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而知识创新又是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是决胜21世纪经济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当前以美国为策源地和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仍然方兴未艾。世界各国均在致力于科技兴国,以科技强势来占领国际市场,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面对上述形势,加快科技创新不仅是我国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关键在创新。创新首先强调了理论创新,然后指出了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摆在首位,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就包括了“科技更加进步”这一要求。而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一部分中就特别强调:“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差距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或是实行产业升级,或是培育优势产业,除了要依靠制度创新外,还需要狠抓科技创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弱,主要在于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开发慢,上不了档次和水平。而这又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了产业的技术改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赖的程度较高等问题和矛盾在近年来开始凸现。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扭转,将使得中国众多企业未来不仅面临发展权问题,还将面临生存权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只有坚定地切实地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克服所有困难的关键。切实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我们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保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够丰富,这种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以科技立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已经是我们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是决定我们经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我们能否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的根本。
三、现代企业应担当科技创新的主角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第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企业要开拓和创新新的市场机会。我国在改革中形成的企业家,尤其是创业型的企业家,尽管经历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特点,这就是大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由此他们可以先于别人发现市场的机会,并能够及时把握市场机会,取得成功。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提高竞争力的有利环境。
第二,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搞好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经济增长转型的基础。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结构优化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同时,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越来越朝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供给制约。
第三,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源动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时,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加快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使企业有一支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要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创新能力,给他们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要注意总结国内外与本企业有关的先进技术,定期向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更新”,以开拓思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等等。
四、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科技创新离不开继承、科技创新离不开坚持、科技创新离不开积累,科技创新离不开借鉴,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还离不开落实。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最终目的。勇于坚持才能有所创新,不能坚持就难以创新。科技创新,谋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实质性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企业只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创新,将成为新世纪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
第2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必须而且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阶段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而言,每个健康的青少年都存在着创造思维的潜力。实践证明:后天及时、有效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所谓“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变革与否定;就是于习以为常之处,发现奇异之点;就是冲破传统的旧观念、旧习俗,提创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艺等,其实质是在于“新”。所谓“创造”也属“创新”,所以“创造能力”也可以叫“创新能力”,“发明创造”则是“创新”的继续和深入。“创新”并不神秘,学生身上蕴藏有不少潜在的创新能力,问题是我们当老师的如何去发现、引导和培养。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如何结合劳技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必须结合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热爱创新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也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其创新行为。其次,在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那种教师统得过多,学生自由
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会影响人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包括过多,过于整齐的限制,如一定须举手才能发言等),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一般课堂气氛都是很活跃的。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可以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比老师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则不以老师自居,似乎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
第3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1.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创新是精神文化的特征。3.创新是科技选择的必然。4.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灵魂,就是指它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变着我们人类与自身的矛盾与问题,调整着我们关于未来世界和谐必然选择。5.这是民族灵魂象征,是国家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信念所决定。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998年11月他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又全面阐述了科技创新论,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
第4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文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过去几千年文明进程中,中国古老文化突出的贡献,就是原创精神和智慧给整个世界带来文明成果,小编收集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文,欢迎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走过了以资源消耗性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在战略上突然发现:整个民族精神文化陷入一种新困境,这就是缺少创新思维和科学创造力支撑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窄了,丧失了原创精神和文化选择能力民族,在国际上根本不会有竞争力;一个依赖和模仿他人技术国家,永远不会获得世界的承认。如今,全球化进程中更多显现为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力量,才能够迅速改变整个民族国家社会财富积累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力量才能够快速改变民族国家的地位。生活在一个资源约束性的全球化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生态环境危机,新一轮生态资
第5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师中的创新教育,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渗透在平时的每一点、每一滴,学生的创新,也只有在长期的熏陶、培养、训练中,才会得以见成效。正如叶圣陶先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目标的概括:“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所以,广大教师更应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精神。珍惜每一次教育机会,自觉地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教学行为,真正开掘所有学生的创造潜力,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出他们闪耀的光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
第6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大学作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我们大学而言变的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点。为了营造学校的创新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务处将以举办全校性的创新大赛为契机,唤醒大家的创新意识
第7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精神的重要论述,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