文

碧绿的杨柳依偎着曲曲折折的栏杆,春风和煦轻柔,鹅黄嫩绿、如丝如缕的杨柳在风中款款摆动腰肢,摇曳多姿。是谁突然弹起钿筝,惊醒那安栖的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然而几天时间放眼望去尽是落絮纷纷,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清明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梦甜之际,却被窗外清脆的莺啼声惊起,而美梦也再也无寻处了。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注释

偎:紧靠着。

黄金缕:形容嫩黄的柳条,如同丝丝金线一般。

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鹊踏枝》阅读及答案

《鹊踏枝》阅读及答案

斜日平山寒已薄。雪过松梢,犹有残英落。晚色际天天似幕。一尊先与东风约。

邀得红梅同宴乐。酒面融春,春满纤纤萼。客意为伊浑忘却。归船且傍花阴泊。

【阅读训练】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情感?并结合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的.。(6分)

【参考答案】

1.上阙描绘了一幅寒气逼人而色彩鲜明的暮雪图,(2分)西坠的夕阳已经与远山齐平,寒气渐渐从四周逼近:雪花飘过青松树梢,却还有残存的枝头花的碎片在寒风中飘落。夜色从天边升起,天边像挂上了一张圆形的幕布。(3分)

2.下阙主要抒发了词人客中岁晚羁旅之愁及对春天的渴望之情。(2分)(1)拟人。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邀梅同宴,与之同乐。(2)衬托。以因为春天的美景而完全忘却客意(羁旅之愁)来衬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鹊踏枝》的译文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鹊踏枝》的译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