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教学设计方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5 07:13: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杂诗三首教学设计方案

杂诗三首

沈佺期

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⑴。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⑵。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⑶。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⑷。

[注释]

⑴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解兵:犹言停止战争。

⑵两句写明月之下,妻子在家里思念军营中的丈夫。汉家营:即唐时军营。唐人常常以汉代唐,如《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⑶两句互文,意谓夫妻欢聚之后分别时的思念。

⑷将:拿,举着。龙城:匈奴名城,这里代指敌方要地。

[解读]

第一联以作者的视角,写出背景,为下文做了铺垫:塞外战事不绝,而且多年如此。战事如此,男丁的兵役自然一再延期,夫妻离别就成为必然。于是第二联写闺中妻子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妙在同一轮圆月下的思念,偏偏写作属于妻子的月亮,常驻军营的上空——月亮就自然成为思念的“信物”。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是这般奇妙。第三联是对上一联的进一步补足。把夫妻当年欢聚和今朝离别作对比写出,形成时空并列,令读者更深感其中的悲苦之深。最后一句表达呼吁:谁能够率领大军,直捣龙城,消灭敌酋,平息战事,让夫妻团圆?这既可理解为夫妻二人的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眼见夫妻的离别之苦而发出的感慨。

[作者简介]

沈佺期(约656年 — 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世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并且制定了格律规则,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而完成了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革命性转变。

《杂诗三首》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重点)体会诗歌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诗歌体裁中有一类诗歌特别突出,就是边塞诗。提到这一体裁,老师首先想到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当然还有特别多。但是在写边塞诗歌中有这么一类的诗歌,通过写征妇的思念、离别的痛苦来表现对战争的不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首诗《杂诗三首》(其三)(板书)

2.知识积累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沈佺期(约656年 — 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世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并且制定了格律规则,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而完成了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革命性转变。

2.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3.文本赏析

初读诗歌

(1)请大家把这首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2)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简要点评)

小结:读诗也是我们理解诗歌的一种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读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难,但是理解诗歌却是要更上一层楼

析意象,感意境

(1)我们学了这么多的诗歌,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些什么特点。

(2)对,意象在诗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意象去分析、感受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再读一遍诗歌,分析诗歌意象

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塞外战事不绝,而且多年如此。战事如此,男丁的兵役自然一再延期,夫妻离别就成为必然。

月:月亮就自然成为思念的“信物”。属于妻子的月亮,常驻军营的上空。

少妇、良人:把夫妻当年欢聚和今朝离别作对比写出,形成时空并列,令读者更深感其中的悲苦之深。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代指敌方要地。最后一句表达呼吁:谁能够率领大军,直捣龙城,消灭敌酋,平息战事,让夫妻团圆?这既可理解为夫妻二人的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眼见夫妻的离别之苦而发出的感慨。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诗歌意象,体会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再读诗歌,带着感情与自己的理解去读。

4.课程小结

师:诗歌和我们现在的音乐共通,都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对于理解诗歌十分必要。

5.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找《杂诗三首》的其他几首读一读。

第2篇:杂诗三首教学设计方案

杂诗三首教学设计方案

杂诗三首

沈佺期

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⑴。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⑵。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⑶。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⑷。

[注释]

⑴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解兵:犹言停止战争。

⑵两句写明月之下,妻子在家里思念军营中的丈夫。汉家营:即唐时军营。唐人常常以汉代唐,如《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⑶两句互文,意谓夫妻欢聚之后分别时的思念。

⑷将:拿,举着。龙城:匈奴名城,这里代指敌方要地。

[解读]

第一联以作者的视角,写出背景,为下文做了铺垫:塞外战事不绝,而且多年如此。战事如此,男丁的兵役自然一再延期,夫妻离别就成为必然。于是第二联写闺中妻子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妙在同一轮圆月下的思念,偏偏写作属于妻子的月亮,常驻军营的上空——月亮就自然成为思念的“信物”。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是这般奇妙。第三联是对上一联的进一步补足。把夫妻当年欢聚和今朝离别作对比写出,形成时空并列,令读者更深感其中的悲苦之深。最后一句表达呼吁:谁能够率领大军,直捣龙城,消灭敌酋,平息战事,让夫妻团圆?这既可理解为夫妻二人的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眼见夫妻的离别之苦而发出的感慨。

[作者简介]

沈佺期(约656年 — 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世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并且制定了格律规则,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而完成了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革命性转变。

《杂诗三首》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重点) 体会诗歌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诗歌体裁中有一类诗歌特别突出,就是边塞诗。提到这一体裁,老师首先想到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当然还有特别多。但是在写边塞诗歌中有这么一类的诗歌,通过写征妇的`思念、离别的痛苦来表现对战争的不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首诗《杂诗三首》(其三)(板书)

2.知识积累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沈佺期(约656年 — 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世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并且制定了格律规则,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而完成了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革命性转变。

2.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3.文本赏析

初读诗歌

(1)请大家把这首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2)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简要点评)

小结:读诗也是我们理解诗歌的一种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读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难,但是理解诗歌却是要更上一层楼

析意象,感意境

(1)我们学了这么多的诗歌,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些什么特点。

(2)对,意象在诗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意象去分析、感受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再读一遍诗歌,分析诗歌意象

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塞外战事不绝,而且多年如此。战事如此,男丁的兵役自然一再延期,夫妻离别就成为必然。

月:月亮就自然成为思念的“信物”。属于妻子的月亮,常驻军营的上空。

少妇、良人:把夫妻当年欢聚和今朝离别作对比写出,形成时空并列,令读者更深感其中的悲苦之深。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代指敌方要地。最后一句表达呼吁:谁能够率领大军,直捣龙城,消灭敌酋,平息战事,让夫妻团圆?这既可理解为夫妻二人的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眼见夫妻的离别之苦而发出的感慨。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诗歌意象,体会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再读诗歌,带着感情与自己的理解去读。

4.课程小结

师:诗歌和我们现在的音乐共通,都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对于理解诗歌十分必要。

5.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找《杂诗三首》的其他几首读一读。

第3篇:《杂诗》教学设计

《杂诗》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的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朗读本诗并整体感知诗意。

2、熟读背诵诗歌,理解每句诗的含义。把握诗歌主题;品味蕴涵在诗歌中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人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见来自故乡的旧友激起了强烈的乡思和急欲了解故乡的人和事的心情。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杂诗”是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王维共写“杂诗”三首,这是第二首。

2、王维(约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西)。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时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杂诗

杂诗

杂诗1

杂诗十二首·其一 晋朝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译文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注释

蒂(dì):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语文S版第11册第2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大典》、《望大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其诗、文、词诸体兼长,学识渊博,行文独具个性,于写实中寄托深思,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一、读诗韵

jǐ h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杂诗教学设计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杂诗教学设计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