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年下册数学《动手做(三)》教学反思
一年下册数学《动手做(三)》教学反思
一年下册数学《动手做(三)》教学反思
“有趣的七巧板”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教材第44页的教学内容。该节课的重点是学会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组各种图形,发展学生的创新、想象、动手操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本节的追求。为此,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本节课,我努力营造一个生动、主动、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交流的机会以及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引导他们在活动中,饶有趣味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意识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他们在动手中培养发散思维,初步形成创新意识,为自己班级设计班标这个实践流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本次多次设计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精神,让学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集体的力量。【动手做(三)教学反思3篇】动手做(三)教学反思3篇。
第2篇:一年数学下册《动手做》(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年数学下册《动手做》
(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会用七巧板拼图。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拼图。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七巧板一副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分一分。
1、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喜不喜欢拼图玩具?
师:老师这个玩具拼图也许你会喜欢的。观察这两个图案像什么?
师出示七巧板拼好的图案
2、初步感知七巧板的结构
师问:你知道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3、介绍七巧板。
4、认一认。
师:你认识“七巧板”中的这些图形吗?说一说。(学生发言)
5、分一分、比一比。
师:那这个“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呢?(1)学生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预设:一副七巧板由三种图形组成的,它是由1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1号和2号图形,4号和6号图形完全一样。)
二、拼一拼,说一说。
1、拼基本图形,按要求拼:
(1)拼一个正方形,说一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2)拼出三角形,说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3)还能拼出哪些图形。
2、模仿拼图:拼P41练一练1。
学生观察说说拼出的图形像什么?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快速拼出来,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用到了什么图形.3、故事拼图。利用“七巧板”拼一幅故事图案,并且讲述用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讲述了什么故事。
4、创意拼图。发挥想象,拼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可以独立拼,也可以与人合作。
三、全课总结,回馈新课。
1、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玩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收起来。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充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课堂规矩,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操作、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动一动”开启学生的思维。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司空见惯的玩具中发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活动活而不乱,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堂上给七巧板——这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朋友“说话”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使得他们重新认识七巧板,发现七巧板与所学图形的关系,并通过独立思考及与人合作,完成各种图形的拼、摆,教师只是在其中起了协调、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进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拼一拼“培养合作能力。
在认识了“七巧板”之后,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当学生个人的拼、摆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他们自然会主动去与人合作,自然能体会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从而自动放弃或改掉封闭、固执、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我首先让学生拼一个大正方形,再让学生拼一个较大的三角形,有不会的学生再由教师、同桌协作帮助完成。再出示简单的“七巧板”拼出的造型图,采取同桌合作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最后,让学生进行故事拼图和创意拼图,突出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在拼摆过程中,着重保护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采取教师帮助或同学帮助进行协作性学习,努力不使一个学生落下。
三“玩一玩”促进求异创新。
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上简单的模仿拼图:鱼、蜡烛、小船,过渡到学生创意拼图,学生所拼出的图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还要形象、生动,并且种类很多。在创意拼图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令人惊叹。于是,这节课便像学生想像的翅膀,无限地伸展„„
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去设计,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整个课堂上学生都很活跃,但学生在拼图时,不太会合作,互相不谦让,动作慢,拼图时间花的长,展示时,不能拿上来,或者拿上来就不知道怎么拼了?如果要让学生完全动起来,时间不够。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时间能多一点,提高学生参与的时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收获的。
第3篇:《动手做(一)》数学一年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动手做(一)》数学一年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动手做(一)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的第二节课,学生在第一节已经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本节课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它无论从内容的选材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人全新的体验。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标准》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学生喜爱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引入部分我首先让孩子们欣赏几幅漂亮的折纸作品,问孩子们喜欢折纸么?今天我们就到纸工乐园去玩一玩!这么多的折纸作品,其中还有一架小飞机
第4篇:《动手做(二)》数学一年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动手做(二)》数学一年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手做(二)》数学一年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手做(二)》数学一年下册教学反思 篇1
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了解七巧板,但在练习检测时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对题目还是一知半解,说明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全面,在这部分教学中还有遗漏,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说明。
2、在学生动手拼各种图形中,教师的示范还不够。导致学生在动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是很轻松的拼出书中的各个图案。因此在今后的练习中应该加强这项训练,
第5篇:一年下册数学《租船》教学反思
一年下册数学《租船》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通过问情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一是情景再现《乘船》让学生在经历乘船的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在情景再现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两艘船能不能装下?并说说为什么?意在让学生把两艘能装多少人合起来。
再与92人相比,从而推断出:装不下。紧接着问:那么有多少人不能上船呢?学生很快发现:92人中上和谐号44人,上希望号26人,剩下的就是不能上船的人数。写出算式:92-44-26= 在算出得数后,说说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一时半会没反映了,教师也感到有些着急了,我沉思
第6篇:一年数学下册《上下》教学反思
一年数学下册《上下》教学反思
一年数学下册《上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分清上与下的空间位置和平面位置,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述。同时通过美术环节的设置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使知识生活化,为生活服务。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导入部分我采取活动形式,事先在不同物品的上下位置放置若干个小皮球。问学生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学生答:小皮球)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许多这样的小皮球,同学们赶快在教室里找一找哪里还有小皮球?(学生离开座位找皮球)说一说你是在哪里找到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上和下”这对好朋友。通过学生的指认,使学生们在问题中渐渐进入新知,导入和新知的过渡很自然。
在新授部分,让学生观看教学软件 “洪恩宝宝看世界”其中的“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