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二年级数学上《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认识乘法》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3页。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难点定位为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在教学《认识乘法》之前,我查阅了不少相关教学案例。其中大多数都是以有趣的情境引入,让学生写出相同数或者不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接下来进行比较分类,在分类中一步步引出乘法的意义。我参照了江苏姜堰市行知实验小学王荣、于涛老师撰写的教案,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班里进行教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重难点的突破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组织的缺乏(进入牌小的第一节数学课),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很不到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新课标》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组织、展开学习活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的任务是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不要盲目的依赖教材,同时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对于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做的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学生课后作业中暴露出对于乘法意义的掌握并不是很深刻。教后我想我应该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说说情境中或者算式中所蕴含的“几个几”。
另外教学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与区别环节中,对于譬如3个4的和与3和4的和的辨析不够。
第2篇: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测试反思报告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评价改革,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下面仅就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测试数学试卷所呈现的成绩与问题,结合教学现状的了解,对本人的数学教学质量作一下粗浅的分析与评价。
一、本次试卷试题的主要特点
(1)试题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2)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践,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3)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强化应用意识。(4)最后一题考查学生能力。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在成绩统计过程中,我对所有试卷进行细致分析。心情可以说是“喜忧兼半”。喜的是我本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我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
主要成绩:
1、基础知识掌握好。
2、创新思维能力强。
3、解决问题方法活。
4、学习习惯良好。
三、存在主要问题: 学生方面:
1、学生的思维受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
2、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教师方面:
教师的理念不新,方法陈旧。
四、思考与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深入学习课改理念,仍是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学工作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改进备课方式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3)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3、改进课堂教学(1)新课引入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们要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问题提出开放化
这里所说的问题,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精心设问,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疑点,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师生情感上达到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鼓励学生善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问难,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变为“学生有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来解决”的模式,真正解放学生的一切。
(3)练习设计多样化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部分,练习设计应注重开放。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认真审题的习惯。
3、改进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发展性的评价观,不要总追求一种模式、一个答案,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大胆想象,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评价目标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
第3篇: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
第4篇:二年级数学上《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
第5篇:二年级数学上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这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认真上好每一节
第6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能应用7 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有关的乘法式题,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案例】: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准备了七巧板(自己做的也可以)。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摆好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利用学生亲手制作的成品为本节课服务,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渗透了做数学。新授的内容我就取了其中一个同学的作品“小鱼”,提问学生有几个图形拼成?有几个7?用乘法算式怎样书写?在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叫什么?怎样编制乘法口诀?(同时板书)1×7=7
7×1=7
一七得七 然后又取了另一个学生的作品“房子”,
第7篇: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郭欣欣
时间在讲台上悄悄流逝,新课虽已画上句号,但还没圆满,接下来就是复习的时间,每天过着充实而忙碌的日子,在此过程有收获也有不足,学习中也进步中;曾为了自己费尽心思想出的方法起到丁点的成效而兴奋过,也曾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感到失败过。一、教学指导
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分散,应在课前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兴趣,把有趣的生活带进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比较激疑导入。小学生的好奇心强,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巧设悬念导入。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 厚兴趣。启趣谈话导入。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