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游戏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7 07:13: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童年游戏散文

童年游戏散文

在今天,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口号喊得震天响,老师们也耳提面命,校内教育、校外监督,不许孩子们捕蛙捉鸟。然而老师们(尤其是男老师们)心里都清楚:捕蛙捉鸟其实也正是他们儿时钟情的游戏。

捕蛙一般在晚春和夏季,在天气暖和、可以下到水里的时候;捉鸟则在初春蛰虫复苏和入冬后鸟儿无处觅食的时节。各有各的捉法,也各有各的趣味。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旱情严重,而是到处都有水沟、水池和水泡子。有水就有青蛙,有青蛙就有孩子们捕蛙的身影。孩子们都有一套捕蛙的本领。只要在岸边走上一遭,草丛中的青蛙就“扑通扑通”纷纷跳进水里去了。一般的蹬几下后腿,向前猛游几下,就躲起来一动不动——它们并不晓得那并不是安全的所在。如果水清见底,只要轻轻地把手伸到水面上——青蛙眼睛尽管很大,却是根本看不见的——再突然探进水去,就会手到擒来了。如果水混浊了些,看不见青蛙,但它在水底游时会搅起污泥,顺着那一带污泥在尽头处同样地探手,小小的青蛙依然逃不出五指山的围剿。

一般说来,孩子们捉青蛙也只是为了玩玩儿,有个别年龄太小、自己捉不到的孩子,别人就会给他一两个。大家都各自拿着回家去。路远时,中途也不忘沾沾水,怕它们太过难受了。(青蛙要靠皮肤辅助呼吸,这是上初中后才学到的,但是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这么帮助它们了。)带回去,有的放在自家的园子里了,由着它去捉虫或是逃掉;有的则养在大水盆里;更有的喜欢握住青蛙的肚子,青蛙一生气肚子就胀得鼓鼓的,稍一用力捏它,就会“呱呱呱”地叫起来了——孩子们就这么听它们的叫声取乐。这也是一种虐待吧?但最终玩够了,也就不知随手把它们扔到什么地方去了。真正会把它们弄死再吃掉的只有少数几个大孩子,或是他们的家长,大批屠戮用来解馋的也只有他们。

孩子们捉青蛙就只是为了好玩儿,如同“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翁之意不在鱼”一样。而且他们也是有选择性的:最招人喜爱的是“绿豆官儿”,一身草绿,新鲜可爱;其次是“绿苘个儿”,绿背上有三条纵向灰黑色条纹,蛮有个性的;而一种叫“大花鞋”的,个头儿特别大,背上三道黑纹,兼一身灰色的斑点儿,白肚皮则显得特别突出,太小的孩子都不大敢拿它,更没人会喜欢;另一种被馋嘴者称为“田鸡”的“蛤什蚂”,个头儿稍小,灰背、灰纹,肚皮上有红色斑点儿,孩子们都讨厌它,更没人去抓它们;而一种草丛中常见的“阎王爷小舅子”,个头儿更小,一身翠绿,嘴角各有一块棕斑,平时不在水里,爱在草地上活动,大概不属于青蛙一种,因为名称不好,则叫人避之唯恐不及了。

与捉蛙类似的是捕鸟,而捕鸟技术性更强,更要有相应的工具,乡下的男孩子们都是天生的捕鸟好手。鲁迅小说《故乡》里那位少年闰土就是最好的`例证。

东风渐暖,柳枝发芽,鸟儿们就开始忙起来了。捉虫、搭窝、育雏,都是最佳时期,当然也成为孩子们捕鸟的好时候。

捕鸟最常用的工具是“夹子”,是用铁丝弯成的两个半圆,连环扣在一起,如一个蚌壳;用钢丝做动力装置,称为“攀条”,一条绳子拴一条竹棍儿,抵住一小截小木棍儿上的缺口,棍头则拴一条小虫子,这就是整套的设备了。一个爱打鸟儿的孩子往往有十几、二十几盘“夹子”,到村外的树壕里,隔着三五米依次摆好了,用细土将下面的半环和小木棍儿都埋住,只露出小虫儿在那儿挣扎。随后人跑到远处,几个合作着一起哄鸟儿,直赶进事先设下的圈套里,听见哪里“叭”的一声响,那一定是有鸟儿机关触动,闯进牢笼了。

当然,这样打住的多是死的,“夹子”力量大的还可以把小虫子换成一串米粒儿,用来打老鼠。如果要捉活的,就要做一番处理。简单的是垫上一截蒿秆儿或是木棍儿之类的东西,中间隔了这一下,鸟儿的生命就有保障了;更好的办法是叫“攀条”的劲儿小些,再给两个半环缠上铁丝网,称为“扣网”,鸟儿一但触动机关,就如同被装进了笼子里,毫发无损,完全可以养起来的。

还有用弹弓打鸟的,可是命中率太低,一般只把它当做一种玩具,收获常常不是很多。

还有一种“滚笼子”,用秫秸扎成,很费工夫,只有十七八岁的大孩子或是成人才可以做到。“滚笼子”与一般鸟笼无异,只是分为两层,上面插上谷穗儿做诱饵,下层先装两只鸟儿以引诱同类,诱饵处有一个类似翻板的装置,鸟儿一旦落上去,就会失足翻滚到里面,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恐怕是再也没有出来的希望了。

还有用马尾巴做成套子,放在鸟窝口,待鸟儿回家自投罗网的。据说这是对付鹌鹑的最好办法,不过没有几个孩子会用。

这是在春天,冬天冷时则去捕“家雀儿”,又叫“家贼”,也就是麻雀。这东西狡猾得很,不易捉住;但到了晚上就成为很容易的事儿了。过去多住草房、平房,房檐下就是麻雀们过夜的好地方,所以才叫它们“家雀儿”。天黑后,只要拿着手电筒在房檐下一照,发现有了,随手抓来就是,所谓探囊取物,大概也就是这么简单。《故乡》里少年闰土里支竹扁的方法也是用的,不过要等下了大雪才好;而且对付家雀也不是好办法。这东西太“贼”了,宁可跟家里的鸡鸭争食,给老公鸡啄得满地乱跳,也不轻易上当受骗,要不怎么叫“家贼”呢?

捕来的鸟儿,冬天的多是扔进灶堂里烧吃了;春天的不过为了养几日或得几根好看的鸟毛。当然,无论如何,生命总是残害了。

那时节——也不是很遥远,不过二十几年的事儿——孩子们年年捕蛙捉鸟儿,可年年也抓不尽。水里的青蛙好像总是那么多,每到夜晚总能听见“蛙声一片”;天上的鸟儿似乎也总是那么多,所以每到麦子、稻、谷的收获季节,总要竖上几个稻草人吓吓成群结队的偷食者,更要不时的去哄赶它们。而今,这麻烦是省下了。一般的孩子,即使老师不教育,也不会再有几件应手的工具,更没有多少游戏的时间,这技艺恐怕也要面临失传了。近两年,普法活动蓬勃开展,孩子们也知道捉几只野生鸟儿就可以治安拘留了。捉鸟儿则不再是游戏,反而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无论是什么,到了要用法律来保护的时候,一定是少得可怜了。如今,群鸟翔集的景色不见了,蛙鼓齐鸣的声音也不见了,这罪责又该归到谁的身上?

第2篇:童年的游戏散文

童年的游戏散文

小时候在黑龙江农村长大,很遗憾地生在70年代,吃穿都贫穷。我们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幸福,什么变形金刚、小汽车、洋娃娃等等,玩具一大堆。家家都几个孩子,生活条件都不好,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依次排序,直到穿坏为止。吃的更是单调,除了苞米饼子就是大碴子,谁家吃顿大米饭那都是奢侈,只有过年才可以吃顿饺子。

但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玩的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却很有滋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回味无穷……

我们女孩都喜欢玩“嘎拉哈”,有人问啥叫“嘎拉哈”?其实嘎拉哈就是羊后腿的膝盖骨,晾干,四个为一副,一般都选大小匀称的为一组。它有四个面,凸起的一面我们叫“肚”,凹陷的一面我们叫“坑”,立起来的有一面像耳朵我们叫“轮”,另一面我们叫“真”。猪身上也有,但是太大,我们都喜欢玩用羊做的嘎拉哈。那时谁要是有这么一副嘎拉哈,那能让小伙伴羡慕死。

玩的时候,要有一个用布缝制的小口袋,能有小孩拳头大,太大比较沉,玩起来费劲。里面装着苞米粒。玩的时候是有规则的,首先用手朝桌面或者炕上投掷嘎拉哈,看好是否有相同形状的嘎拉哈,例如:两个轮或三个真,或四个肚。然后朝空中扔口袋,在口袋快要落下的一瞬间,眼疾手快抓起嘎拉哈的同时,还要接住落下的口袋,才算赢。

抓起两个相同的嘎拉哈,算一分;抓起三个相同的嘎拉哈算十分;抓起四个相同的'算二十分。如果投掷的嘎拉哈碰巧是四个模样,就是有“坑、肚、轮、真”,那就都抓起来,算一分。谁要是扔一副这样的嘎拉哈,对手们都乐得哈哈大笑,因为小手抓四个嘎拉哈,再接口袋,稍微慢一点,都会输。所以玩这个,投掷嘎拉哈也有技巧。我一般从不直上直下投嘎拉哈,都是横着投,这样出肚和坑多,好抓。抓的积分计到一百,就算赢一局。

下一局开始抓四个相同的嘎拉哈,把四个嘎拉哈变成一样的,最多三次机会扳成,每个形状的扳一百分。通常的顺序是先扳真,然后轮,依次是坑和肚。在投掷嘎拉哈时,如果有不一样的,你可以扔一次口袋接一次,接的同时,要用手把不同的嘎拉哈扳成相同的。例如:你扔了两个坑一个肚,还有一个轮,那就需要扔两次口袋,把肚扳成坑,轮也变成坑,如果手快,可以扔一次口袋,一下扳两个嘎拉哈,还能接住口袋,这都是高手。这样省下的次数可以抓四个嘎拉哈,这样成功率会更高。把四个相同形状的嘎拉哈一起抓起来,再接住空中掉下的口袋,一次记二十分,记到一百分,在继续扳下一个形状的嘎拉哈。四种形状的嘎拉哈都扳过一百分,就算过关,就是赢家了。四个人玩最有意思,两人一伙,小伙伴里谁玩的好,就会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都愿意和这个伙伴一伙,可以轻轻松松赢得胜利,输的人垂头丧气,赢的人兴高采烈。

还有抓杏仁,也很有意思,我们也经常玩。就是把晾干的杏仁都倒在炕上,一般最少都有四五百枚。然后用一只手抓起杏仁,向空中抛洒,趁杏仁落下的瞬间用手背接住,有时候可以接到好几个,你可以挑选合适的杏仁,用手背反复颠,颠到你认为很牢固的位置,然后用手背托着这颗杏仁到大堆杏仁里抓,抓的过程中,你得保证杏仁在手背不会掉下来,如果掉下来,就输了。抓到杏仁以后,攥紧,然后把手背的杏仁用手背颠起,趁颠起的杏仁落下时,一定用攥着杏仁的手翻过来接住,中途不可以掉一颗杏仁。第一把抓成可以继续抓,坏了就得让给对手抓。抓的杏仁越多越好,谁多谁是赢家。玩这个最考验耐力和恒心,有的小伙伴贪心,抓了很多杏仁,等接杏仁时,因为手心的杏仁太多,接不住,结果一次就坏了。有的没有耐力,颠杏仁着急,颠得非常快,结果把杏仁颠掉了,那也是输。

还有一种游戏叫“吹硬币”。过年时,家里大人都会给压兜钱,也就是红包,通常都是几角钱。那时候的零钱有一分、二分、五分三种,都是硬币,五分的直径最大,二分次之,一分最小。我们把压兜钱都换成硬币,开始吹钱。规则是看谁出钱多,谁先吹。吹的时候把正面有字简称“字”,背面简称“背”。按大小直径排序摞一摞,字在上面,然后猛地吹一口气,只要钱翻过来变成背,就算赢。

我小,他们都以为我气吹得不足,赢我会省力,都来拉我玩。刚开始几把,我就会直吹,一直输。看看哥哥姐姐们赢得眉开眼笑,心里急得慌,开始琢磨为什么自己会输。看了一会,琢磨出门道,原来玩这个也是有窍门的。气要吹得短促,还要足,才会吹翻硬币;反之就是吹倒而已,不会翻面。看明白以后,我再没输,还把他们赢了。

那时候的男孩都喜欢在操场玩“钉钉子”和“跑垒”。钉钉子就是小伙伴分成两伙,一伙追,一伙在前边跑,后边的追上前边的,拍一下定住,就不许动了,必须同伙跑来拍一下,才算解救。操场上的篮球架,称为家,跑累了,就回家休息,休息时不可以钉钉子。有时候看见家里有人休息,对手就都围在家的周围,看着这人跑,结果往往插翅难飞。

“跑垒”就是画两个长方形的格,称作“家”。两角上画条弧线叫心,两家中间留条过道有半米宽叫河。两伙人谁先顺利过河,跑到对方的家,踩到心,就是赢家。两伙人在游戏里拼得你死我活,有时候把衣服都扯开线了,还拼命地向前冲,玩得大汗淋漓,热火朝天。

还有很多,例如弹玻璃球、踢盒子、滑爬犁、扒尿炕……

小时候的游戏不先进,也没现在这么高深的技术含量,现在这些游戏已经消失了,但是它伴随我们的那段时光却永远定格在记忆里。

第3篇:童年游戏的散文

童年游戏的散文

如水的月色下,两个小女孩正兴致勃勃地做着游戏,一阵欢快的笑声在风清月朗的夜色中荡漾。熟悉的场景一下子将我拉回到四十多年之前,童年那些快乐的游戏立即在脑海里铺陈开来,绵延开去……

丢蛋子:月色皎皎的晚上,十个八个差不多大的小孩叽叽喳喳地凑到一块,手拉手围成一圈坐在地上,然后由一个小伙伴拿着一个草团子或随便什么团状的东西在周围跑着,乘谁不注意悄悄地放在其中一个的后面。又转了一圈过来,如果那个小伙伴仍没发现,则要受罚。所以,围坐成一圈的伙伴们生怕中枪,不时用手摸摸后面,看看“蛋子”在不在后边,虽然如此,仍不时有人中招,于是引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接龙尾:后边一个扯着前一个小伙伴的衣服,第一个人充当“龙头”,最后一个则称做“龙尾”,再由一个小伙伴用布带子蒙住眼,千方百计地去抓龙尾,龙头则张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童年的游戏散文范文

童年的游戏散文范文

看着现在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游戏难以自拔,荒芜了学业,甚至犯罪、自一杀,着实心痛。家长无可奈何束手无策,社会悲叹,成为现代教育的最大难题,可以说这完全是现代科学制造了教育的最大失败。

回忆我的童年,那时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物质极端匮乏,可那时我们却乐在其中,我们的游戏尽管简单却健康且快乐着——既没有荒芜自己的学习,也没有造成家长的烦恼,反而减少了家长的负担。即使一家大大小小四五个五六个孩子,也从来没用大人烦心,说句笑话,大人常常形容为大猫衔着个小老鼠——大孩子带小的,小的整天屁颠屁颠的跟在大的屁一股后面也其乐融融,乐而不迷。无论是课余还是饭后也没有一个成为老师的负担,简单着,快乐着,那就是我童年的生活,游戏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现在想来,那是何等的快乐啊!

现在我想,有时贫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记忆里的童年游戏的散文

记忆里的童年游戏的散文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金钱更是稀缺的时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是买不起玩具的,甚至童年时都没听说过“玩具”这个词汇,不明白玩具为何物,更不可能跟大人哭闹着要买玩具什么的。在我们的童年没有单语的、双语的、公立的、私立的、贵族的、平民的幼儿园,可以为我们开导蒙昧,也没有钢琴培训班、画画培训班、舞蹈培训班等等开发我们的右脑放飞艺术的梦想。那时候差不多每家都有够一个班编制的孩子,大人们一年三百六十日起早贪黑,在为让这些孩子腹中有食身外有衣的战线上奋斗着,孩子们想要像现在的儿童一样,让大人陪着玩游戏,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奢望。

没有玩具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童年是索然无味的,没有大人陪玩也不意味着我们的童年是没有欢乐的。没有玩具我们可以自己造,没有大人的陪伴我们可以自己疯。我们没有芭比娃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儿时的游戏童年生活散文

儿时的游戏童年生活散文

童年的梦留在故乡的小道上。而用童年的梦编织的美丽故事,早已经被岁月的烟雨冲淡,但是每次回想起,情感的源头总有很多纯真而神秘的画面出现,在渐渐已经平静的心坎上,掀起一些往事的波澜余韵,尤其是儿时的游戏。

现今小孩子们都沉静的网路游戏中,他们的眼睛一天就顶在屏幕上,玩着虚拟的网络游戏。大都不去都玩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了,那些游戏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被淡出孩子们的世界。我们小时候自制玩具,玩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滚铁环

那时候,有个自己的铁环都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这铁环不是用来打人的,有铁环的孩子经常把铁环套在自己的身上,推杆别在自己的腰间,很是威风。滚铁环那时候是属于我们男孩的游戏,我们有铁环的男孩子经常聚在一起比赛玩耍。记得父亲给我和弟弟制作的第一个铁环时,我们兴奋的学着滚动了一整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童年的游戏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童年的游戏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