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摆一摆》课后教学总结
《摆一摆》课后教学总结
《摆一摆》课后教学总结
1、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接近9分),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对学生的提问和访谈看,学生能较好地举例解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整个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布鲁纳“表象模式理论”的三个阶段,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经历三个认知发展阶段: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映像式再现表象阶段—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拼摆—观察--发现—验证--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测量卡片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几个长方形再试一试去验证,特别是每个学生是自己拼摆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3、“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中体验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具体地,在这节课中安排研究面积前的“长方形洞”面积的估测与估测方法讨论,试图通过这些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估计面积的意识,在估计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估计的方法与策略。
在《摆一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走过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前,就已经有很多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并不知道这公式是怎样得来的。课上,我设计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自已实验,自已证明,不仅充分理解了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更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求证的过程中,同学们有疑问,有猜想,有假设,而最后茅塞顿开,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信心。 在这节课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体验式学习重视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索过程转变,要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猜想设法进行验证,获得知识结论。当学生提出了猜想,作为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验证,是暗示学生,还是一问一答式的“启发” ,或是让学生体验验证,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做,体现“做数学”的思想,表现为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选择材料验证,方法有多种多样:
(1)在长方形的长和宽上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
(2)在长方形里画上下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3)以1厘米为标准, 把长和宽等分。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观察比较,逐步 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2篇:《摆一摆想一想》课后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一课,我觉得教师执教后需要自己去感悟、辩别与反思,形成对这节课的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感受、情感和领悟。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经验还是体验?下面我就围绕此问题说说“摆一摆,想一想”这堂实践活动课。
一、拟定教学目标
如果纯粹以“经验”为目的,这节课的目标(以下称目标一)可以这样陈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以“体验”为最终目的,那么目标(以下称目标二)则要重新定位:(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交流等活动,巩固100以内数位及数值的概念;(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合理性的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3)用教师对数学及课堂的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感,用教师对数学及课堂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在交流反思中发现自己数学活动中的错误或别人的好方法,能及时改正或采纳。
两个目标不仅仅是字数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差异,这正是体验与经验的质的区别。在目标一中,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会有自己关于这个知识的经验,这个经验偏重于单纯的认知性理解,即以往教学中最强调的知识技能。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教学从整体生命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的致命缺陷。”但是,如果这个“经验”是一个情感的生命体,课堂便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目标二中加大了情感的融入,特别指出了“用情感塑造情感,用态度影响态度”。
我们可以非常感性地欣赏这样一句话:“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入、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是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二、体验数学课堂
体验数学课堂的维度是多向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体验数学概念间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还可以体验课堂里的教师、同伴、环境与氛围……每一项体验的内容不可能完全孤立,但可以从一些片断中有侧重地加深对体验的理解。片断
(一)至片断
(五)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数学流程,这里人为地分割只想借一个片断说明一个问题。
片断
(一)——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
师:请大家用三颗围棋摆在数位表上,摆1次顺便把这个数写下来。(学生独立尝试摆棋,并写下摆出的数)
师:现在不急着上台演示,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一共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怎么摆的?通过比较,推荐出小组中的最佳摆法。(学生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上台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最佳摆法。
生:我们组最好的摆法是这样的:(演示)先把3颗棋都摆在个位上,是3;再移一颗到十位,是12;再移一颗到十位,是21;再移一颗,三颗都在十位上是30。
师:老师做你的小助手,把你刚才摆的4个数写下来(板演:3、12、21、30)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正好一个比一个大9。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们组的摆法正好和他们相反,我们先把3颗棋全放在十位上,再一颗一颗移过去。
师:那你们摆出的数分别是哪几个呢?
生:是30、21、12、3。
师:很好,还有其它不同的摆法吗?
生:我们组先摆12,再交换位置是21,摆一个3,再换位置30。
师:请你上台把它们摆出来。
(生上台演示,师板演12、21、3、30)
师:原来你们是交换了十位和个位上的棋子颗数。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摆法?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这样一颗一颗移不会忘记,而且4个数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它们一个个大起来。
生:我喜欢第三种摆法,只要摆好一个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就成了另一个数。
生:这种摆法有时候会忘记已经摆了哪些数。
师:每一个同学都有心目中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摆,摆出的都是4个数。
从独立操作到小组交流并非在“追风”,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终有了自己心目的最佳摆法,让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发生了关联,而选择最佳方法让学生的愿望和喜好也介入了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中,这正是经验升华为体验的转折点。
片断
(二)——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师:还想继续摆棋子写数吗?你们可以从1、2、4、5颗棋中选,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摆一摆,记一记。
(学生活动)
师:我们还是不急着说,请你帮你的同桌先检查一下,他摆对了吗?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帮助同桌检查的。
生:我的同桌摆的是4颗棋子,我用4颗棋子重新摆了1遍和他摆的一样。
师:这位同学是用重摆一遍的方法来检查的,好办法。
生:老师我是用眼睛看的,我发现它少写了一个41。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5颗棋子分成两部分就是5、14、23、32、41、50
师:老师听懂了,你把分解数5的本领用到这儿了,同桌改正了吗?(同桌点点头)谢谢你!
师:你们刚才在摆的时候,老师选了6颗棋,不过没有摆,脑子里想了想,写了这几个数(板演:6、15、24、34、33、42、51、60)你们帮我检查一下。
生:34不对。
师:你怎么一眼就发现了老师不对。
生:用6颗棋子是摆不出34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34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之和是7,而不是6。
师:谁听明白了?
生:我听明白了,用6颗棋摆的7个数,它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正好等于6,0+6=6,1+5=6,2+4=6……,不可能等于7。
师:加一加,也是检查的好办法!太谢谢你了!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这个片断中摆棋子的方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已有的先在感受出发去参与、体验多角度检查的策略,很显然学生对摆棋写数的知识有了自己的态度,他们亲近或排斥某种方法,特别是在检查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感受与领悟。
片断
(三)——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1-6颗棋摆出了相应的数(演示)。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如果用7、8、9颗棋各能摆出多少个数呢?
生:各能摆出8、9、10个数。
师:谁赞同他的猜想,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1-6颗棋摆出的是2、3、4、5、6、7个数,所以用7、8、9颗棋就能摆出8、9、10个数。
师:一定吗?
生:一定。
师:这毕竟是我们的猜想,想要变成现实只有通过验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不过这一次你可以选择摆一摆,也可以不摆,在脑子里想,分别写出摆的这些数。
(学生活动)
师:通过验证,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生:我用9颗棋写出了10个数:9、18、27、36、45、54、63、72、81、90。
生:我用8颗棋写出了9个数:8、17、26、35、44、53、62、71、80。
生:我选7颗,写了8个数:7、16、25、34、43、52、61、70。
师:事实证明你们的猜想完全正确。
这里,学生的活动是以自身的需要为动力而展开的,在摆与猜测之间是否能建立学生想象中的关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猜想与验证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猜想不是凭空,验证也不只是一种模式,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各自的结论,此时摆与想会以一种全新的意义融入学生生命之中。这正好说明了体验的结果不仅仅是产生情感或对所学知识的喜好,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意义,即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这一知识有更新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提升为一个数学方法或一种数学思想。
片断
(四)——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师:突然想起一件事,我的年龄和我女儿的年龄正好都可以用7颗棋子摆出来,你能猜出我和女儿各几岁吗?
生:老师70岁,女儿7岁。
师:是吗,你们看见过70岁还这么年轻的老师吗?
生:老师不可能70岁,我猜你25岁,女儿16岁?
师:25-16=9,说明老师9岁的时候就生女儿了?
生:这不可能,我猜老师34岁,女儿——?
师:给你一个提示,你在猜年龄的时候,可以参照你和你***年龄。
生:我知道了,老师34岁,女儿7岁。
生:我和我***年龄可以用9颗棋子来表示,我妈妈36岁,我9岁。
“70岁与7岁”这种丰富的联想,不再是学生的生活、意识或生命中无关的东西,在这个片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或自己已有的经历去理解、感受、建构知识,从而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感受、领悟和意义,所以会有36与9岁的“对话”,在学生各自的生命中有了一次更深刻的体验。
片断
(五)——体验数学的魅力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用1-9颗棋摆出的这些数(演示),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生:我们发现这组数是有规律排列的,第一行是1、2、3、4、5、6、7、8、9。
第二行是十几,第三行是二十几,第四行是三十几的数……
生:我们发现竖的看这些数都是9个9个增加的。
生:还可以斜的看,它们是10个10个增加的。
师:真棒,还可以从多种角度观察,比如说横的看、竖的看、斜的看。
生:我们还发现摆出的数比棋子要多1!
师:谁和他们的发现是相同?你能反过来说说吗?
生:棋子的颗数要比摆出的数少1。
师:也可以说摆出的数的个数和棋子颗数相差1。
师:你能顺便估计一下我们今天一共摆了几个数吗?
生:100个
生:50个
生:80个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验证一下吗?
生:只要1+2+3+4+5+6+7+8+9+10就可以了。
师:结果是多少呢?
生:5
5师:你为什么算得那么快?
生:1+9是10,2+8是10,3+7是10,4+6是10,一共是40。再加上10是50,再加上5是55。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100以内的2位数一共有99个,如果老师让你们回家把其它的数全摆出来,你要准备多少颗棋?
生:100颗。
生:不对,20颗。
生:是18颗。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100以内最大的两位数是99,用18颗棋摆。
师:真聪明。
师:如果用10颗、11颗、12颗……来摆,你们再来猜想一下,分别能摆出几个数?
生:分别能摆出11、12、13、14……个数。
师:真的吗?
生:一定是的。
师:很遗憾告诉大家你们的猜测错误!有时规律是不变的,有时规律只适合某一段,到了另一阶段规律就会发生变化。
师:至于用10颗以上的棋能摆出多少个数,留给大家课后去证明。
体验的归结点是产生新的情感。这里观察的方法、估算、简算、规律的永恒与变化等。“所有”的知识在这一刻全部融合在一起,学生和这些知识也不可分割也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全身心地进入知识之中,而知识又以全新的意义和学生构成了新的关系。
我们可以再一次感性地品味这句话:“我听到过,过眼去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
第3篇:《摆一摆想一想》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摆一摆想一想》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一课,我觉得教师执教后需要自己去感悟、辩别与反思,形成对这节课的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感受、情感和领悟。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经验还是体验?下面我就围绕此问题说说“摆一摆,想一想”这堂实践活动课。
一、拟定教学目标
如果纯粹以“经验”为目的,这节课的目标(以下称目标一)可以这样陈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以“体验”为最终目的,那么目标(以下称目标二)则要重新定位:(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交流等活动,巩固100以内数位及数值
第4篇:《摆一摆》教学反思
《摆一摆》教学反思
《摆一摆》教学反思
《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
第5篇:摆一摆说课稿
摆一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摆一摆》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内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重要的知识,是后续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而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说教法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和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测量卡片
第6篇:《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
《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1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1.内容合二为一,提高教学效率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教学中我进行了组合,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小房子,再把所看到的小房子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这一过程,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