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史记选读 甘罗》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三选修)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相、质、伐、难、与、孰与”等词语的意思。
2、认识甘罗所处的时代特征,探究其出众的智慧。
3、借鉴本文正、侧结合的写人艺术,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鉴赏课文的写人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音,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弄清故事梗概,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每次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历史人物?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
三、补充作家作品
1、《樗里子甘茂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传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樗里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他在惠王时受封,历任武王、昭王两代秦相,秦人称他为“智囊”。对此,明凌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残忍之国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间而结数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史记评林》)所言当是。甘茂则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尽管他是个“非常之士”,任为左丞相后,却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后仍遭谗逃往齐国。传文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时还对当时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秦国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了详细记载。
2、甘罗
《樗里子甘茂列传》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是它生动地记写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罗的事迹。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司马迁在当时即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谓难能可贵。
四、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音。
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同位交流生字读音,5分钟后,抽查朗读,看谁读得最准确。
重点字音:
樗里子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破城堕邑何遽叱乎
武安君难之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请因孺子行赵襄王郊迎甘罗
师生互动:检查几名学生朗读指定的段落。
自学指导(二)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三遍,5分钟后,比比看谁读得最流利。
师生互动:指定几名同学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最流利。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师生互动:师生齐读全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自学指导(三)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后,请同学依照提示概括层意。
提示:
第一层(第1段):
第二层(第2-4段):
第三层(第5段):
师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层意,老师加以引导,明确最精彩的概括。
第一层(第1段):简介甘罗身份。
第二层(第2-4段):劝行张唐。
第三层(第5段):甘罗因功受赏。
六、课堂总结
七、课堂作业
完成《新课堂》第78页第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第1--2段,初步探究甘罗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识记“质、广、请、其、之、孰与”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
例如:
1、赵襄王郊迎甘罗
2、武安君难之
3、樗里子
二、出示并解读教学目标
三、理解课文第1--2段
师生互动:齐读课文第1段,明确甘罗的身份。
师生互动:请一名学生简要概括甘罗的身份。
明确:甘罗是秦武王左丞相甘茂的孙子,12岁时就被秦相吕不韦看中,从而在相国府中当差。
老师引导:这样一位孩子有什么出众的智慧呢?下面大家从第2段中揭晓答案。
自学指导(一)同学们两个一组,一个读课文,一个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第2段,10分钟后,请大家解释文中的中的词句,看谁答对的题目最多。
师生互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2、秦使张唐往相燕
3、今之燕必经赵
4、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5、女焉能行之?
6、君其试臣
7、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8、武安君难之
9、请因孺子行
10、以广河间之地
自学指导(二)这一段中甘罗出众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3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回答,看哪一组回答得最全面。
师生互动:明确最完整的回答。
正确把握现实矛盾并妥善解决矛盾。
①与文信侯对话: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
②与张唐对话:对张唐的威慑。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2、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3、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4、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第3--5段,继续探究甘罗的智慧,并归纳课文的写人艺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识记“说、行、为、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翻译,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效果。
例如:
1、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2、武安君难之
二、出示并解读教学目标
三、理解课文第3-5段
师生互动:甘罗的智慧仅仅体现在妥善解决现实矛盾吗?下面大家齐读课文第3-5段,初步体会课文内容。
自学指导(一)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文中展示甘罗智慧的句子,5分钟后,看谁找的句子最准确。
师生互动:明确写甘罗智慧的句子。(第4段中甘罗“说赵王”的语言。)
与赵王对话:对赵王的规劝
师生互动:甘罗与赵王的对话,不仅闪烁出其出众的智慧,还体现出了他什么特点?
明确:敢想敢说敢做的鲜明性格,
自学指导(二)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同桌相互交流,8分钟后,口头翻译学生提出的有疑问的句子。
师生互动: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归燕太子
2、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3、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
4、甘罗说而行之
5、请为张唐先报赵
自学指导(三)齐读课文,读完后讨论课文是怎样表现甘罗的智慧与勇敢的?
师生互动:
明确以下要点:
正面描写--运用个性化的语言
抓住甘罗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由于作者善于选择、提炼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无论是较长的对话,还是三言两语,都能把人物的个性揭示出来。甘罗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则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的鲜明性格,都从他富有个性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张唐被甘罗折服,正面表现了甘罗有勇用谋。
侧面描写
张唐害怕“赵人得唐”而拒绝相燕、文信侯碰了张唐的钉子、“文信侯不快”都是对甘罗的侧面衬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完成《新课堂》第79页第(三)题。
王金良
第2篇:《史记选读:甘罗教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孙伟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领悟面对复杂现实,采取巧妙应对的智慧
学习重点:
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学习难点:
对甘罗的评价
教材分析:
《甘罗》是一篇传记文,传记文作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规选材而具有特定的训练意义和阅读价值,从积累上来看本文出现了很多典型的语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固定结构‘请+动词’、‘孰与’结构、虚词‘其’、之的用法”等;从传记文阅读范式的角度来看,通过对传主的事迹的把握,听其言观其行,来探究传主的形象特别是把握传主的突出特点是这一类文章阅读的常规思路。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生成基础)--合作探究(解决难点)--巩固检测(目标达成)
教师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起组织课堂和引导深入的作用。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自主快速预习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 正确地读出下列加点的字
秦使张唐相燕未有以强也何遽叱乎破城堕邑武安君难之借臣车五乘甘罗说而行之赍送项橐
2、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找出并写出所通的字
女焉能行之()通()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通()
3、分别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令秦有十一古义:今义:以为上卿古义:今义: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古义:今义:
4、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词
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欲与燕共伐赵
秦使张唐往相燕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燕、秦不相欺者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与强赵攻弱燕
今之燕必经赵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以广河间之地
臣请行之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未有以强也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武安君南挫强楚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5、解释下列常见实词的含义
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何遽叱乎孰与文信侯专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6、指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臣请行之
武安君南挫强楚赵襄王郊迎甘罗
欲攻赵而广河间请归燕太子
7.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甘罗者,甘茂孙也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8、固定结构
分析下列句中的“请……+动词”结构,归纳这类结构的特点
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臣请行之
请因孺子行请为张唐先报赵
请归燕太子
结论: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孰与”结构,并指出它的用法。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君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结论:
9、归纳虚词其的用法
君其试臣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
三、深入感悟,分析人物特点
深入研读第2、4两段,把握人物形象
感受甘罗的语言,探讨其中体现出的甘罗的特点。
1、 这两段分别记叙了两件关于甘罗的事迹,请概括出来。
2、 你觉得甘罗的哪些语言比较能体现他的特点?
3、 你认为我们要从甘罗的身上选择什么来增添我们面对复杂现实时的智慧?你欣赏甘罗吗?
四、巩固检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赏赐
B.孰与文信侯专权重
C.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离开
D.武安君南挫强楚挫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②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B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②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C①臣请行之②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D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②与强赵攻弱燕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甘罗者,甘茂孙也B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D蔺相如者,赵人也。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请行之B.请归燕太子
C.欲攻赵而广河间D.赵襄王郊迎甘罗
5、.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①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②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③令装治行④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⑤秦归燕太子
⑥(赵)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派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帮助燕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因为惧怕经过赵国,不肯前往。
B.吕不韦因张唐之事不太愉快,当甘罗请求去做说服工作时,吕不韦表现出了不信任。甘罗反驳说服了丞相吕不韦,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的鲜明性格。
C.甘罗面对张唐,先进行了两组对比,向张唐陈以利害,让张唐意识到不出使就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的危险。于是张唐答应了此事,收拾行装准备出行。
D.张唐行期已经确定,甘罗又请求出使赵国,他先向赵襄王讲明秦燕联合的目的在于得到赵国的河间地。赵王考虑到献出五城能打破秦燕联盟,就听从了甘罗的计策。
7、翻译下列句子:
① 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②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③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④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五、拓展延伸:
1、甘罗被称为“古代最年轻的大臣”,人们用“人小鬼大”|“有志不在年高”等熟语来赞美他这样年龄小却成就了大人都未必能实现的功绩的人,你还能想出多少这样的熟语?
2、有人说,勇者开拓了世界,而智者却把握了自己最终也就把握了世界,甘罗就是这样一个闪耀着智慧光芒、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出众才华的人物,请以“智者甘罗”为题目通过描写为甘罗画一张小像。
六、板书设计:由学生整理归纳知识体系而形成。
第3篇:鲁教版选修《甘罗》教案
《甘罗》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3.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相、使、强、难、事”和“于、其、以”等虚词
4.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学习难点
1.较难翻译的语句 2.对甘罗的评价 文本解读
一.《樗里子甘茂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传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樗里子是惠
第4篇:鲁教版选修《甘罗》教案
《甘罗》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3.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相、使、强、难、事”和“于、其、以”等虚词
4.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学习难点
1.较难翻译的语句 2.对甘罗的评价 文本解读
一.《樗里子甘茂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传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樗里子是惠
第5篇: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 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提示: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
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 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1:第2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提示: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
第6篇: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互动设计
[精彩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
界。
[背景资料]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
第7篇: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5(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重点剖析]
问题投放1: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提示:(1)继承父志。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亲遗命,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于是决定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2)司马迁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
(3)明圣盛德。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以及前的历史作个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这是润色鸿业自觉举动。
问题投放2: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