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析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节奏
文摘:一切艺术都蕴涵有节奏,语文课堂教学被称为广义的艺术,也蕴涵节奏,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创造节奏,和学生自身的内在节奏产生共振,就一定会创造出美感,而这充满节奏旋律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流连忘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节奏是指运动过程有秩序的连续,《礼节乐记》解释为“节奏,为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可见节奏由两个重要因素构成:一是运动过程;二是强弱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的组合其来加以反复就形成了节奏。(参见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一切艺术都蕴涵有节奏,音乐、文学、电影、建筑等无不都是节奏的问题。试想没有节奏的音乐如何给人以美的享受,缺乏节奏的文学怎能冲击读者的情绪,而“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歌德谈话录》)语文课堂教学被称为广义的艺术,也蕴涵节奏,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也创造节奏,和学生自身的内在节奏产生共振,就一定会创造出美感,而这充满节奏旋律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流连忘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创造教学节奏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造节奏。
要作到形象生动,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尽量将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如在《看云识天气》中说到“云好比是天上的招牌”时,说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这是抽象的表述,如果说成招牌就是店名,如“毛哥老鸭汤”,人们一见这块牌子,就知道它是饮食行业,并且老鸭汤是它的主打菜。经过这么一说,就显得形象多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积极的运用修辞手法,也会让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父亲,这个刚性的称呼,给予我们的是坚定,的确,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靠山,一直坚强地、默默地挺立,无怨无悔,令人叹息,令人敬畏!于是就有了如下比方: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父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奔涌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摩,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本书,父爱是一杯酒。这充满诗性的语言,运用了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是智慧的表现,而课堂上的幽默语言,在促使学生保持兴奋,增长注意集中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如梦令》时,由于时值下午,班上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难以睁开惺惺睡眼,老师并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先叫所有同学朗读一遍,随即重填了该词:曾记骄阳西悬,定律公式盘旋,呼噜因瞌睡,梦里周公讲解,疲倦,疲倦,如此怎把书念。同学们听后,没睡觉的同学哄堂大笑,睡意正浓的同学精神大振,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从一本《魏书生文选》里,我感受得到魏老师“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教师将幽默风趣的形式和严谨的课堂语言结合起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节奏,就会收到“寓庄于谐”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挚情融入,启迪心智的课堂讲解创造节奏。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上的所选课文,大都语言生动,充满感情色彩,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在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如讲到悲痛忧伤处要作到声泪俱下,讲到慷慨激昂时要眉飞色舞,讲到喜悦幸福时要满面春风。这些真挚的情感表现,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将他们的思想变得更纯洁,更健康。教师在讲解时还应做充分准备,插入一些相关的趣闻,以启迪学生心智,如在教学《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教师讲了一个故事,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初去京城,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京城叫卖自家的传世古琴,价格高得惊人,拨玄三两声,果然非同凡响,人间难得几回闻。可两天了他却不卖,第三天,他见围观的人很多了,就一下子将琴摔碎在地上,说这并不是他家最好的东西,他现在就拿家里最好的东西给大家看,于是他拿出自己的诗稿给大家看,刹时间,他在京城的名气大振。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猜想陈子昂为何要这样做。老师顺势引出了唐代的“献诗”之风,这首诗,也是献给当时的丞相以希得到重用的献诗之举。这个故事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很多烦难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迎难而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即兴而起,富于变化的教学手段来创造节奏。
新课改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势必会因审美疲劳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时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创造教学节奏就显得异常重要。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时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用树干、树支、树叶代表不同的语文知识,将枯燥的语文语法知识变得更加生动,课堂教学轻松活跃。我在讲解《死海不死》时,让学生做“鸡蛋浮起来”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对“死海不死”的原理有了感性认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卖油翁》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凭手将罐里的水倒进瓶子里,学生没有一个做得到滴水不漏,从而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对卖油翁的技术更加佩服,加深了对“但手熟尔”的理解,课堂因此而活跃起来。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创造节奏。
现在,一般的普通中学都有了多媒体教室随着标准化学校的日臻完善视听形象进入了课堂教学,改变了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可用MP3、影视等多媒体课件,通过真切的视听感受更加体会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酣畅淋漓的表演,那声振天地的磅礴气势,如身临其境,屏幕上再展示结合文章中优美的描写的深远幽邃的画面,这种意境的营造,单靠老师的讲解去引导学生去展开联想,肯定的很难获得的。再如在教学《泰坦尼克》时,由于给学生播放了电影中的精彩片段,男女主人公传神的对白,那生离死别的凄美的画面,在讲解时就更加轻松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创造了教学节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创造课堂教学节奏的方法还很多很多,需要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灵活运用,和学生们自身的内在节奏产生共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李朝刚
第2篇: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提问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提问
江西省乐平新时代学校 彭 娟
个别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重视提问这个环节,甚至不提问,其实,精巧的提问会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体会课文的言外之意。《变色龙》通过对话,生动地描述了奥楚蔑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对赫留金和小狗的态度随之变化了六次的经过,揭露了其看风使舵阿谈奉承的卑劣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课文中“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的情景提问做文章,让学生思考:那群人为什么对着他笑?难道他们会嘲笑一个受害者吗?赫留金难道是咎由自取吗?同学们立刻会悟到:两者都不是,他们是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指桑骂槐,是对奥楚蔑洛夫的无情鞭挞;是表示在沙皇高压统治下的人民对统治者走狗的蔑视,是预示革命风暴的到来。由此可见,教师的巧妙设问,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进射出耀眼的火花来乙
二、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笑了笑”“笑起来”“笑着”三者可以调换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就具体多了,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笑了笑”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态度谦逊和蔼、胸怀宽广美丽和“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笑起来”表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笑着”表现了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情神。并且,学生还可从“三笑”不可调换的语言事实中认识到何谓用词准确的道理。
三、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以致用。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他们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巧妙地应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说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发问,那么现在我们面前有大山阻碍吗?若有,应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予暗示,最后概括出结论:贫穷、落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座大山;现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搬走这两座大山,我们坚信,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思维也不会沿袭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3篇:语文课堂上的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课堂上的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1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口语交际教学缺乏评价标准——这些已深深影响了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影响了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选用、聘用人才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学应积极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改变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困境,切实培养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让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
第4篇:作文:在语文课堂上
作文:在语文课堂上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在语文课堂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你看看人家!大胆地起来朗读课文,你瞧瞧你,你的手就这么尊贵么?”
“千万别举手朗读课文!你万一读错了字,读断了句,同学难道不会说你么?他们笑话你的能力你又不是没有见识过,如果再受到这样的打击,你心里能好受吗?你能否承受住,你想想吧!”
哎呀,我紧闭双眼,任凭两个思想猛烈地冲击着我的脑细胞!
此时的我正在课堂上犯愁,老师要求我们自告奋勇地起来朗读刚学的《雷电颂》。
我却胆怯地坐在位上做着思想斗争!朋友们!你们说可笑吧!不就是一篇课文吗?费不了多少唾沫,用不了多少时间!手一举口一张就一切ok
第5篇:语文课堂上的小游戏
语文课堂上的小游戏
1、停——语文课上的小游戏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真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今天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请学生自读课文后标段落序号。结果发现学生出现了两个答案——三段和四段。直接公布答案吧,错了的学生肯定很沮丧,印象也不深刻。怎么办? 游戏!
于是我告诉学生们:“这样吧,老师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你们立即喊:“停!好不好?” 于是,我开始读。
第一段的最后一个字音刚落,“停!”出现了,我马上停读并夸张性地闭紧嘴。学生一片得意地笑,仿佛控制了老师。
停了半分钟,学生开始催促说:“读啊,老师。” “你们还没让我‘解冻’啊!” “怎么解?”学生们奇怪了。“说‘读’。”学生们会意地笑了。刚读完第二句话,一声“停!”让我来了个急刹车。原来是王禹寒喊漏了嘴。马上,责备声传来:“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