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燕子》导学案教学设计
《燕子》导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看到过吗?在你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出示:外形美 春之美 飞行美 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01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一身( )的`羽毛,一对( )翅膀,加上( )的尾巴,凑成了( )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这一节描写了--、---、---、---、---
等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飞行美”
1.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2.练习。
出示:在( )中,在( )中,燕子( )在天空里( ),唧唧地叫着,有的( ),( )飞到了( );有的( ),尾尖( )水面,就看到波纹( )荡漾开去。
(四)汇报交流“歇息关”
1.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1)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2)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第2篇:燕子导学案教案设计
燕子导学案教案设计
燕子导学案教案设计
学案 教案
一、自读导航:
1、第一组单元导读。
阅读p1页第一组导读,我了解本组课文的主题是:________,学习本组课文,还要留心观察_______,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相关搜索。
我了解燕子/郑振铎______________
3、通读课文,疏通词句。
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稻”的'第十二笔是( )
4、整体感谢知,理清思路。
这篇课文描绘了充满生机的______的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_______。
5、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课文写得像一首诗,四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不同的美,细读课文,填写下表: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1 外形美
2 春光美
3 飞行美
4 停歇美
5、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本文通过作者对____为春光带来_____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____和____的无限喜爱之情。
7、模仿写作,学以致用。(参照第一自然段写一种小动物的样子)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勃勃生机,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课后检测
课后反思:
学生初次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课堂指导学生如何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感觉线条有些粗,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按要求学到位。
第3篇: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步导学案教学设计
——菱形
教材分析: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衣帽架引出菱形,并给出定义。图文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然后利用折纸、观察及推理的方法得出菱形特有的性质,再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得出菱形的判别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之后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方法,知道怎么去学习菱形,也明白了应该从概念、性质及判定三方面去研究菱形。学生在前面学习数学中已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相信学生一定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菱形的定义;
(2)在探究过程中,了解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
第4篇:燕子专列导学案(推荐)
•燕子专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 “欧、洲、瑞、士、舒、启、殊、骤、涉、疲、政、踏、救、载”14个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赛读,在读中品词析句,学习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3、通过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学习保护环境的和爱护鸟类的品质。
学习指导:
按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查字典等方法学习生字词,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要多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之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体会。
知识链接:
瑞士欧洲中部内陆国家,和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德国接壤。面积4?13万平方公里。人口704万(1995年),日耳曼人占84%,其他的是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居民多数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城市绿化率约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