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17 07:12: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

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

哈佛是无数学子的梦想之地,在这里有很多励志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希望你会喜欢。

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1

多年以来,哈佛大学的教授经常给新入校的学生讲下面的小故事:

奥斯勒是一位加拿大医生,他为了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规定自己在每晚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到多晚,一概雷打不动。他天天读书,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8000多万字、1000多本书。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

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他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并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撰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为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作。

科尔是美国的一位数学家。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均未如愿。后来,在纽约数学学会的年会上,科尔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有人问他:“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他回答:“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多年以来,哈佛大学的教授经常给新生讲上面的小故事,以此来解释校图书馆墙上的一句名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它来自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2

这位美国版励志姐名叫“道恩·落金斯(Dawn Loggins)”,居无定所,家境贫寒放在美国的语境下,便是生活在贫民区,父母都是瘾君子。在洛金斯的童年记忆中,烟雾弥漫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就算她将房间整理好,用不了多久又会恢复到一片狼藉。她记不得父母从什么时候开始吸毒,只记得因为家里没有自来水,她和年幼的兄弟要走到公厕提水;她记不得有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只记得同样因为没水,几个月不能洗澡的尴尬;她记不得父母除了吸毒还做过什么,只记得在昏暗的光线下啃完一本本课本。

还有别人对她的帮助,老师同学帮助过她解决用水问题和看书问题,虽然只是送给她一些蜡烛和学校更衣室洗澡等小事,不过对于洛金斯来说,这一切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往往给人以富裕的印象,很多人以为美国就算有穷人,也不会穷到哪里去。事实却刚好相反,美国不但有穷人,甚至其穷到让人想象不到的地步。不管在家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似乎都没错。只不过,洛金斯的早当家不止停留于赚钱的阶段,她握到了改变命运的另一根绳子——读书和知识。在高三那年,被父母遗弃后,她勇敢地走上了这条路。幸运的是她遇上了好人,有人愿意收留她。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洛金斯很聪明,成绩拔尖。从这一点上看,洛金斯并不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不过也得配合她的顽强的意志力才铸就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洛金斯的故事几乎具备了励志教材的所有元素——主角悲惨的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一路伸出援手的陌生人。这样的励志故事发生在美国,从侧面打破了美国人都很富有的迷信和死板印象。

美国是不是世界人民的天堂?对此我一向持怀疑态度,别看他们经济发达、教育先进,但贩毒、抢劫、谋杀等安全问题依然充斥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尤其在贫民区,因为贫穷导致的问题似乎更多。贫民区和富人区几乎是贫富差距的缩影,切实的反映了贫富差距是世界问题。

可是美国无疑是励志的,但从她的历史,短短几百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已足够励志。再看美国人,我说的不是好莱坞大片里Super hero般的人物,而是每一个平凡的美国人,他们改变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就拿洛金斯来说,她自述自己从小见识了丑陋的一面,吸毒的人群,被遗忘的人群以及各种困顿。她对自己说,我绝对不能成为和父母一样穷困潦倒的人。从她暗下决心到实现梦想,用了很多的时间。当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摆在桌前时,不知道洛金斯心中作何感想。但和中国一样,在美国本地,洛金斯的故事同样激励了许多人。人们为她打动也为她祝福,在哈佛全额奖学金下,洛金斯终于不比担忧学费从哪里来。她脸上挂着的自信,会帮助她度过愉快的大学生活。

实际上,洛金斯并不是第一位励志姐,很多年前一部《风雨哈佛路》便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畅销书,后来甚至改编成同名电影。影片中的女主角莉斯经历的故事几乎和洛金斯如出一撤,同样的贫民区背景,同样的父母吸毒,同样的被父母遗弃,同样的聪明好学,同样的从艰苦中考取了哈佛大学。那本书和如今的洛金斯一样,成为励志的经典。

天堂是人们死后才去的地方,虽然没有人证明它的存在,却依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向往;而哈佛这座学习的.天堂,虽然难以攀登,但总归是存在的。但愿洛金斯的故事可以激励你,只要你肯付出,就能抵达心中的天堂,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哈佛耶鲁;不管是国内名校梦,还是美国留学路。记住没有到不了的天堂。

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3

一位贤明的父亲和他7岁大的儿子整理后花园,他们遇到了一块埋在土中的大石头。父亲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他要孩子自己将大石头移开。孩子推了半天,石头仍然不动,就聪明地在旁边挖了个洞,找来一根木头插进洞中,把另一块小石头垫在底下,使劲地往上撬,但大石头仍纹丝不动。显而易见,以他的力气是不足以搬动大石头的。

孩子告诉父亲他搬不动,父亲在一旁看得很清楚,但仍冷冷地说你要尽全力。这一次,孩子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小脸都憋得通红,到后来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在木头上了,石头仍纹丝不动。孩子大喘着气,颓然坐下。父亲和蔼地走到他身边,问道:“你确定你真的用尽全力了吗?”孩子说当然用尽了。这时父亲温柔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说:“不,儿子,你还没有用尽全力。我就在你旁边,可你没有向我求援。”

时代发展到今天,要想成功,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寻求成功者的帮助,并与对方齐心合力共同完成。完美的互援与合作永远不能被忽视。

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4

近日,一位名叫莉兹?默里的美国“80后”女孩,感动和激励了美国甚至英国的千万民众。她的父母因吸毒去世,从小便无家可归,但残酷的命运并未令莉兹屈服,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创造了从流浪的女孩到哈佛博士生的人生奇迹。日前,她的自传《破晓》正式出版,受到了英美书评人和读者的追捧,还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

曾拿一管牙膏当晚饭。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莉兹1980年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父母曾是嬉皮士,后染上毒瘾,生活无以为继。从小就被父母忽略的莉兹早早辍学,8岁时不得不上街乞讨。为了生存,她和姐姐有时候不得不偷东西吃。她回忆说:“那时我们吃冰块充饥,因为吃冰块可以体验‘吃东西的感觉’。我和姐姐还曾分享一管牙膏当作晚餐。”

在《破晓》一书中,莉兹写道,她三四岁的时候就亲眼目睹父母天天吸毒,并将所有救济金用来购买毒品。“我知道,爸爸妈妈一起享受着一些奇怪的嗜好,但他们都躲躲藏藏,不让我看。”

为了筹措毒资,莉兹的父母偷走了她准备过生日用的零钱。为了过一把毒瘾,他们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有一年,母亲甚至将教会送给他们的一只火鸡卖掉,去买毒品。

在莉兹15岁时,母亲得了艾滋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她的父亲也很快去世,同样是死于艾滋病。可怜的莉兹和姐姐从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姐姐莉莎获助,每晚在朋友家的沙发上过夜,而莉兹则流落街头。她睡过地铁、隧道和街头长椅,经常受到其他流浪者的欺负。莉兹坦言:“我曾是你们避而远之的流浪者之一。”

“有朝一日,我能搞定生活”。虽然生活坎坷,但莉兹并没有放弃希望,她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教育。于是,她在17岁时决定重返学校。

莉兹说:“当时我穿着脏兮兮、散发着臭味的衣服,一家家学校去申请入学的情景,至今仍然难以忘记。”她的顽强终于打动校方,莉兹被一所中学录取,进入一个两年毕业的高中加速班。她还得到了一位“伯乐”老师的帮助。这位老师曾带着包括她在内的前10名尖子生参观过哈佛大学。莉兹深受激励,决心要努力学习,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很少有人能体会莉兹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虽然依旧缺衣少食,虽然每晚仍要露宿街头,只能在马路边或楼梯角借着路灯看书、做作业,但她却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最终,莉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课程,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1.2万美元的特殊奖学金。莉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筹集20万美元资助莉兹完成学业。去年夏天,莉兹获得了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莉兹说:“我妈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总有一天,生活会好起来’。我也经常告诉自己‘有朝一日,我能搞定生活’。当我看到母亲无法实现梦想,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决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莉兹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都曾接见过她。

如今莉兹除了上学外,主要工作是给青少年做演说,告诉孩子们如何抵制x品的诱惑,激励他们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把儿童时期的苦难当作自己随波逐流的借口。

第2篇:有哲理故事

言而有信

在美国圣地亚哥有这样两个兄弟,哥哥叫哈里,弟弟叫杰克。兄弟俩非常有钱,可他们为富不仁,经常为非作歹。不过,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经常用金钱来粉饰自己。他们还经常去教堂做礼拜,希望借此把自己装扮成一位完美的基督徒。

后来,为他们做祈祷的老牧师退休了,他们便选择了一位名叫帕里做他们的新牧师。这位新牧师为人诚恳,做事机警而刚直不阿。他不仅能够识破这兄弟俩的诡计,而且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由此赢得了信众的信赖。于是,前来教堂做礼拜的人随之陡然增多。

牧师发起一场筹款运动,要建立一个新的教堂。可就在这个时候,哥哥哈里却莫名奇妙地死了。在葬礼前一天,弟弟杰克找到了帕里牧师,并递给他一张支票——这笔钱正好是新建教堂所急需的。

“我只有一个条件。”杰克慢条斯理地说道。“在他的葬礼上,你必须说,我的哥哥是一位圣人。”对此,帕里牧师思忖了片刻,竟然答应了下来,并收下了他的支票。

第二天,帕里牧师出现在哈里的葬礼上。面对杰克邪恶的眼光,帕里并没有感到畏惧,他直言不讳地说道:“哈里先生是一个邪恶的人。”帕里牧师说道。“他欺骗了他的妻子,虐待他的家人„„”如此这般数落了一阵后,帕里牧师又话锋一转,“但是,与他的弟弟杰克相比,他是一个圣人。”

一袋钉子

有一个男孩有著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注: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一粒尘土,被风吹上了天。

尘土居高临下地在天空飞舞。它高兴地大叫:“我上天了!我上天了!” 尘土从高处往下望,觉得自己很伟大,仿佛天底下的一切都比它小。于是,尘土就有了天马行空的感觉,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

风终于停了,尘土又落回到地面,一切辉煌都成为过去。它的上天,不说明它伟大,只能说明它的渺小。

纸、墨、笔、砚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来了。瞧这哥们四个,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软的软;方的方,长的长。长相各异,脾气不同,咋就走到一起来了?

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

纸是宣纸,墨是徽墨,笔来自浙江,砚来自广东,隔山隔水,非亲非故,咋就走到一起来了?

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

因为他们团结,所以被人们并称为“宝”。

第3篇:有哲理的故事

有哲理的故事

有哲理的故事1

这种差异

哈佛大学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有一年,他们对一群即将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这些学生的智力、教育背景和环境条件几乎相同。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有明确的长期目标,10%的人有明确的短期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

25年后,对这组学生进行了一次后续调查。结果是:在过去的25年中,3%的人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包括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其中10%的人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和上层。他们中60%的人生活和工作舒适,但没有取得任何异常的成就。其余27%的人已经恢复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非常不快乐。他们经常抱怨别人、社会和世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佛大学有哲理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