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本文就古诗文教学的创新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新路。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创新;改写;文化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
(一)“传统”与“创新”
古诗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阶段的重头戏,语文学科也承担着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新一代的学习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事精神上的富裕。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而古诗文的教学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国古典文化,让学生能从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是李白的豪放飘逸,亦或是老杜的沉郁顿挫;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伤时,亦或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爱国,这些都是对学生具有精神启发的诗歌。《三峡》、《小石潭记》等文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大好风光;《爱莲说》、《陋室铭》等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性格气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些文章都是语文教师应该花大量时间去进行讲解的。
然而,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古诗文教学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目标,成为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往往只记住了文字层面的东西,而“会背会写”也就成了不少语文教师的终极教学目标。试问:学习古诗文难道只是为了填出试卷上的几个分值为“1”的空白吗?估计大部分老师都心中有数。古诗文不能只是成为“载”考试之“道”的工具,它所承载的应该是中国古典文化,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要获得的最高价值正是在此。所以,仅仅局限于“会背会写”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文化意义,古诗文教学呼唤“创新”。
古诗文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将学过的古诗文进行仿写和改写,就是俗语说的“依葫芦画瓢”。“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化为己用,然后进行自我认知作用下的再创造。它与编写、扩写有着显著的区别,改写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变题目。有的改写则要求形式上的改变,如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把诗歌改成散文),改变语言(把古文写成现代文),或改变文章顺序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所以,经常做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发展想象力。
当然,再创造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已从形式到内容层面理解了古诗文,也掌握了需要改写的古诗文的文本创作特点。
(二)创新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古诗文创新教学的意义正是要通过“再创造”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古诗文教学的“考试目标论”就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造成学习古诗文的“单向思维”以及古诗文教学价值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
当学习兴趣减退时,相应的就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增加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因此,创新的价值不容忽视。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古诗文改写便能帮助我们在作者的指点下体验作者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此古诗文改写不仅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还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求异思维的品质。
从古诗文实际教学来看,实行古诗文的改写(再创造)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古诗文水平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就其工具性来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在学习古诗文时,老师的教往往停留在字面解释、情感探究、技巧挖掘之上,而忽视了古诗文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关注会背会写会考试上,往往忽略了古诗文能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感触和文化上的熏陶。而古诗文的改写就是激发出学生在学懂会背基础之上的创作欲望,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融入到改写的文本当中,从而提高古诗文的水平。
2、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力,学习也一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对学习过的古诗文进行改写,也就是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会背是一个“普遍”层次,而会用会写却是一个更高的层次。由一句或一首诗而引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是改写的目标所在。
3、提高写作能力
改写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应该是无庸置疑的。改写本身就是写作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是古诗文的精炼特点,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表达的精确性和语言的精炼度。
4、激发学习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吟诗也会写诗。李白杜甫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也不是一个神话。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材,只要大胆尝试,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将给我们一个惊喜。
5、对生活的理解力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诗文也一样。或是感怀身世之作,又或是漂泊零落之感,这些都是文学家的亲身经历。通过古诗文改写教学,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经典古诗文的“框架”当中,化为己用。了解文学家生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落红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让落花变得有“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这片情,并通过再创造的方式把“情”带到生活中来。
二、“化作春泥来护花”--古诗文教学怎样创新
古诗文的创新教学可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呢?我们来看几个创新的成功案例,在案例中去探寻创新的方法。
这是学生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岳》的改译:
改译一:
望岳
望,峰峦如聚。
越境连绵,惟有岱宗独秀。
天地之旖旎,一山凝结聚绕。
判若黄昏晨晓。
群峰迭起,胸中荡涤波涛。
日暮西山,倦鸟归林。
他日定登顶,
群山尽为眼底收。
改译二:
何处为泰山,齐鲁翠山境。
天地奇秀景,一山两天色。
层云荡胸心,睁眼望归鸟。
待临绝山顶,一目扫千山。
这两首都是学生的改译习作,八年级学生的写作难免有些生涩,但我们可以从改译文字中看出学生的用功与用心。所以,古诗文创新教学的一个方法就是“改译”。学生在学懂古诗文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有文本再写一遍,这个“写”当然带有学生的认知,但也不能脱离文本太多。我们看上面两段译文就可以看出,学生对《望岳》这首诗已经烂熟于心,虽然改写文字比较简单,但也可以读出另一番滋味。再摘一则学生对《钱塘湖春行》的改译:
钱塘湖春行
暖雨轻风初春至,
碧云微袭,新水初平。
莺黄树暖,几欲争春。
轻燕细啄泥,
只身信马游春,
群花迷乱,如茵绿草没马蹄。
已觉春心动。
惟爱湖东佳景,
绿杨阴,白沙提。
上面是原文改译,还有一种就是“套用格式”的改写,也就是用古诗文文本的格式来写新的内容。我们在看一则成功案例。
《陋室铭》
我们再看《治水必躬亲》的改写。老师在命题改写时就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创新,改为《治学必躬亲》。这样的创新就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易改有价值,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来看看学生是如何理解“治学”的:
“治学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局部,亦不可抄袭他人成果。盖人有勤惰,心有坚晃,悟有浅深,性有善恶,非勤学不得其果,非好问不穷其意,是以必得废寝忘食,学而不厌。
昔匡衡凿壁借光为治学,衣衫褴褛,置之度外,踱步于小屋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勤勉自觉,必如是而将来方可成才。如好玩而懒散,废今而弃明,为乐而厌学,则器不成而学问空旷矣。”
从这两篇古文的改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奕奕风采。这些习作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文言字词运用上以及文章形式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两种方法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琢磨,发掘更好的改写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古诗文的幽幽碧潭中去采撷文化的珍珠。当然,我们在进行古诗文创新教学过程当中还应该把握几个原则,这样才能让创新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最终达成高效课堂教学。
第一,创新不离“用”。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以创新要有“用”,无用的创新只是文字的简单的堆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是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
上文提到的《陋室铭》的改写也有失败的例子,学生改写了香车宝马,改写出了奢靡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纠正的。
第二,创新不离“真”。
创新的“新”其实离不开“心”,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真挚的心。近几年来,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正在下降,无病呻吟之作比比皆是。学生缺乏的正是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表现生活的欲望。《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有感乃发,发而寄情,情实而真,上篇也。创新的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交出自己的“真心”,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创新呼唤的是“真善美”,创新从本质上来看也就是为了打击“假恶丑”,还中学生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
第三,创新不离“度”。
创新写作需要把握度,无度则无法,无法则无文。虽然古诗文创新教学有很多好处,但不是任何古诗文都应该拿来改写创新。课文中简短的、容易改写的,改写以后能给学生学习、思维、习惯带来帮助的我们就可以大胆尝试进行改写。此外,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文学基础来确定是否能进行改写。一般来讲,低年级学生就可以不用进行创新教学,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适当尝试。总之,要把握好“度”,让创新真正为教学所用。
创新将会是一个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创新会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古诗文教学的创新也一样。古诗文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作用要靠广大师生甚至是全社会去践行,没有创新,古诗文也将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子,不会成为大放异彩的珍珠。所以,教学中的创新改写应该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值得借鉴的一个方法。当然,关于古诗文教学的其他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杨海波,马建明.改写古诗《赠汪伦》[J].语文教学通讯,2004(z1).
[2]王燕,汤海燕.谈古诗改写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23).
[3]刘海江.下水文:古诗改写教学的有效形式[J].江西教育,2010,(35).
[4]阳慧萍.为诗文改写插上想象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2011(2).
张涛
第2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
作者:李小兵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一中
论文概述:
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 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的良种。文章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自己的教学心得。
中心词语:诵读意境思想美德生活体验品味细节音乐积淀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在长年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一线工作中,我努力总结经验,有了一些心得和启发,试表述如下,以期交流。
一、多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 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朗读的时候,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
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反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二、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学习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二章》、《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学习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们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和典故、事例。这不仅使学生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而且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到这一点,很多同学会说自己根本没什么生活体验,更何况要体验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的情感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尽管有限,但人的很多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是共通的,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等。在中学阶段,大家已经具备了体会这些情感的生活基础,所以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经历,还是能读懂一些诗歌的。比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孩子垂钓的小诗。在诗中,我们甚至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找一处池塘或溪流,尽管岸边生着长着潮湿的青苔,但仍旧随意地坐了上去,专心地等待鱼儿上钩,看到有人靠近,赶紧频频摇手,怕把鱼儿惊走了。
小诗很简单,再加上自己童年切身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能想象出当时那位旁观的大人的表情与神态了,应该是充满慈爱与饶有兴趣的吧。这样一来,我们很
容易就可以判别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肯定是闲适的,所以在把握情感方面肯定就不会出岔子了。再如: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真是一首令天台学生激动的诗歌。当看到“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几句诗时,我们肯定会联想起石梁飞瀑上的横梁,那似神仙架设的石桥,急速飞下的湍急瀑布。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说:“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泠。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所以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加上我们切身的对天台旖旎风光的感受。我们就能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着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一个“疑”字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我们就不难体会孟浩然对这次天台旅行的向往之情了。至于试卷上的问题,在品味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解开了。又如: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这种情感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是一点也不陌生的。徜徉在田野里,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特别空旷开阔。这样体会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所表现的意境了。第三句诗歌中的“明”和“出”字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但若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的话还是挺难想象的。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了: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而最后一句,我们就更容易联想到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所以,通过调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描绘的诗歌意境,当然也更能轻巧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至于题目解答。自然就轻车驾熟了。
四、品味细节,体会情感
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抬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钓鱼情景的诗。诗人选取了典型的“侧坐莓苔”“遥抬手”的动作细节,小儿掩身草丛中,恰逢有人问路,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因为一旦答应,要上钩的鱼就被惊跑了,于是只得连连招手。生动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农村孩子钓鱼时的全神贯注的天真烂漫的神态,形神兼备,趣味盎然。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民》曰:“茅檐低小,溪上清清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家人和睦、安乐的生活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吴语,泛指南方话。“相媚好”,指夫妻俩说话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轻软的吴音,加上说话语调的“相媚好”,令人以为是妙龄男女在谈情说爱。走近一看,却出人意料,竟是“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的恩爱之情跃然纸上。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在田间劳作,中儿在家编织鸡笼。这或许是他俩的技艺不同,或许是中儿尚未成年,所以从事的劳动也不同。但他俩无疑都是很勤快的,这和小儿形成鲜明对照,“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元”。“亡赖”,原意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小儿的淘气、调皮。小儿悠然自得躺在溪边剥着莲蓬,说不定还在不时地往嘴里扔两颗呢。这两句是词中最精彩的笔墨,把一个稚气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崔颢的《长干曲》曰:“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抓住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诗一上来就以女子的问话开场,不待回话即自报家门。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不平常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摆渡少女热情中蕴柔美、大胆中含羞怯和率直中寓婉曲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渎者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可爱动人的舟女形象。
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赏读诗歌的重要内容。从细节人手,是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体味诗歌的主题情感有重大作用。张籍《秋思》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细节刻画心理入微,恰当、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诗是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矛盾心理的典范之作。诗人贬官到岭外,家乡音信杳无,其思念家乡的那种迫切心情是难以言状的。按照常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一反常态,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细节把思乡之情再现得更加婉转’动人。因为久在异乡,杳无家书,思家之情与日俱增,但临近家乡时又担心自己被贬后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发生的意外,因而害怕不敢向人打听了,这一细节
更加深沉而含蓄地流露出诗人此时的急切心情和由此造成的那种想知道、又怕知道家里情况的精神痛苦。白居易的《南浦别》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神的细节: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那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种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米。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源于真实的生活。细节描写能唤起读者无穷的想象,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别林斯基说,细节“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从细节入手,不失为赏读古诗歌的突破口。
五、把握音乐美,增添学生文化积淀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欢乐,让他们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就能扎扎实实积累语言、积累文化,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操上受熏陶,形象思维、创造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课内毕竟是一小块,课外才是一大片。配乐朗诵、节日抒怀、见景说诗、描绘赏析、吟唱会等均为较好的读诗方法。阅读古诗的兴趣非先天生成,要靠培养。教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在激发求知欲上下功夫,辅之以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总之,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研出版社1980.8
《语文教学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8
《古代阅读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语文学习方法学》山西联合出版社1993.6
《语文情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作者:李小兵
2011.4.20
第3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一堂好课,能够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既然课堂如此重要,我们就要走近课堂、透视课堂、分析课堂。
课堂的基本要素:纵向看,有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涉及到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诸多要素;课后要素主要是教学反思。横向看,课堂构成的要素包括人与物两类。人要素指教师和学生,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动机、需要
第4篇: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
严荣豪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对篇、章的感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象被边缘化了。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渡。小学打基础阶段,高中是学生素养的提高阶段,初中则是语文知识的积累的重要阶段。而字词学习是积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字词不但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二.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误区 字词教学不但是要让学生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会用。这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学习过程。而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
1、为了应付考试,师生常常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字词上,不断的背诵默写,认为这样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