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文:教师要巧妙运用心理暗示
论文:教师要巧妙运用心理暗示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让你站到一张桌子上,你肯定丝毫不会感到害怕;但是,如果同样大的一块木板被非常牢固地搭在山涧之间,下面是万丈深渊,你还敢站在上面吗?作出肯定回答的人恐怕寥寥无几。为什么你敢站在桌子上而在还没有迈上架在深涧上的木板之前就头晕眼花、心跳加速、浑身颤抖呢?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暗示”的力量。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影响,充分调动人的内在潜能,让人发挥出最大能力。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有一个人患哮喘病。一天半夜,他在旅途中的一家旅馆住宿时,老毛病发作了。他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可一时又找不到灯的开关。黑暗中,他摸索着找到窗户。可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无法将其打开。情急之下,他举起凳子把窗子的玻璃砸碎了,顿时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他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哮喘一下子减轻了,不一会儿就安然入睡了。第二天早晨他醒来后,想起夜间发生的事情,赶忙看看哪扇窗子被他砸碎。奇怪的是,所有的窗子都完好无损,被他砸碎的是墙上的一面玻璃。
其实,他的哮喘发作是实,打破玻璃后哮喘得以缓解也是实,而“治好”哮喘的那股“凉爽的新鲜空气”却并不存在。事实上,影响他的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施加良性的影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有一个人进入冷藏室后,不小心被关在了里头,怎么也打不开锁。这时,他精神极度紧张,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觉得冷,最后“冷”得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其实,当时冷冻机并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也是常温,怎么可能冷到冻死人的程度?他被“冻”死,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他总是想着“我快死了”,一遍遍地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结果真的导致了死亡。
而另一例子也能充分证明消极的心理暗示的巨大负作用。李敏的儿子10岁了,可学习总是不佳。为此,她带儿子看了七八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就是查不出什么毛病。她对医生说:“我在生儿子的时候出了问题,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他先天不足,导致学习很困难。”而他的儿子也认为自己“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其实,他的儿子根本不存在什么智力低下的问题,而是因为接受了来自母亲的消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可见,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尽力消除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以避免学生由于这种暗示而走上失败的道路。
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使学生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乐观地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1.多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我很行”,不要自己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用暗示的方法比直接对学生说“你很行”,效果要好得多。要告诉学生不要总是想着“我不行”、“大家都不喜欢我”,真正能够击倒你的'恰恰是自己。因此,要多给自己一些激励性的暗示,成功属于自信的人。
2.创造机会让学生用语言把自己内心消极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进行心理分析和引导。心理学中有一种“内省法”,就是让人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如实讲出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心理表达出来,让老师替他来分析原因与对策,使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这样,学生解脱了包袱,就会感到心理轻松。
3.把失败当作最后一次,总结教训,记住应对的正确方法。不要总是这样提醒自己,“上次考试我没通过”、“我每到考试的时候都精神紧张”,等等。因为越是这样,心里就越会紧张,越不能正常发挥。正确的方法是,分析失败的原因所在,然后找到应对的方法,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第二次就会比第一次更有经验,会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进步,自信心不断增强,使消极的心理暗示向积极的心理暗示转化。
第2篇:心理暗示应怎样运用
心理暗示应怎样运用
心理暗示,如何运用?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有科学的基础和功效,对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积极正确的暗示疗法,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以促进脑中有益激素的分泌,增强身体健康。而负性的心理暗示,则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嗅。对于病人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从而在身体机能上向有益于病情稳定和症状消除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破坏和干扰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状态,以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抗病能力大大降低。
根据暗示的方式划分,可分为言语暗示、表情暗示、手势暗示、活动暗示、艺术暗示。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治病时,就常用心理暗示,而广泛运用的就是言语暗示。护理人员直接用语言将暗示的信息传达给患者,使患者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暗示治疗的目的。在众多的暗示疗法中,语言暗示是第一重要的,暗示疗法的运用无不借助语言而起着强化作用。
据称,名医华佗在进行针刺治疗时,总是告诉病人针刺过程中一定会有一种感觉从针刺点向所病之处“游走”,让病人细心体会,从而大大提高疗效。现代用电针治疗癔症性肢体瘫痪时,可同时以均匀有力的语调,用预先编好的暗示语句,如“你的肢体已通电,神经电流已逐渐畅通,肌肉开始逐渐有力”等,对求治者进行暗示,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通常在治疗前,护士会主动向患者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常用语有“某某医生技术可好了”,“你放心他给你检查不会痛的”,“治疗时你抓紧我的手,如有不舒服时请摇我的手”等,在医生进行暗示治疗时可对患者说,“瞧,声带多正常啊,只是活动不好”,“我给你滴药,滴完药就会好的”,等等。在暗示中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积极健康的心理暗示在医学上已被广泛应用。
有一位少女因惊吓而站立不起,经检查,她躯体没有问题。这时,医生对她说:“我们这里有一种特效方法能治你的病”,然后给她服用和注射一些安慰剂,过几天告诉患者:“你的腿完全好了,可以站起来走路了。”少女真的站起来迈开了双脚!
心理暗示的方法是多样的,除言语暗示外,还有意象等方法。综合利用多种暗示方法,对病患的身体机能会有显着的影响。
警惕消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暗示的对立面—消极暗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的教授在《生物心理学》一书中引证了这样一个事例:几个大学生与一个年轻人开玩笑,把年轻人的双手和双脚捆起来,把眼蒙住,然后抬到一条已经废弃的铁轨上。当时,这名被绑者并不知道自己躺卧的铁轨已废弃不用。远处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又飞驰而去。开始时青年人还拼命挣扎,后来就不动弹了。
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这时,你不妨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试一下吧,灵验得很!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在实验室里,反复给被实验者喝大量的糖水,经过检验,可以发现其血糖增高,出现糖尿并且尿量增多等生理变化。后来,不给糖水,实验者用语言暗示,同样会发生上述生理变化。这一实验表明,语言暗示可以代替实物,给人脑以兴奋的刺激,虽然被实验者并未喝糖水,但人脑仍然参加了体内糖的代谢活动。人们常讲的“望梅止渴”,也是由于暗示的积极影响。
有人曾经做过“人工印记”的实验。用邮票大小的湿纸片贴到被试者的皮肤上,告诉他说,贴上之后这块皮肤就会发烧。不一会儿,揭去纸片,皮肤果然变红了。还有人将一块金属硬币放到暗示者的手臂上,暗示说这块硬币刚在火上烤过,会把皮肤烫起泡来。没过多久,硬币下面果真“烫”起了水泡,呈现了二度烧伤痕迹。
许多生机勃勃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特别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在短时期内死去,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心理暗示的缘故。瑞典一位老妇人只是患了感冒,但由于教堂牧师在一天内探望了她三次,因而怀疑自己是患了绝症。几天以后,她便因精神崩溃而去世。读者,你会探望、护理病人吗?请千万不要在脸上扮出悲天悯人的表情!
暗示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当孩子参加高考时,父母总是叮咛:“千万不要紧张”;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斥责他:“笨得不行”;当孩子挑食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诉说:“他不吃白菜”;当孩子尿床时,父母总是为他辩护:“他憋不住尿”;这些都能助长某些不良的倾向。重复暗示能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父母愿望相反的效果。
第3篇: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特点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 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
第4篇:心理暗示
关于心理暗示的演讲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一般人只要相信做某件事他一定能成功,那么一般来说都是会成功的!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当你的思想专注一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地重复就会得到不断地加强。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不断地重复一些人或事他们就都会在你的潜意识里变成真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暗示!暗示,尤其是自我暗示,是一门新兴的学术,然而,它又如同我们这一世界一样古老,并且一直被很多人错误地理解、错误地研究。一直到自我暗示之父 爱米尔.库埃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揭开了自我暗示的神秘面纱。他传授了如何积极运用自我暗示的魔力,改变自己和他人的身心,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