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油豆角散文
油豆角散文
北大荒的冬季时间长,从头年十一月到来年四月,大约多半年时间。秋天庄稼收完了,人们闲下来,慢慢等待第一场雪。雪花飘落的时候,大地就冻住了,原野白茫茫一片,空气越来越干燥,天也越来越冷。城里的街道上除了车流,行人越来越少,偶尔的熙熙攘攘,那是学校放学的孩子。他们天不亮往学校走,天黑透了踩着路灯下的雪光回家。
一到冬天,种地的人开始猫冬,这已经是习惯。春种秋收,年复一年,收完了庄稼,这一年也就结束了,女人开始聚堆儿打麻将,男人除了打麻将还要喝酒。
喝酒要对付几个下酒菜,北大荒人喝酒讲究,要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要整只的鸡或鹅剁了配上各种佐料炖。炖菜一定不能清一色,要有很多附属配伍。比如,小鸡炖蘑菇,必须加榛蘑,那样味道才会纯正。
炖鹅基本放萝卜,萝卜要红的,圆圆的一个,洗净了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块儿。先把鹅肉爆炒出油,再把切好的萝卜加进去,油盐酱醋酒、花椒大料一大堆,两舀子水进去,大火到慢火慢慢炖,水烤差不多了,满屋子飘香,油汪汪热腾腾的一大锅,看着就会流口水。
红萝卜炖鹅,青萝卜拌凉菜。切成丝拌上糖醋,酸甜怡人,清脆爽口,一口菜一口酒,无与伦比的享受。
在早先,连队还没有搬迁进城那会儿,家家屋后房前都有一个小菜园,闲暇之余,种些茄子、辣椒、西红柿。最多的还是一架一架的豆角,有长的豇豆,宽的油豆,还分早豆角,晚豆角。早豆角圆滚滚的,像小孩子的脸,胎毛未退,娇嫩可爱。晚豆角要架架,从山里砍来一根根笔直的树条子,捆成捆扛回家,一窝豆角一根棍儿,一行豆角搭成一排架子。豆角出土就爬豌,一根须子长出来,沿着豆角架缠着圈往上爬。七月末,菜园子里的西红柿红了,黄瓜也绿成一个个棒槌,豆角也就下来了。
油豆角有很多吃法,切丝、爆炒,剁碎包包子。最常见的还是土豆炖豆角。早土豆是粉红色的,薄薄的一层嫩皮。菜园子里,手提土豆秧子,用力往上薅,土里埋着的土豆叽里咕噜被拔出来。清水洗了,用手轻轻一撮,或者用勺子把轻轻刮,土豆皮就掉了,薄如蝉翼。剩下一个个白白的、滑溜溜的早土豆,用刀掰成小块,和豆角一起炖。
油豆角肥厚,不到老秋不打籽。掐头去尾掰成两段,断口的地方透明如玉髓往外渗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猪肉还是稀罕物,不到过年不杀猪。紧巴巴的日子即使在过年也只会买肥一点肉,除了解馋还可以烤油。乳白色一坛猪油放在不起眼的屋角,每次炒菜放一点,菜便有了肉的味道。
土豆炖豆角爆锅要用猪油,满满一大锅豆角土豆,不停地翻炒,那香味现在想起来还令人垂涎。爆出翠绿色的油豆角加盐添水,水不能多,透过豆角能看见刚刚好,周边一圈贴上锅贴,盖上锅盖大火烧。
大铁锅炖出来菜香,锅贴沾了豆角的味道和猪油星,醉人且有嚼头,如果侥幸能有几块猪骨头,那便是神仙过的日子。
锅贴分两种,一种白面的,一种玉米面的,一种煞白,一种金黄。锅贴会有一层诱人食欲的咖巴,沾了荤腥味道,叫人欲罢不能。
油豆角出锅,农家院特有的清香四溢,每到夏季这个时候,家家都是这个味道,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溜圆,瞪着眼珠子瞅着饭桌上盛菜的盆子还想再吃几口。
土豆炖豆角本该是北大荒的名菜,至少应该与猪肉炖粉条齐名。一夏一冬两个时令,就是因为太平常了,往往被忽视。小鸡炖蘑菇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吃上一回,猪肉炖粉条也只有等到过年。倒是这土豆炖豆角,一个夏季全靠着它,两三个月里,既当菜又当饭。习以为常的'从来被认为是应该,甚至鸡蛋里挑骨头,偶尔的一回却被当了宝贝四处宣扬,名气原来是物以稀的。
上初中的时候,大概十三四岁吧,放了暑假无事可做,除了摸鱼捉雀就是帮父母做饭。曾经把发面、蒸馒头、炖豆角一条龙下来做为荣耀。只是每次都不凑巧,不是发了面被大人回来揉过,就是刚要下锅又赶上父母下班。当有一回真的一条龙做下来,喜形于色自不必说,吃起来是另一种味道,趾高气昂地骄傲,眼睛里满是等待夸奖的期盼。那是一种成就感,一次证明,我可以做到。
土豆炖豆角大概是我最早学会做的菜肴,金黄的土豆,结咖的油豆角,油汪汪地诱人流口水,色泽与味道不停挑逗味蕾和嗅觉,满口生津的咽几口唾液,不由你不怀念夕阳下的连队,炊烟袅袅的家园。
菜园子里的豆角秧会爬得很高,甚至高过了豆角架。爬过了头无处可攀附,只好低下头垂在那里。即使这样,踮起脚尖也会够不着,常常搬个凳子放在垄沟里当梯子。
摘豆角,摘柿子黄瓜是每个孩子的最爱。晚饭以后,孩子们会在菜园子里揪一个柿子或一根黄瓜,在衣襟上擦吧几下就往嘴里送。很久以前的菜园子里的瓜果,可以不洗就直接吃的。黄瓜清脆,柿子酸甜。
油豆角和这些瓜果一个季节下来,一个做熟了吃,剩下那些可以生吃,也可以凉拌。黄瓜拍碎了放盐和蒜,西红柿切成块加蜂蜜或白糖。一种果蔬一种味道,或甜或咸,农家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
父亲做饭好吃,土豆炖豆角做的纯粹,他添加的水和火候从来不多不少正正好。揭开锅盖,一圈的锅贴沾满了豆角的香气,每一个锅贴上都溅满了油星,咬一口,有点烫嘴,丝丝哈哈在两只手之间来回倒腾;再咬一口,依旧烫嘴,不停地吹气,急不可耐的样子。母亲会说,几辈子没吃饭了,就不能慢着点,父亲嘿嘿笑,我们也笑。
二00九年,连队开始整体拆迁,人们都被搬进场部小镇居住。地图上的村庄在地球上再也听不见鸡鸣狗吠,小菜园消失了,豆角、柿子、辣椒在超市里。
茄子要打皮,柿子要多洗几遍,买菜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挑捡。过去,菜园子里的菜长得不很周正,常常歪瓜裂枣,现在超市里的菜蔬个个鲜亮。这就是乡下和城里的区别吧,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呢。
超市里的油豆角冬天也会有,北大荒再也不会因为冬季而缺少蔬菜瓜果。满天飞雪的时候,海南正春意盎然,冰雪消融的时候,寿光的蔬菜大棚里已经瓜果飘香。
蔬菜再也不是应季的表象,油豆角也不再是北大荒的产物,寒风凛冽的冬天,外面白茫茫一片,超市里五颜六色的瓜果菜蔬琳琅满目。模样还是那个模样,味道却大相庭径,这便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了吧?
父亲说,超市里的菜味道不对嘞,于是,回连队一锹一锹地开荒,两三分地的样子。种了豆角、茄子、土豆、大葱,他说,不是心疼那几个买菜的钱,实在是吃着不对味儿。
父亲老了,经常一个人开着一辆三轮车回九公里以外的二连去种菜,我以为他怀旧,对超市里的菜蔬没有安全感。直到有一天我陪他去摘菜,赫然发现他的菜地就在一片小树林旁边,那里距离母亲的墓地仅几步远。
第2篇:豆角架下散文
豆角架下散文
“王大妈,李二嫂,南山地里摘豆角,三把两把没摘(liao)了,拎着裤子往家跑,进屋生个大胖小……”这是我们乡下的童谣,说的是妇女们在地里摘豆角情景。现在想起来,又好像看见了乡里乡亲们那熟悉的身影。
豆角,在过去农村里是老百姓夏天吃的主要菜品之一。家家户户的妇女们做最拿手的菜就是是土豆炖豆角。八十年代前,农村生活非常困难,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斤肉,有会过日子的妇女,在过年的时候把肥肉熬成油,留着夏天炖豆角吃,一般人家只能是白水土豆炖豆角了。那阵子,没有塑料大棚,庄稼完全靠自然生长,没有人为因素促其生长,没有破坏植物的内部结构,所以,豆角特别好吃。我最喜欢吃的是一种叫“弯钩”的豆角,皮是黄黄的,豆是鼓鼓的,身体胖胖的,腰弯的象小月牙,用荤油一炖,喷喷香,下米饭啊。其他的豆角象“老母猪耳朵”,“鹅蛋”,细细长长的.姜豆角等,基本都是根据豆角的形状起的名,各有各的不同味道。
我喜欢吃豆角,更喜欢那小园里的豆角架。豆角秧苗出土后,刚刚伸开身子要舒展懒腰的时候,就开始架豆角架了。有的用柳条,有的用高粱秸,两条垄绑成一个架,中间和垄两边可以走人,方便摘豆角,也可以纳凉。豆角架搭好以后,豆角秧白天一直很安静,一到夜晚,便拼命的狂长起来,如果你晚上蹲在豆角架里面,就能够听到豆角秧争先恐后长身体的声音,那叫声是肆无忌惮的。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听懂豆角的语言。豆角秧边爬架,边开花,花是紫色的,一种很正经的颜色。花期很短,短的让你来不及惊喜和叹息,仿佛只是一个幻觉。花瓣还没有落地,豆角便飞快的跑出来。很调皮的模样,弓着身子,如荡着秋千。这个时候,豆角架一切都是绿的,绿的安逸,绿的深沉,绿的神秘,好奇的蜜蜂、蝴蝶、蜻蜓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在它的身边探秘………
在如水柔情、月朗星明的夜晚,坐在密密斜织的豆角架下,享一方安谧、品一丝闲适。遥看无限天光匀细的洒下来,心中生出无尽的美好。尤其是在七月七日的夜晚,总是喜欢和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豆角架下,支起耳朵,仔细得听着。想探听到一点牛郎和织女相会的语言。夜已深,脖子也已经开始僵硬,但依然不肯归去,银河系的星星闪烁,河的两岸是织女星和牵牛星遥遥相望。那个时候,心里有点怨恨王母娘娘,为什么让有情人难成眷属?后来长大了,也逐渐理解了王母娘娘,对王母娘娘也多了一份宽容:想想,那么大岁数的老太太图个啥呀,还不是因爱自己的女儿吗?是母爱,就值得原谅的。
其实,宽容别人,是最好的解放自己。贫苦的乡下人的快乐之所以多,皆因他们无限地宽容别人,对一切都永葆美好的心性,这也是黑土地给予的胸怀吧?
童年的美好时光沉淀了太久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回忆也就象那豆角秧一样一个劲往架上爬,不断开着花,虽然已经是“晃花”了,依然还是很美丽的,每当我思绪里闪过这些美丽的花的时候,我就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满足,幸福,快乐……
——因为我多了一份对农村的爱恋。
第3篇: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摘要 总结了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如枯萎病、炭疽病、细菌性疫病、灰霉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 油豆角;主要病害;症状;发生条件;防治方法;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21-01
随着油豆角在东北地区种植面积的扩大,其由病害引起的损失也增大。现将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枯萎病
1.1症状
叶片自上而下叶脉变褐,近叶脉处变黄,最后整个叶片焦枯脱落。茎、枝和叶柄内部维管束由褐色变为暗褐色,豆荚的腹背合线出现黄褐色。病株根部发锈,皮层腐烂,易被拔起。病株常在晴日或中午萎蔫,严重时植株成片死亡。
1.2发病条件
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80%以上,是发病的最适条件。因此,在雨后晴天、土壤
第4篇:豆角
大棚豆角栽培技术
一、育苗。
豆角种子较小,抗寒能力弱,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是保证苗全、苗壮的关键。豆角以往多采用直播,近几年大棚内实行育苗移栽法,可充分保护根系不受损伤。便于上下茬安排,不但可以早播、早收,提前供应市场,还能保证苗全苗壮促进开花结荚,增加产量。实践证明,育苗可比直播增加产量27.8%—34.2%,提早上市10—15天。豆角直播茎叶生长旺盛而结荚少,育苗移栽结荚多。也就是说豆角通过育苗移栽,可以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从生理上讲,豆角育苗期正处在短日照下,对促进花芽分化有利,故开花结荚部位低。
育苗移栽多采用小塑料袋和纸筒(纸钵)育苗,也可采用5×5厘米营养土方块育苗,每穴2—3粒种,浇透水,注意保温和控制徒长。
育苗期要根据前茬蔬菜的拔秧期推算。苗龄一般为20—25天。一般在冬至前
第5篇:油茶花散文
油茶花散文(精选8篇)由网友 “vivid”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油茶花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油茶花散文
油茶花散文
一场雪刚刚过去,黑锅一般的天空突然瓦亮起来,披上银装的山峦,从原来的墨绿一下换成了洁白。一朵朵花蕾,一片片花瓣,都黏附着晶莹的雪花。
油茶花因为喜欢雪,所以才显得如此纯净高贵,清爽清白。油茶花不单单好看,还是季节变换中的时间表。每当油茶花含苞之时,便已开始进入冬季,当小豆豆似的茶桃挂满枝头之际,就说明已经进入乍暖还寒的早春。
我的小姨就生活在油茶花盛开的地方。小姨的家被高山大岭包围着,她所在的山村有着连绵不断,遍山遍岭的油茶树,据姨父说,这些人工栽种的油茶树大部分树龄都是几十年,好几块茶山甚至是上百年。每到中秋茶籽收摘以后的霜降,油茶花便一朵朵绽开了,而且花期特长,如琼葩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