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16 07:13: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玉门油田一中

一、导语:

从屈原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其实除了香草美人外,他还创设了一个典型意象——木叶,自诞生之日起,它的鲜明形象就获得文学家们的青睐,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物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说“木叶”》看看我国著名诗人及诗歌理论家林庚是怎样理解“木叶”这个物象的。

二、以文章最后一段为总纲,分析文章。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相去无几:二者距离不远或差距不大。一字千金:文辞精妙,不可更改。(1)“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木:木,甲骨文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树。造字本义:名词,扎根于土地的树。树:甲骨文(木,小树)

(豆,盛器)

(又,抓),表示手持木苗栽种在盆子里。《説文解字》:樹,生植之緫名。从木,尌聲。《说文解字》:树,播种、培育、种植等农事的总称。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尌”作声旁。

(2)设问:为什么“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要求:研习第3段,找出关键句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得出结论:诗歌用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思维。作者主要借助“木”字来说明诗歌的这一特性。

三、设问:作者在分析“木”字时抓住了它的两个艺术特征,请问分别是什么?

明确:1.它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暗示了颜色性。

(1)研习第四段,重点分析“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1.分析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的《答柳恽》)

答柳恽 南北朝: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翻译: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得出结论:高木”则空阔 2.分析诗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树高容易生悲风,海水浪涌起大波。悲风:劲疾之风。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劲疾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澎湃的浪涛。这里托物喻人,从表面上看,描写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浪和政治上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悲愤和忧惧。

得出结论:“高树”则饱满,“木”比“树”更显单纯。(2)分析研习第六段,重点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重点分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补充: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驰神遥望,却祈之不来,盼而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篇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得出结论:微黄干燥

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妖”,妖娆;“闲”通“娴”,娴静。得出结论:碧绿柔软

四、分析“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木”的暗示性: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想起了树干,疏朗 “叶”的暗示性:浓阴 例证:“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翻译: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赏析:黄莺的雏鸟在和风中长大了,梅子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日益成熟。中午的时候,天阴沉沉的,树木更见美好,叶子清亮,给人珠圆玉润的感觉。“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三句,固然是写景,但也点明了时令。

五、总结:林庚先生作为诗歌理论家,他写作本文与一般的鉴赏文章不同,不是就事论事,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拥有开阔的视野,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进行分析论证,纵横捭阖。而且有比较的眼光,抓住事物的本质,将“木”与“树”、“木叶”与“落木”进行比较,使读者印象深刻。应该说这是一种超出了理性限制的研究方法。而这一切,正式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方法所独具的特点之一。

六、布置作业: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鲲鹏”意象。

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鲲鹏”的古诗进行鉴赏探究(2)班级交流。参读作品: 杜甫《泊岳阳城下》,李白《上李邕》,白朴《木兰花慢题阙》,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毛泽东《送纵宇一郎东行》等。

第2篇:说木叶 教学设计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这篇教学设计2009年5月在《语文报》与《中学课程辅导》杂志社举办的 “课改·实践·探索”主题论文大赛中,我的论文《 教学设计》荣获二等奖。并在合肥市2008年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并入选合肥市教育局岗位大练兵《优秀教学设计选》。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

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2、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五段。

3、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暗示性的?

树 —— 繁茂枝叶——密密层层——浓密

木——树干——落叶

4、回到开头,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大雁何以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浓浓的思乡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②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信息 提示: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对以上两句诗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1、作者通过什么发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 ——“木叶”

2、作者在文中说“木叶”就是什么意思?

——“树叶”

3、那么诗歌中是怎样使用这些意象的?(依课文顺序,学生寻找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树:为何不说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叶:难道为了简练?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木叶:树叶为何无人过问?

九月寒砧催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为何对“木”如此不肯放弃?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4、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落叶、空阔、疏朗;

树:繁茂、层密、浓阴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个艺术特征

栓、棍子、桅杆——透着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气息

树:树干——叶子——褐绿色——湿润——饱满、缠绵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四、巩固延伸

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示例

(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示例

(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示例

(三):草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文艺论文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落叶、空阔、疏朗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着黄色、干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设计说明:

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此这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围绕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展开,引导学生先后讨论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产生暗示性的美学原理、语言的暗示性在古典诗歌的广泛运用等,一线贯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立足文本,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相关“木叶”“树叶”意象。由整体到细节,由现象到原理,再到类似现象的 8 联想,最后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眉目清析,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的安排注重师生互动、自主探讨,问题设置有梯度,难点突破自有匠心。

第3篇:教学设计:《说木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道理。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知识;

2、比较阅读法;

3、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导入:

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2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3。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了观点的方法。

3、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

(三)情感及价值观目标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木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说“木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木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