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陶渊明是五柳先生
陶渊明是五柳先生
引导语: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下面是有关《五柳先生传》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五柳先生篇1: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最终的退隐归耕
一.生性淡泊,为人质朴
1.随性率真,卓尔不群
且看:“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几句生动再现了陶渊明的率真品性。渊明生性嗜酒,却因其家境不好,而不能常常得到满足。当亲友以酒款待他时,他只要一去便将酒一饮而尽,并与亲友约定一醉方休,喝醉了之后便回家。陶渊明欲去则去,欲留则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陶渊明拥有孩童般率真的性格,不文饰自己的喜好。他与人交往时亦不寒暄、不客套,均是随性而为之。
这种行为在世俗人眼中至少是很不适宜的。东晋社会本就**不已,官场则更为黑暗。名士们虚伪自私,同流合污者甚多。陶渊明随性率真,他的简单朴实的与官场之中的各种规则格格不入。显然这位“五柳先生”天生无法立足于官场。陶渊明无法违背自己的本心,无法与官场中人一同狼狈为奸。如此,最终的退隐归耕即为必然结局。
2.不慕虚荣,缺乏社交
陶渊明仅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八字,概括出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他以自身的高尚品格暗讽门阀名士以玄学清谈博取声名荣利的不良行径。言简意赅,意味无穷。东晋社会,附庸风雅之士良多,而“闲静少言”正是当时那些为求得荣利而清谈不休的门阀名士所匮乏的可贵品格。“闲静”暗讽玄学之士争相奔走于声利之区,浮华交游。为在名士场中谋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连高僧慧远亦欲结莲社而扬名;“少言”则暗讽名士们喋喋不休的清谈。名士们谈玄论道,外示高尚,实则将玄学清谈作为博取声名荣利的一种手段。
此八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既刻画了渊明自身不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又有力地讽刺了清谈家们追名逐利、趋之若鹜的卑劣丑态。渊明拒绝与世俗交往,而他这种清高的性格不融于俗。卓尔不群的性格特点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体,自然注定了他最终的退隐归耕。
二.“读书”、“治经”、“著文”与“俗”相异
1.“读书”、“治经”以求儒道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清谈盛行,儒家经学严重衰落时期。研读经典是可笑的不与时俱进的行为。但是从《五柳先生传》中我们看到一个爱好儒家经典的与时俗相违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此处陶渊明并未明言喜读儒学经典,但是结合其他诗文中屡屡出现的“少好《六经》”之类的自述,可见一斑。
陶渊明爱好读书,自小就受儒家教育,并接受儒家的价值观念。因此,他认为读书与治经都是以求儒道为目的,这与当时的“名士”们读书清谈有着本质区别。他读书的方式和态度亦与当时的经生们截然相反。“好读书,不求甚解”表明渊明因好读书而读书——他读《六经》纯粹是因为喜爱,并非为考取功名和博得声名。同时,其读书方式为游观,而不是逐字解经,死记硬背。“甚解”,即繁琐的解经方式。渊明借此句委婉地展现了自己的治学态度。自两汉以来,便有繁琐经学之道。当时的南方高门士族,主要凭借繁琐治经来博取荣利。世俗之人将繁琐解经作为走向荣华富贵的垫脚石,这是深为渊明所耻的。对于那些大力提倡繁琐解经的做法,他亦深表怀疑。治学严谨的他从不迷信官方经学,他深信“求儒道”方为治经之本。结合陶诗《饮酒(其二十)》更可略知一二:“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汉初诸儒辛苦整理传承五经六籍,却不得时人爱好。固然有人读经书,但甚少有人真正为求儒道而读经,讽刺意味油然而生。
“好读书”,是好读经书而求儒道;“不求甚解”,是不求繁琐治经。他不欲以儒学博世誉,不欲以繁琐治经为手段而驰骋于名士场。在渊明看来,读书本就应当愉悦身心,心无旁骛。“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更可见渊明对于书籍爱不释手。他并非不仔细领悟参透书中的儒道真谛——在读到契合心意之处,他欣喜不已,甚至忘记吃饭。若非经过反复地研读、仔细地思考,他又怎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共鸣呢?
为求闲适自得、愉悦身心、参透儒道真谛而读书的人本就不适宜为官。加之渊明坚决不走繁琐治经的道路,这更使他难于立足在东晋官场之中。因而,退隐归耕,或许便是陶渊明最终的最佳选择。
2.著文章以自娱
陶渊明认为:著文是为娱乐自我,表达志趣,并抒发真实的内心情感,从而真正释然,忘记得失。因此,他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然而,当时的名士无不以文章博声名,甚至把它当作世俗交际的一个工具,抑或是有悖本心而著文,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这完全与陶渊明的著文初心相悖。天生随性的陶渊明不愿去做任何违背自己初心的事。他无所谓虚名,不与人争锋,不愿亦无需违背自我初心著文。
“著文章以自娱”,此处的“文章”大抵是指《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之类。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古人辞赋,常为早年博学习文之作。而渊明的赋以抒情为主,与汉赋铺陈繁复的作风截然不同。他后期的五言诗与散文则更显自然风格。
此外,由《五柳先生传》清新朴素的文辞特点亦可以推及,渊明崇尚简淡朴实的文风,甚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不喜过分文饰。这种清新朴素的文字最有利于陶渊明真实生动地展现自己的人生志趣,抒发内心真实情感。而在那个黑暗**的东晋社会中,为官著文必然不可随性而为。一旦不慎,重则招惹杀身之祸。渊明若入世,著文必将受到极大限制,毋庸说表达本心。“酣畅赋诗,以乐其志”则进一步印证了陶渊明的文学创作理念。畅饮、作诗均为愉悦心志。酣畅之作表达心志最为淋漓尽致,无需隐藏,无需介怀。试问,此类“著文”又怎符合东晋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在渊明看来:饮酒,赋诗,自娱自乐,朴素闲适自好,又何必随波逐流,放弃这种潇洒悠然的生活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文学理念与“俗”相背,其秉性亦使他无法适应黑暗的东晋社会,故其最终的退隐归耕是必然结果。
三.高士情怀,安贫乐道
1.蔑视权贵,崇尚高士
《五柳先生传》语意平和,但不可否认,其中确有傲骨。首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便可见渊明誓与世俗相斗争的信念。
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实则重出身门第。渊明首句则以“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姓字”表现出对当时讲究出身门第、社会名望的不良社会风气的不屑之情。渊明观点如是:衡量一个人的高低贵贱,应在于其本人品格的高下,而不在于其出身门第与社会虚名。诚如黔娄之妻所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黔娄虽为寒微之士,却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行自立于世,其清节更是流芳百世,故深为渊明所称赞。渊明在此处引用黔娄妻之语,深表对黔娄的赞许。陶家先祖亦为陶渊明所敬仰的高士之一,先祖轶事更是渊明秉持古代高士气节的精神源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看到宅边的五棵柳树时,就想到了先祖陶侃的轶事:陶侃“尝课诸营种柳”,他在经过都尉夏施的家门前时,立即认出其门前之柳是武昌西门的官柳,证实了夏施的假公济私。此事反映出陶侃的明敏、励精与治军之严。此处,渊明以“五柳”为号,足可见其对先祖高尚气节的崇敬之心与效仿之意。
古代高士气节凛然,自不会向恶势力低头。于是,在陶渊明眼中,权贵、权势即为“浮云”。蔑视权贵,崇尚高士。为秉持气节,退隐归耕是必然趋向。
2.固穷守节,安贫乐道
第2篇:陶渊明是五柳先生?
陶渊明是五柳先生?
引导语:陶渊明是五柳先生?写《五柳先生传》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是《五柳先生传》的知识信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五柳先生传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 言: 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4.如:(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5.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古:<名>旧交,旧友 。今:<形>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称赞,赞美。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今:允许,许可。
7.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制造。
8.颇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当地。
词类活用
1.详: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乐: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4.酒: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典故运用
宅边有五柳树: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性嗜酒:“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箪瓢屡空: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二十四孝图·黔娄·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主旨归纳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创作背景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这说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
可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如此情境不似为自己规划未来,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文章创作于晚年时期。清代学者林云铭指出文中赞语中“无怀氏”“葛天氏” 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和不为官的态度,可以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陶渊明的一篇《五柳先生传》,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本文言简意骇,写出了一个洒脱、率真、清高的隐士。
文中有这么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便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为了什么。
陶渊明读书,为的是增长知识,自娱自乐。书,在他看来只是消遣度日的一种工具,而非飞黄腾达的途径。他却又着迷于书本,可以为“会意”而“欣然忘食”,这应该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周恩来的故事人尽皆知。老师提问同学为什么读书。同学们有的说为了做官,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继承父业;周恩来却一语惊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那个**的年代,国家落后,受人欺凌;周恩来有此远大的志向确实令人钦佩。他也实现了他的愿望:读了书,崛起了中华,成为中华的千古功臣。
为自娱读书,为国家读书,这样的人太少了。谁不是为了发财做官,出人头地呢?
明朝时的科举制实行八股文,才子便死读经书,不求实际,只愿金榜提名,“青衫脱下换紫袍”。朱买臣、宋濂等等这一类的人不都是为做官,为富贵而读书,只是还未变得死读书罢了。
现在,读书便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有饭吃。如今的社会,没有读书的人便被社会丢弃,便找不到工作。读书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为了有权有势!
这种想法不可否认,谁不想出人头地?近几年来,读计算机专业的找高薪工作容易,便有许多人报了计算机专业,却丝毫不考虑其他低薪、却能为人民服务的专业。
现在的小孩惧怕读书,以读书为苦。问他为什么读书,回答大多应该是“父母逼的”。小小的孩子自然不懂为何读书,但在他们心里就知道书不可不读。等他们长大了,又会用知识去做什么事呢?
当然,也有一些读书为了造福他人。有许多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放弃城市里的优越生活,而去深山里、乡下教书,把知识传到农村去,让那里的人变得有知识,有文化。这种人自然会受到称赞。
在我看来,读书先是为了生存,为了跟随社会的进步,接着不管发财做官了,还是平凡,都得用知识财富去造福他人,帮助他人;如果还可以更进一步,就去建设国家,为国家出谋献策。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第3篇:陶渊明五柳先生
陶渊明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
第4篇: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
引导语:实际上,《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精神世界的自传,但“五柳先生”形象并非陶渊明本人。 下面是相关知识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八年级下语文《五柳先生传》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
第5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导语:《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写法特别,使人觉得高深莫测,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