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0~13题。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中和开放的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申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11、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A·海水中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的多少和大小对减弱“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C、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D.浪尖卷起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13、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海浪中大小气泡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B.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
C.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海浪中的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C 11. B 12. C 13.A
第2篇: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测试题目和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测试题目和答案
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值孙恩②贼出吴郡,袁府君③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②孙恩:字灵秀。③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④未展:来不及。⑤沪渎:水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①值孙恩贼出吴郡 ②母好食铛底焦饭
③恒装一囊 ④逃走山泽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其中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归以遗母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以丛草为林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①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1分)
②遗独以焦饭得活。(1分)
【小题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①适逢、正赶上 ②吃 ③经常 ④跑
【小题1】B
【小题1】①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把(它)送给母亲。②唯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小题1】围绕孝道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值是多义词,另的一义价值,食也是多义词,有食物吃饲养的意义。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中是跑,很少有行走的意思。
考点:考查学生阅读古文对常用字词的辨识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易于辨识。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好以现代词义直接替代古文词义,望字生义,不了解古文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虽然老师不一定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这些概念,但老师讲到或自己在课文注释中看到的古文字词,就要识记,注意一个词几个意思的区别和一些字词古今意义的不同,要举一反三。
【小题1】试题分析:意义指的是字词的意思,古文中有的字词意义有变化,这种变化就叫用法。B句中以是认为的意思,其它三项都是把的意思。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中一词多义的了解和掌握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认真理解句子的意思便可得出答案。古文一词多义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课堂上,教师都会重点讲到,学习时要注意识记。阅读古文时,要自觉得关注一词多义,学一知三,要善于把一个字词不同的意义做一归纳比较,加深印象。做此类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把有相同字词意义的选项先行排除,减小判断的难度。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以字后省略了之,代焦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遗读wèi,意为送。两句中的两个遗意思是不同的,两个以的.意思也是不同的,第一句中以意为把,第二句中以意为因。
考点:考查学生古文阅读翻译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难解字词不多,句意易性。翻译文言句子,要了解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注意从字词义到句中义的转变。要翻译准确,重要的字词不可遗漏。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根据语境判断。译句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简单明白,如答案中所示,围绕文章的中心孝道谈谈什么是孝道或如何尽孝道或宣传孝道对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考点:考查学生阅读古文理解文意发表见解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主观题,并不难,短文内容清楚,意义明确。告诉我们道理与给我们什么启发谈谈你的感想都是相似的问题,首先要据文而谈,抓住所读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本文的孝道,但不拘泥文章,要有主观的认识,即所谈道理上有要拓展。只不过,本题要求简单,只要谈故事所反映的道理即可,如果要求是谈谈感想,那就要多联系实际来谈。
第3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
第4篇: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香港的士红、绿、蓝
①在香港,出租车有三种颜色:红色、绿色和蓝色。红色的出租车可以跑新界、九龙和香港岛,什么地方都可以去;绿色的只能留在新界;蓝色的只能留在偏僻的大屿山。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搞不清楚,甚至包括很多香港人。
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找了很多原始材料,想知道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为什么要把出租车分成三种颜色。了解了这个过程之后,我豁然开朗。根据当时官方的研究,香港的出租车一天跑24个小时,而且香港人做事勤勉,出租车营运都是两班制,各开12个小时。这部出租车24个小时都在马路上,私家车只是偶尔上路。当时的政府规定,出租车的牌照数量不得增加。如果想要不堵车,就要限制出租车的数量。那么,搞三种颜色的出租车,目的又是什么呢?
③我听到一个传言:官方觉得三种颜色的出租车管理起来很麻
第5篇:《母亲》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母亲》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 “毛小崽”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母亲》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母亲》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甲】□□□□,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
第6篇:《母亲》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母亲》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甲】□□□□,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