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言文阅读题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5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3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小题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2分)
大道: 大同:
小题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意思符合即给分)
(2)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小题1: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理想中的社会
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文言词汇的各种文言现象,如“与“这里是通假字,通“举”选拔;“俨然” “然”是形容词词尾,这里是整齐的样子;“属”应理解其一词多义现象,这里是“类”。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1)“黄发”“垂髫”的借代义(2)“亲其亲”“子其子”的理解,这里第一个“亲”“子”是动词,是一种意动用法;第二个“亲”“子”是名词。
小题1:试题分析:“道”,这里是指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则是儒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则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1:试题分析: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人们对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第2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
《陌上桑》
1、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首先用环境之美和器物之美衬托她的美貌,接着正面描写的服饰之美和发式之美,最后写行者、少年、锄者、耕者都倾慕她,侧面烘托出的罗敷的美貌,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2、官高位显、气派之盛、官运亨通、品貌出众。这是罗敷为了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机警智慧。
3、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圯上敬履》
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3、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4、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5、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6、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7、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8、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与朱元思书》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抓住了 缥碧、湍急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山高、树多、景美 的特征 3.先写水再写山
由总到分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运用拟人的修辞,以动写静,是静止的山有动感,更能生动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让人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峡》
1.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遮天蔽日。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4.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
7.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8.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9.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10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11、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的山川的无限热爱之情,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马说》
1.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3.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4.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5.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6.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8.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9.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0.千里马的特性。
11.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2.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3.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14.《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1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16.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17.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18.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19.贤才无辜逢昏君。20.人间难得九方皋。
21.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22.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23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4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6.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7.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28.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湖心亭看雪》
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痴:“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8、“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实现的移动,景色的变化,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化的意境,而且写景的同时也似含有渺茫人身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狼》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2.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3.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胸中之竹》 1“眼中之竹”是指观察到的自然界中实际的竹子;“胸中之竹”指酝酿中的竹子的审美意象; “手中之竹”指画幅上的竹子的艺术形象。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写作、绘画,往往先在心中进行构思,然后进行创作,即“意在笔先”;而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夸张、点燃,即“趣在法外”。
3.其实不止绘画如此,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前,我们要观察事物,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构思过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才动笔写。4.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上联:画竹意在先
下联:构思动笔前(落笔法于外)
第3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经典题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答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阅读题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
第4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共12篇)由网友 “大眼仔痞老板”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甲】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
第5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
第6篇: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⑴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⑵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⑶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⑷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⑸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⑴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⑵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⑶乘(shè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⑷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⑸泗(sì)上:泗水之滨。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