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
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懂得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
2、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知道长城的作用。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最早营建紫禁城的皇帝是()
A.明太祖B.顺治帝C.康熙帝D.明成祖
2、明长城的东西至点分别是()
A.辽东临洮B.山海关玉门关C.鸭绿江嘉峪关D.山海关临洮
3、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
4、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是()
A.宫城B.皇城C.京城D外城
5、明长城的东端起于()
A.鸭绿江 B.黑龙江 C.嘉峪关 D.山海关
6、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① 通过活动,懂得怎样去收集、提取有效信息。
② 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有信心克服,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③ 在合作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是否有利于培养你的合作精神?你还获得哪些良好的心理体验?
④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哪些除历史以外的其他知识?
⑤ 在活动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
⑥ 注意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请问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2、分析题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阅读以下史料,然后解答问题。
史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汉
史料二“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修障塞,饰烽燧火,屯戍(兵)以备之。” ——汉、桓宽
史料三“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孙中山先生
问题:
1.根据史料一中,秦修筑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
2.根据史料二中,汉朝修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人?
3.综合史料一及史料二,秦汉时期如何发挥长城的防卫作用?
4.孙中山如何盛赞长城的功用?你同意吗?
5.有评论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劳役百姓,结果导至秦朝早亡。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三、课堂延伸
2001年7月13日晚10点10分,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整个中国沸腾了!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北京感到骄傲!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2008年除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参与体育竞技外,还将向他们展示这座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古城的历史遗迹和独特魅力。到那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今天就让我们来选拔优秀志愿者。
每一个人的发言人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时间控制在3——4分钟之内。以虚拟游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形式,当作导游,对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
答案:
1、D2、C3、B4、A5、A6、D
提示:
1提示:见书P115第一段2提示:见书P117地图3提示:同第1题
4提示:宫城(紫禁城)书P1155提示:见书P117
6提示: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辅以找不足之处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答:
1、关于第一个问题:①要了解长城的作用;②知道长城修建的背景;③联系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④对比明清两朝的疆域图;⑤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⑥注意把握民族关系问题。
2、关于第二个问题: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②要考虑故宫营建时明清两朝的国情;③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命名、故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故宫的规模、建筑的色彩、材质和尺度、建筑的风格、太和殿的规模来分析;④从建立到建都,经历两个朝代,两个民族,感受民族的包容性;⑤如此大规模建筑的营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等。
2.分析题
北方的戎狄。匈奴。在地劫险要的地方筑长城,建烽火台,驻兵防守。筑长城好比大禹治水,解除威胁;同意,长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同意-因为征用三十多万人。不同意-筑长城是保卫中国本土,秦亡有其它原因,并非祇因修筑长城。
三、课堂延伸
提示:第一位: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图片有明清北京城和故宫的地图、朱棣的画像,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第二位:①着重介绍故宫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介绍过程中要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②展示的图片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第三位:①介绍的内容与三大殿的要求一样,重在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②展示的图片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内外景,坤宁宫的灶王、喜床,乾清宫的东暖阁、正大光明匾等。第四位:①介绍**的建筑特点,曾经在此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的历史意义。②展示的图片有**景色、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或影视片段。第五位:①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②展示的图片有历代长城的地图和风光图片。第六位:①介绍长城的著名景点如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注意收集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长城发起的保护活动,提出倡议。②展示的图片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的风光照,反映长城问题的照片,社会对长城进行保护的情景,展示倡议书。
第2篇: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
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懂得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
2、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知道长城的作用。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最早营建紫禁城的皇帝是()
A.明太祖B.顺治帝C.康熙帝D.明成祖
2、明长城的东西至点分别是()
A.辽东临洮B.山海关玉门关C.鸭绿江嘉峪关D.山海关临洮
3、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
4、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是()
A.宫城B.皇城C.京城D外城
5、明长城的东端起于()
A.鸭绿江 B.黑龙江 C.嘉峪关 D.山海关
6、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① 通过活动,懂得怎样去收集、提取有效信息。
② 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有信心克服,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③ 在合作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是否有利于培养你的合作精神?你还获得哪些良好的心理体验?
④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哪些除历史以外的其他知识?
⑤ 在活动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
⑥ 注意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请问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2、分析题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阅读以下史料,然后解答问题。
史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汉<史记.蒙恬传>
史料二“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修障塞,饰烽燧火,屯戍(兵)以备之。” ——汉、桓宽<盬铁论>
史料三“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孙中山先生<孙文学说第四章>
问题:
1.根据史料一中,秦修筑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
2.根据史料二中,汉朝修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人?
3.综合史料一及史料二,秦汉时期如何发挥长城的防卫作用?
4.孙中山如何盛赞长城的功用?你同意吗?
5.有评论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劳役百姓,结果导至秦朝早亡。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三、课堂延伸
2001年7月13日晚10点10分,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整个中国沸腾了!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北京感到骄傲!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2008年除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参与体育竞技外,还将向他们展示这座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古城的'历史遗迹和独特魅力。到那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今天就让我们来选拔优秀志愿者。
每一个人的发言人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时间控制在3——4分钟之内。以虚拟游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形式,当作导游,对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
答案:
1、D2、C3、B4、A5、A6、D
提示:
1提示:见书P115第一段2提示:见书P117地图3提示:同第1题
4提示:宫城(紫禁城)书P1155提示:见书P117
6提示: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辅以找不足之处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答:1、 关于第一个问题:①要了解长城的作用;②知道长城修建的背景;③联系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④对比明清两朝的疆域图;⑤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⑥注意把握民族关系问题。
2、 关于第二个问题: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②要考虑故宫营建时明清两朝的国情;③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命名、故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故宫的规模、建筑的色彩、材质和尺度、建筑的风格、太和殿的规模来分析;④从建立到建都,经历两个朝代,两个民族,感受民族的包容性;⑤如此大规模建筑的营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等。
2.分析题
北方的戎狄。匈奴。在地劫险要的地方筑长城,建烽火台,驻兵防守。筑长城好比大禹治水,解除威胁;同意,长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同意-因为征用三十多万人。不同意-筑长城是保卫中国本土,秦亡有其它原因,并非祇因修筑长城。
三、课堂延伸
提示:第一位: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图片有明清北京城和故宫的地图、朱棣的画像,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第二位:①着重介绍故宫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介绍过程中要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②展示的图片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第三位:①介绍的内容与三大殿的要求一样,重在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②展示的图片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内外景,坤宁宫的灶王、喜床,乾清宫的东暖阁、正大光明匾等。第四位:①介绍天安门的建筑特点,曾经在此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天安门的历史意义。②展示的图片有天安门景色、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或影视片段。第五位:①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②展示的图片有历代长城的地图和风光图片。第六位:①介绍长城的著名景点如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注意收集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长城发起的保护活动,提出倡议。②展示的图片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的风光照,反映长城问题的照片,社会对长城进行保护的情景,展示倡议书。
第3篇: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
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北京故宫代表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明长城的修筑,其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被誉为
世界一大奇迹。这两大建筑都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学生都听过甚至有一些学生去过,对它们比较熟悉,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
第4篇:《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导学案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导学案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导学案
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
知识点: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
5.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6.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几乎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
7.为什么故宫许多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
8.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
9.明长城有什么特点?(目的、起止、地位)
10.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
11.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12.长城精神是什么?
第5篇: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授课地点:科技楼四楼多媒体电教室 时间:待定 授课人:林宗付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
第6篇: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对紫禁城和长城的介绍,让学生对明朝文化有较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录象、歌曲、学生充当故宫导游等方式,让学生对紫禁城与长城有形象具体的了解,从而感受到明朝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教案(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上一节关于明朝历史的文化课,内容主要是关于故宫和长城。同学们都去过故宫,也都爬过长城,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殿,或者当你站在长城上的时候,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禁城,登上长城,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
一、紫禁城
1.北京的历史
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元朝。
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又对北京城不断扩建,终于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北京城。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演示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