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练炳烛而学中考课外文言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12 07:12: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一日一练炳烛而学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炳烛而学中考课外文言文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第2篇:中考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

中考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参考答案】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第3篇:炳烛而学文言文阅读

炳烛而学文言文阅读

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考课外的文言文一日一练

中考课外的文言文一日一练

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

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

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一日一练炳烛而学中考课外文言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日一练炳烛而学中考课外文言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