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铁肩担道义》说课稿
《铁肩担道义》说课稿
《铁肩担道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该说课稿由文本的定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具(多媒体课件)运用、教学过程实施等七部分组成。
一.文本的定位及作用
《大纲》与《课标》都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既按此编排。《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偏重说理的散文,编者将其定位为“说理性散文”。情理交融是“说理性散文”的特点,该单元课文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和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第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基于以上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灯下漫笔》节选自鲁迅杂文集《坟》,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杂文的风格,尖锐地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痼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的成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对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又能训练培养学生读写技能。据此可将本文定位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二.学情分析
尽管高二的学生对鲁迅先生并不陌生,都学过或阅读过先生的各种文章,并且学生也都具有一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与他们以往接触到的内容单纯的散文相比,像《灯下漫笔》这类典型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风格的难度很大的课文,他们接触的相对较少,不太熟悉文中所表现的迂回曲折的笔触。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作者深邃的思想及其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会给学生带来较在的阅读障碍。另外受其心理年龄生活阅历所限,他们也不容易准确把握文本中强烈情感态度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因此,本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得到适当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大纲》明确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杂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养成通过小事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
(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掌握赏析此类说理散文的一般方法。
2德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汲取其中的精神“钙质”,丰富学生的思想。
(2)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事民瘼的爱国精神,学习作者“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像《灯下漫笔》这类典型体现了鲁迅杂文风格的难度很大的课文,高二学生接触的相对较少,这给他们的阅读理解留下了一道道障碍,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据此,确立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蕴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学习文中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及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理解文本中“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1,说教法
《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作者文化背景丰厚,又与现代学生有较长的时代距离;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具体采用分析串讲法和讨论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讨论中,要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思想“动”起来。在讨论中,教师应定位为活动的激励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工作者,教师应当使课堂讨论充实、活跃、有序而有趣。讨论重在过程,对某些开放性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2,说学法
埃加德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是为了学,教法的设计是为学法服务的,没有学法的指导,“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故而学法的指导是重中之重。在本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快速通览全文,抓主旨,理思路;仔细品味揣摩;发现问题,勇于思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句。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运用
为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教学拟用多媒体课件。在powerpoint上主要输入一些文本,为课堂教学准备一些辅助材料(如介绍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课文结构分析、难句赏析、板书设计等),达到扩充课堂容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目的,并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宜简洁实用。
七.教学过程
从大纲要求、单元设计、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等出发,本课拟分两课时教学,分初读总览―研究质疑―讨论探究―迁移训练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为:
第一课时
要点:
1介绍写作背景
2初步总览整体感知研究质疑
(一)导入新课
由林语堂曾对鲁迅的评价“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导入本文教学,并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解题(以上可适时用课件)
(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设疑激发兴趣: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师生双向交流,理清课文结构: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从关键句讲清主旨。全文由现实写到历史,从逐层深入中,前后推论说了三个主旨句:⑴由“以钞兑银”的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判断。⑵在回溯历史后,得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惊人发现。⑶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当然让我们“不满”,怎么办?鲁迅说“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四)掌握字音弄清词义(多媒体显现)
(五)研读课文,思考题目,拟定供下一节课讨论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要点:
1进一步鉴赏课文
2组织学生探究讨论进行迁移训练
(一)回顾温习
(二)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调动思维积极性(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在适当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1、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
⑸
心理变化类似。鲁迅的联想和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相似性”的基础上,在一般人看来毫不相干的人和事之间,他却能别具眼光地提示出内在的相似和相通,从而给读者以新奇的发现的喜悦。
2、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②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②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③“‘人’的价格”的内涵是什么?
④“奴隶规则”是指什么?
⑶造成这样一治一乱的恶性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一是几千年封建暴政,二是几千年形成的国民奴性。
3、鉴赏第三部分:
①这里所说的“主子”、清道辟路的“做乱人物”指的是哪类人物?
②“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是这样吗?
③鲁迅希望中国出现的“第三样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第三样时代”?
⑹
(三)讨论“思考与练习”部分题目和教学相互质疑的问题。
(四)组织学生探究学习进行迁移训练
话题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前景(①实际调查②横向比较)
(五)课堂结语(总结本文内容赞美鲁迅先生)
(六)布置课后作业
1课外廷伸性阅读:课外阅读《春末闲谈》、《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灯下漫笔》(第二部分),进一步领略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为。
2写作片断训练按由小及大,由情入理,情理交融之要求,写一段不少于220字的片断。
第2篇:铁肩担道义
铁肩担道义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志者,成大事;知者,晓天下;智者,名史册,皆英雄也。
英雄是志者,志者胸怀远大志向,艰苦奋斗,打拼出一番天地。李大钊先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虛声。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他一生俭朴,淡泊名利。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经常倾家纾难,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以至学校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赵纫兰,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他是时代的英雄,这是“铁肩”担了道义。
英雄是知者,知者神机妙算,博览群书,通晓天下。毛泽东是知者,但他又不仅仅是知者。在吟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时,他是知者;在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誓言时,他是志者;在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时,他是智者。他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并在初期建设中,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这是为民族担起了道义。
英雄是智者,智者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用自己的知识造福人民。袁隆平院士用自己的知识才华,跳出传统方法的思想禁锢,培养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千万人民的温饱问题。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他是科学史上的英雄,这是“饭碗”担起了道义。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老英雄的壮志。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劝君惜取少年时,吾辈青年也可成为勇担道义的“铁肩”,成为盛世荣光的缔造者!
第3篇:铁肩担道义
铁肩担道义、忠诚铸警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上午/下午好:
看到一颗小草,你也许会想到春天,想到绿色;看到一枚果实,当你看到蓝天大海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不会想到我们警服的颜色,你会不会想到有天空一样纯洁碧澈的心灵,有大海一样深邃广博胸怀的司法警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铁肩担道义、忠诚铸警魂”。
“庄严的国徽,巍峨的长城,银盾闪亮,橄榄树长青。我们是光荣的人民司法警察,历尽**艰险,捍卫公正廉明。每每这首歌响起,我们心中就会升起对这份职业的自豪感。在很多人眼里,司法警察这个职业很平凡,甚至有的人不知道法警是做什么的,偶尔听到当事人说:“不就是个守大门的么”,对此,我们善意一笑,因为我们深知法警这一职业的职责和使命。记得09年刚去警校的时候,“忠诚 严格 勤奋 创新”的校训伴随我度过了大学生
第4篇:铁肩担道义
铁肩担道义
美国《财富》杂志做出了这样的预言:“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上海的复兴高科技集团在1992年起家时只有3800元,到2001年年底,产值45亿元,营业额42.5亿元,利润3亿,控股3家上市公司。一个企业,为什么只用了9年的时间就能从3800元做成45亿元?复兴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体会就是三句话:“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人才,建设学习型团队。”基于同样的共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地域小县建成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全县旋起了持续火热的学习旋风。倒店的中药材、伍洛的藜蒿、下辛店的莲藕,清明河的白花菜,从水边田角的孤生野长变成了大规模的田园种植,2004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6元,同比增长12。道理只一个,道路千万条。当我们询问起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时,所有
第5篇:《铁肩担道义》说课稿范文
《铁肩担道义》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铁肩担道义》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该说课稿由文本的定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具(多媒体课件)运用、教学过程实施等七部分组成。
一.文本的定位及作用
《大纲》与《课标》都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既按此编排。《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偏重说理的散文,
第6篇:《铁肩担道义》说课稿参考
《铁肩担道义》说课稿参考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该说课稿由文本的定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具(多媒体课件)运用、教学过程实施等七部分组成。
一.文本的定位及作用
《大纲》与《课标》都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既按此编排。《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偏重说理的散文,编者将其定位为“说理性散文”。情理交融是“说理性散文”的特点,该单元课文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和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