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窝头散文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6 07:12: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一个窝头散文随笔

一个窝头散文随笔

我很怕他,不只因为那一嘴龅牙,还有那双空洞得近乎死寂的眼睛。每次在街上见到他,我撒腿就跑,直到看不见他为止。

那时我大概6岁,是个不懂事的小村妞。

推开家门的'栅栏,我不由“嗷”的一声,是他,那个龅牙。大冷的天,他身上只裹着支离破碎的麻袋片,卧在那里捡拾散落的羊粪蛋。我扭头往回跑时,哭声也随即飘向空中。

娘一溜歪斜地从屋里跑出来,哄着我,也见到他。娘转身回屋,再出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窝头,棒子面的,黄得馋人。娘走过去,把窝头塞给他,我眼巴巴看着,“哇”地一嗓子,哭声里多了撕心裂肺。头天晚上我就囔嘟着吃窝头,娘却不肯,说是要留给在窑上干重活的爹。可这会儿……娘这是咋了?我委屈着,哭声愈发的汹涌了。娘二话不说,拽起我就回了屋。

又是一个窝头,跨越了三十年,不小心掉落地上,刚想扔掉,娘拖着瘸腿一溜歪斜紧跨几步夺了过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倏然,尘封的记忆被打开,画面清晰如昨。我脑洞上的天窗一下子亮了。

第2篇:《窝头会馆》观后感

《窝头会馆》观后感平时很少看话剧,但每看一部都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窝头会馆》描写的是1948年由夏到冬,北平南城的一个大杂院——窝头会馆里,几户普通百姓人家艰难的挣扎生存。这些连窝头都混不上的小市民,在1948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他们还要忍受战争、*的心理压力,乃至国民党伤兵的抢掠、伤害。而他们自己,又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倾轧之中。对于话剧,我是个十足十的门外汉,它的布景、道具、舞台设计等等,我都不懂,但我却可以领悟话剧所要传达的思想,读出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在《窝头会馆》这部话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其闪光点,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宋丹丹演的田翠兰这个角色,也许是同为女性,对她更多的是一种怜惜,一种同情。田翠兰是苦出身的人,为了给女儿治病,做过暗娼,后来嫁给了老实的,做卤煮小买卖的王立本后从良了,每天除不停的做家务外就是洗那些猪大肠了,后来和现任房东苑大头(何冰饰)有暧昧关系被女婿斗子发现。这样的一个女人也许会遭到大家的唾弃,可是大家在鄙夷她的同时却没有看到背后的原因。田翠兰绝不是不知道脸面,不知道寒颤的人,她也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别让一家人挨饿,尽一个家庭主妇的本分。田翠兰有没有守妇道?这个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她在道德上背叛了自己的男人,却换来了体己的钱来支撑家用,有何不妥?被儿女指责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她同样是个没人心疼的孤独女人。

剧中田翠兰和金穆蓉(徐帆饰)这对冤家,在我看来是最大的看点。这两只“老母鸡”见面就掐,这两个女人在任何事情上都合不来,而且总会上升到很严重的层次。她们出身不同,各自信仰的代表更不同。一个“哈利路亚”,一个“阿弥陀佛”,互相吵不过就只能把压箱底的祖宗搬了出来“震”住对方。金穆蓉的性格和她大户人家格格出身有关系。虽然门第落魄但是信仰犹在。她相信神明存在,并且她以为自己信奉的那个洋神仙,必然是比像田翠兰这样的土穷人信奉的那个土神仙高明许多。田翠兰是个典型的旧社会妇女,她当时的心愿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赚钱,养活这个家,只要安安稳稳的就一切都好了。她没文化,不认识字,当然也不懂对门那些洋文化,佛祖就是她心里的寄托。从她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当时女人当男人使的无奈之举。宋丹丹本人的声音首先很符合这个人物大剌剌,嘴皮子上不饶人的特征。

这部话剧发生的背景是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国民政府敛取苛政杂税,四处抓壮丁,纸币大幅度贬值……这样的生活让人心生绝望,但生活毕竟是美好的,最后新生儿的那声啼哭就如春雷,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共产党的成功,象征着人民新生活的到来。

第3篇:窝头会馆 剧本

三幕话剧《窝头会馆》

第1页

窝头会馆

刘恒

人物表

苑国钟——50岁。房主。绰号苑大头。贫嘴却厚道。古月宗——73岁。前房主。清末“举人”。迂腐而风趣。肖启山——56岁。保长。人称肖老板。圆滑且凶悍。周玉浦——45岁。中医。营推拿正骨。怕老婆而又怕事。田翠兰——42岁。厨子妻。曾为暗门子。刀子嘴豆腐心。金穆蓉——40岁。中医妻。旗人。对己对人有无限不满。牛大粪——40岁。掏粪夫。兼具底层人的义气与油滑。关福斗——25岁。木匠。厨子的养老女婿。憨厚而正派。苑江淼——22岁。苑家儿子。左翼大学生。坚定而忧郁。周子萍——22岁。周家女儿。左翼大学生。单纯而浪漫。肖鹏达——22岁。肖家儿子。释放的犯人。偏执而堕落。王秀芸——23岁。王家女儿。木匠妻子。守本分的孕妇。

第一幕

(一九四八年夏 处暑 白昼)

【南城死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难忘窝头作文

难忘窝头作文

窝头,方言中也叫“窝窝儿”的,词典注曰:用玉米面、高粱面等杂粮面制成的圆锥状食物,底有窝儿,因此叫窝头。

其实,窝头的种类多得很,按制作原料的分类,就有玉米面、地瓜面、高粱面、柿子糠、榆皮面以及菜、叶等几十种。每一种里根据程度不同又有几类之分,如玉米面窝头就有全玉米面,两把玉米面一把地瓜面、一把玉米面两块杏叶之分。好在我不是窝头研究专家,否则一一列举出来,谁也吃不消。

小时候吃过几年窝头。现在想起来最软的是地瓜面窝头,最甜的是柿子糠窝头,最难咽的是树叶子窝头,全玉米面的窝头从没有吃过不知怎样。叶、菜窝头吃得最多,是掺了榆皮面的,榆皮面很粘,菜叶什么的就粘在一起了。但很苦很涩,咽不下去。

七八岁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鼓了农民干瘪的钱包,餐桌上的花样渐渐丰富了起来,我也告别了天天吃窝头的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点一个赞散文随笔

点一个赞散文随笔

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字爱好者,会经常浏览写作网站。

网站上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友,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

每个人经历不同,写作的侧重点和擅长的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写的东西,让人看了很受益。要么是故事本身,要么是文字运用,最不济的是作者的态度。

以前习惯性去看浏览率和回帖率高的作品。那些,确实很优秀。但是毕竟是少数。

最近习惯把一个主题的文章,从头看到尾,却发现有些浏览率低的作品,并不比那些置顶的和推优的差。

无意中发现,很多文章后面紧跟着的一个赞,是作者本人点的。

有些后面跟着一个简单的评论,也是作者本人所为。

以前,我会觉得给自己点赞的人超级无聊。现在看到这样的行为,甚至有一种心酸。

我很少给别人点赞,不是冷漠,总觉得有些是一种欺骗,不想给别人错觉。

忽然想起来自己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每隔几分钟就会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散文随笔

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散文随笔

调查乡村,最近我发现一些乡村的贫困户的生活很差,所以我要做调查报告。我发现比较富裕的家庭,小孩子长得肥头大耳。比较贫穷的家庭,孩子们长得没那么健康。

我找到了这个村里最穷的人,经过调查我发现你这个人骨瘦如柴,家里人死光了。只有一头牛,留下来陪她他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个早晨我发现他去耕地。他用九牛二虎之力把耕地的东西插进泥土里,缓慢的走到那里看。都汗流夹,太阳毒辣辣地照在大地上,我和那个人都要中暑了。他走路时一摇一晃像个喝醉的人。终于到了那个捡到的家人,把他的.耕地的东西放好,到倒在地上像个死人似的。要吃中午饭了,虽然只是一碗稀粥,但他吃的吃大餐一样。三尺高的跳上了床,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笑得像个200斤的孩子。

到了下午他又去干活了,不过这次不同。虽然它如一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半拉窝头小学作文

半拉窝头小学作文

那是一个奇异的饥荒年代。

有个叫阿根的孩子,面黄肌瘦,头发蓬乱,衣衫褴褛。他一瘸一拐,步履蹒跚,走在一条四处看不见庄稼的山野小道上。

阿根是要投奔十几里以外的姥姥家。

血红的太阳快要西沉。

从山那边刮来一阵冷飕飕的风。阿根缩着脖子,想使劲加快脚步,无奈双腿软酥酥的,好像随时有折断的可能。

蓦地,他发现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男孩,蜷缩着躺在路旁的枯草丛中。

这男孩,他不认识,看起来像是睡着的样子。

懂事的阿根很快判断出,这是怎么回事。

果然,感觉到有人走来,那男孩发出梦呓般微弱的声音:

“我、饿,我、饿啊……”

阿根立刻从敞开口的上衣兜里,掏出用土布巾包裹着的半拉窝头。那半拉窝头硬梆梆的`,几乎风干了。阿根费了很大劲,咬下一小口,放在嘴里嚼碎后,用手轻轻喂进男孩口中。

就这样,这半拉窝头,伴着阿根的唾液,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一个窝头散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窝头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