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18 07:12: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

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活动内容:见教材

三、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论文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它,只要学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

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帮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禁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分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

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方言读lu,入声),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成果竟不谋而合,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表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谋而合。

从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两首歌不仅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变化、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晋冀鲁豫等北方地区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沪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但不知怎的,读起来好像都没有我们所采集到的这两首农谚亲切自然,因为它语意中还透着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

(资料来源:http://jingtao.nease.net/wenji.htm)

示例二:民俗文化调查

活动准备:

1.开始布置:教师动员,阐明“民俗文化调查”制作的目的和意义,让同学们按照各自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3~5人为一组,制定题目并上交教师审阅。

2.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各小组上交的题目,讲授题目制定的科学性和制作要求:封面设计要有标题、作者姓名、制作时间、班级等;内容排版美观,一定要有图片,正文内容不得少于3页;制作时间不得超过一个学期。

3.搜集素材:各小组按照要求和题目去搜集,包括书刊、杂志、CD-ROM等。

4.讲授方法:介绍一些计算机编辑软件及使用方法。

5.成果制作:利用WPS、WORD、PHOTOSHOP、VB等软件设计制作。

活动成果:

由于学生选题的范围广泛,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丰富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在地方乡土史调查、专题史、文化史等方面。如《家乡城建史》《宗教建筑史》《茶楼建筑史》《民间忌语》《歇后语研究》《春节礼仪的沿革》《点心与小吃》《徽菜与徽文化》《宣纸历史研究》《牌坊与贞节、礼教》等。

学生须自己搜集素材、编辑展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搜集素材和学习,改变了过去作业形式的单调性,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李萍

第2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模拟性,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的祭祀、插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参与者众,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美德。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以“清明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将令学生兴致勃勃,参与主动,经历一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教材分析: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以“清明”民俗为切入点,其触角延伸到地理、天文、物理、网络(媒体)等,充分体现了课标“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理念。

2、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旨在借助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选取走近清明文化为切入教学的点,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3、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要要求学生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实物等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1、清明节为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人人参与清明节祭祖活动已经约定俗成;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为学生参加清明祭祖、踏青等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也为学生以调查者、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完成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

2、初二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知识比较丰富,积累了一定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经验,以清明民俗采风作为课题贴近学生生活、操作性强,清明节的来历、习俗等不同地域、不同方式的活动,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3、按照不同地域、族群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共享的方式开展活动,发挥个人专长,整合集体力量,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

4、学生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采访的胆识不够、搜集资料(如摄像)的硬件可能缺乏、整理资料时综合水平不高、实际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时产生畏难情绪等。

四、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发展等情况,在活动中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增长见识。

2)搜集、整理、诵读、写作以清明为题材的优秀诗歌、传说、故事等,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3)以学生本人所在的乡土、族群的清明节习俗为点,广泛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族群清明节文化对传统美德形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按照不同地域、族群分组,落实动员、筹备、实施、展示、反馈等环节的要求、程序、方法等,养成有效的沟通、合作技巧。

2)采取搜集资料、亲友对话、采访、摄像、实地参与等方式,运用语文、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搜集、整合活动资料,锻炼胆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走近清明文化”采风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之情,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洗礼。

2)在实地参与、成果展示中,培养学生的孝义之心、亲情之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家、爱乡、爱国。

五、重点和难点:实地参与、资源整合、成果展示

六、与课程整合的的信息技术资源:网络(搜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电视(新闻、故事等)、摄影(实物、活动场面等)、实物投影(成果展示)、多媒体课件(成果整合、展示)

七、过程预设

(一)活动筹备(时间段为清明前后,2个星期)

1、课前动员:播放清明前后《连战拜谒中山陵》《海内外中华儿女聚集黄帝陵祭拜轩辕黄帝》、《清明祭祖新闻报道》等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意义,积极参与到“走近清明文化,弘扬民族美德”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

2、分组:按照地域、族群不同,将学生分成外省(川籍、桂籍、赣籍等)潮汕、客家、江门五邑四大组。

3、分任务:每个学生除了实地参与家中的清明节活动、访谈笔录等常规活动之外,另外以组为单位,组内学生根据本人的状况承担相应的任务:

素材组——负责搜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图片等资料 文学组——负责搜集清明节的诗歌、传说、故事等资料

美工组——负责整合第一、二组的资料出版成手抄报作品、电子报刊。制作组——负责摄影、搜集音频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落实课程计划、分配任务,确保学习活动顺利成功。

(二)成果展示

第一阶段:艺术作品展览(课余时间)

课前,美工组在班级黑板报出版主题为“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艺术作品展专栏,展出作品包括优秀手抄报、电子报刊、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等。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经历,分享“劳动”成果,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综合实践中品尝自信、自豪和成就感。

第二阶段:成果展示课(一课时)

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杜牧名篇《清明》配乐诗朗诵、视频情景画面。主持人宣布“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课开始。

步骤一: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发展情况,感受民俗积淀的深厚韵味

1、素材组三位学生代表分别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发展情况(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2、素材组长小结本组同学在活动中的出色表现

3、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用跨学科的方式参与实践,用语文的方式回归课堂,考察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步骤二:聆听清明文学经典,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璀璨魅力

1、文学组学生代表配乐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歌、传说、故事。(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文学组组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小结本组活动的成果。

3、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清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甄别、鉴赏、表达呢?这个环节旨在考察学生欣赏、表现的能力。

步骤三:民俗风情异彩纷呈,爱家爱乡爱伟大中华

按照不同地域、族群的不太那个,各大组学生代表讲述本乡本土清明节习俗的独特、神奇、感人、精彩之处。

(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现不同地域清明活动风俗画面)

1、外省同学(川籍、桂籍、赣籍等)讲述本乡土清明习俗神奇之处

2、潮汕籍同学讲述本乡土清明习俗独特之处

3、客家籍同学讲述本乡土清明习俗感人之处

4、江门五邑籍同学讲述本乡土清明习俗精彩之处

5、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生活因为有爱而精彩”,爱家、爱乡、爱国,学生们亲历乡土民俗,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在语文课堂迸发出来,是足以让全班同学再次接受传统美德的洗礼的。

步骤四:我们的感言——在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心路历程

1、全班同学每人写一张小纸条,用一两句话概括写出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收获,其中可能是遭遇挫折的困惑,也可能是克服困难的欣喜,或者是亲历活动的感动等。

(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同学的感言)

2、各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发表活动感言。

3、主持人点评

——设计意图:人人参与,人人闪光。这一环节既重视“人本”,又突出“文本”,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力争获得“一石二鸟”效果。步骤五:在合作交流中收获友谊,在整合探究中结出硕果。成果展示课接近尾声,教师用充满文学色彩的话语发表感言。(多媒体课件配乐、展示学生参加清明系列活动的照片)

1、表扬全班学生在参与“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出色表现,主要表扬在活动中的一些品质: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的品德、交流合作团队精神、克服畏难情绪取得成功的品德、好奇创新探究的品质等。

2、表扬各组同学在搜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图片、诗歌、传说、故事资料,整合资料出版成手抄报作品、电子报刊,摄影、搜集音频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等具体的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出色表现。

3、清明“文化”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演绎,负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其丰富多彩的资源有待更深入的传承和发掘,像清明节这样传承民族精髓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鼓励全班同学以这个活动为一扇窗户,走出去,语文的天空更加辽阔。

——设计意图:学生作为主体亲历整个活动过程,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是对活动的回顾,更是对学生的鼓励。信心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自信更骄傲地在语文的天空自由翱翔。

八、教学评价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综合性学习”,教材把综合性学习放在显要位置,目的是“全力突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活动周期超过 2个星期,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一环节,自主而开放,鲜活而实效。

2、设计贯穿着“兴趣为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整个活动过程放手让学生去构思、运作。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筹备期间的动员、设定操作方案、分配任务等环节,亲历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点与课程标准提到的理念相吻合,即是:“综合性学习都是从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在确定于不确定之间”,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3、先进而普及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于初中语文课程,为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探究、创新活动提供了高效的硬件支撑,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这个设计成功的印证了这一点。

九、教学反思:

1、清明文化博大精深,本课用2星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资料搜集、整合、展示等工作,量大而杂,学习困难学生在搜集材料、梳理成文方面可能遇到困难较多,容易畏缩,可能丧失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硬件缺乏,会因虚荣心或畏难情绪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2、清明习俗传承二千五百多年,其间的精华和糟粕界限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当代物质生活丰富,一些习俗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还是存在的,如何甄别、理顺,值得推敲。

第3篇:《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复习题[优秀]

《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复习题

一、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 基本思路

(2)布置会场时,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你推荐选用哪一种?说说理由。

(3)班会结束后,你将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场的某位学者。请拟写出你采访时要提出的两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要求角度不同)

问题①: 问题②:

【答案】(1)、示例 ①、“民俗文化”知识竞赛。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示例②、传统节日风俗短剧表演。先按小组确定表演主题,然后角色分工、组织排练,最后班会上依次展示。(2)、示例①、我推荐悬挂中国结。大红的中国结悬挂在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

学习方法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人教八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到民间采风去

[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 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 1.举办展览 2.课件展示 3.编写报刊 活动内容:见教材 [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