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梯趣话散文
人梯趣话散文
人梯趣话
调到了新学校,打开宿舍的门,一墙的字让我眼花缭乱。可见被调走的同事也是个书法爱好者,可怎么孩子似的在墙上乱写乱画的呢。闲来细观,一首打油诗让我感慨万千。诗曰:
不求功名不为利,
哪管门前车马稀;
辛勤耕耘三尺地,
为国腾飞做人梯。
看着这首打油诗,我感慨万千。是呀,在众多人眼中,教师多么高尚,多么伟大,但教师也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有追求功名,追求利禄的冲动。可不论怎么想,一旦走进教室,面对学生,却心甘情愿做着人梯。教室外面是纷繁复杂的人世,教室里面却演绎着纯朴的真情。不管这架梯子高也罢,矮也罢,牢固也罢,脆弱也罢,一届一届的学生还是沿着它走向自己的人生。回想多年来的教学生涯,自己也曾动摇,也曾苦恼,可这书还得有人教,梯子还得放稳摆正。我也想起了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们,现在已斑斑白发,弓背弯腰,还是那么执着的站在三尺讲台。曾经的动摇,曾经的.苦恼,也是因为他们,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价值。看着他们老眼昏花的样子,却还在备课本上一笔一划的写着教案,还是在那黑板上,写下了一个一个对未来的希冀。想到这里,便心血来潮,对同事的这首打油诗也反弹一首:
三尺黑土地,
一身朴素衣。
口若悬河志,
羞说做人梯。
同事的诗,让我豪爽的面对清贫,而我的这首,也许沉默,也许自夸,也许……
醉茶
要过年了,妻说,今年买一套茶具。
我想也是,就决定立即去买。
去了几趟县城,最后一次终于买了,颜色淡黄。妻说,怎么这颜色?我说,黄的素雅。
转眼年气已过,妻抱着孩子去串门。我一个人往壶里沏了茶自斟自饮。喝着喝着,我忽然觉得这茶便是酒,我似乎醉在了茶里一般。于是便想起曾经在报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说是一位妇人因老伴去世,就把思念悲痛之情倾泄在“吃”上,想老伴了就吃,痛苦了就吃,直至体重大增,行动不便。
我于是想起了那些醉酒的人,和伴随而至的一句俗语:借酒消愁愁更愁。实际上,每一个醉了的人,每一个借酒消愁的人,也只是在酒醉的那一刹那,在昏昏然中暂时忘却了忧愁,醒来后依然如故,心里的伤痛和胃里的难受共同煎熬。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醉在权里,有人醉在钱上,有人醉在爱里,有人醉在事业上,有人醉在梦里。不一样的醉,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追求,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醉在“吃”上的妇人,消除不了思念丈夫的痛苦;
醉在酒里的朋友,唤不回失落的记忆;
醉在钱上的哥们,失去了多少亲情多少真诚;
醉在权上的仁人志士,岂不知责任的价值无法衡量;
醉在事业上的同胞兄弟,奉献中又有几多默默守望孤独的等待;
如今,滴酒不沾的我,醉在了茶里。是茶的清香,是茶具的素雅,是生活的烦恼,还是同甘共苦的幸福?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可不论醉在那里,醉在何处,生活就像这茶一样,慢慢的品,轻轻的尝,苦涩中那一股清香的滋味,会缝合生活的创伤,也会荡漾幸福的细流。
第2篇:趣话小孔先生散文
趣话小孔先生散文
小孔先生,男,年十五,与新世纪同岁,按时尚划分,应属零零后。祖籍山野,然未尝于山野生活,仅幼时随父母偶作逗留,及至五岁时,祖屋被拆,故土夷平,此后问及,已毫无印象。
父母均为教师,任职于乡村小学,住校,故其幼时,照顾不及,唯有送至祖父母处。祖父母集镇谋生,经营小本买卖,无发达之奢望,持恬淡之凡心,故时钟缓慢,岁月悠悠,双双照看,倒也融融。蹒跚学步之时,常立于门口,历数过往车辆,每过一辆,便称呼其名:小汽车、大卡车、面包车、拖拉机……
乡间运货,有一款为农用车改装,车厢较高,小孔先生不知作何称谓,后知晓,曰:四不像车。父母初不知何物,待其等到实物,方能对应。
毕竟距离父母有段时间,半月之后,父母过去看望,小孔已不识,称呼隔壁大妈为妈,父母倍感酸楚,叹生活不易。
转瞬之间,已至入托年龄。然乡间并无幼儿园,时常携至市内,每到幼儿园,观其内玩具齐全,人声喧闹,寸步难移,最后,只能以零食之类转移视线,倒也不难对付。其时,市内亦有民办幼儿园招生,条件尚可,然早晚车辆接送,实不忍心,如此幼小,不过玩耍年纪,既是玩耍,何处不可?
且看幼时如何作乱。
学校操场面积广大,里面原本平坦,每到雨天,稍许积水。小孔先生从家中找出小铲,无端在操场上开渠作沟,乐此不疲。一时间,操场上碎土遍地纵横交错,如网状铺开,积水匿藏于内,四通八达,并最终将积水引入四周下水道,只留下疮痍之地,学校校长、老师一脸无奈。
学校对面为一菜市,常年有人贩卖螃蟹,小孔常食之。后发奇想,便作践螃蟹,用一长绳,拴住蟹钳,自己在前面行走,拖动螃蟹顺操场溜达。可怜螃蟹,尾随于后,不一会儿再无气势,棱角磨完,奄奄一息,小孔于前,尚且得意于自身伟业,颇觉率领虾兵蟹将之威猛。
上小学期间,喜欢踢球。一群同学,作窝状抢球,不亦乐乎。老师闲不住,参与其间,成为决定胜负人物。小孔先生气不过,趁老师不注意,将老师球鞋扔掉,并刻意伪装非己所为,因其平素表现尚可,起初老师并未怀疑,然又想他人理应不会胆大至此,终于事发,罪过罪过
某年暑假,到某处学游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十天之后,介于似会非会之间,然而,因一帮学员已经混熟,学时也不再安分,相互戏水之事时常发生。一日,四小孩将其按于水下,其呼吸艰难,急不过,张开大口,逐一咬去,终于挣脱出来。后教练打电话说人家小孩被咬之后,在家发烧,所幸无恙,但小孔心存忌惮,再也不去,至今究竟是否学会,不得而知。
相较于零星趣事,其贪念电脑尤为突出,所作所为,更为乖张,长期以来,父母焦灼不堪。
约莫三五岁之际,时常尾随其父上班,实为电脑而去,无奈办公室之内,人人要用,可怜小娃,逐台游击,人来我往,人去我上。小小身板,唯站立方够上键盘,于是,一站数小时,刀枪剑戟,照顾不跌,其聚精会神,已忘却周遭。遇夏日,蚊虫叮咬不觉其痛;逢严寒,指尖敲打不惧寒冷。其父感慨,已知电脑之患,熟料患已至此?
某日,其父在外吃饭,携其在人家上网,饭后回家,其心有不甘。遂问:饭后不搓麻乎?醉翁之意,不言自明。
家有稚子,为不致偏颇,防火防盗,亦防电脑。电脑常年密码尾随,于是乎,近乎猫捉老鼠。起先用电话号码,获悉;改用手机号码,获悉;再用生日,亦破。每次获悉密码之后,装作不知,直到事发,倍感沮丧,估摸又开始重新揣测。
人无杂念,何至于此?也曾为此父子交流,其亦知有误,无奈难改,真不知今后如何挣脱?
后来学习任务加重,压力遂生,本学期,已接触很少,只是查阅资料使用。每每逢此,家人如临大敌,必有看护。其父戏曰:诚信至此,惨不忍睹乎。其撇嘴,斜视,后终于提出诉求:中考之后,玩一天可否?呜呼,心魔尚在,父倒!
虽有诸多不良嗜好,亦并非毫无优点,相对而言,作为学生,理应合格。
幼时,喜好玩弄卡片,也曾跟风背诵唐诗宋词之类,尽管未作要求,却也相当专注,人模人样,憨态可掬。一经熟络,喜好人前显摆。当然,三五日之后,悄然忘记,现已全无印象,然当时之投入,亦算可爱。
上学之际,态度端正,尽管年龄最小,却也不甘落后于人,自视颇高,遇难不避,几无气馁。成绩尚可,加之所有老师均为父母同事,向来关爱有加,即便偶有失手,亦相机斧正。家中奖状林立,虽有水分,毕竟有其努力在内。
其喜好冷饮,不知节制,时常感冒,每年医院诊所不下数趟,附近诊所竟单独为其开户。每次哮喘袭来,如飓风过野,无论白天黑夜,负之前往。三五日内,吊针相陪,小小手掌,千疮百孔,视之心寒,然痊愈之后,又忘却忌口,反反复复,直至少年。
某次考试,清早吊水,时间不够,可怜小娃,赶回学校,考试过半,仅用半小时做完,虽成绩一如既往,倘使自控,何至于此?
小学就读乡里,轻松愉悦。初中转学城里,人数众多,竞争加剧,其亦不太惧怕,成绩起起伏伏,大体跟上,然已脱离第一梯队,很少拔尖。于父母而言,知晓其努力即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人争先,何人居后?所幸年龄增大,身体好转,现依然常食冷饮可乐,已习惯如常,父母稍感放松。成绩固然重要,身体才是生存之本。
其争强好胜如常,每次考试,均报喜不报忧,想来其也不甘落后之故。三年下来,偶然两次尚可,其父忽然接到电话,因其话筒传来跑步之喘息声,应是刚刚放学,跑步回家报告成绩,便知定然不错,果然。
去年年底,名次靠后,失却奖学金,回老家过年,征求父亲意见,决定虚报名次,不让祖父不喜。父不置可否,熟料祖父早已知晓,一切洞然,哈哈一笑。小小痴儿,岂知家中至亲,哪里会如此刻意乎?开学之后,果然努力,算是咸鱼翻身,然又有轻佻态势,时有放松,一旦提醒,总是答曰:我行!看起来底气十足,谁知究竟如何,只待时间验证。
行也好,不行也罢,凡事当努力,成功未必我。求学路上,平常心态,坚持为第一要义。然小小年纪,强加说理,自然不会认同,徒有留待生活慢慢打磨,方可自悟真谛。
其颇好读书,率性而读,几无选择,亦颇知轶闻掌故,喜追根求源,文史知识涉猎较广,已见愤青雏形,人小鬼大。好在其家藏书尚可,足够消化,有时父子争夺,有时午夜偷阅,虽说不抵分数,但总不失为一较好习性,其父也作睁眼闭眼之状。
从前日短,未来路长,所有过往即财富,所有未来即向往。男儿在世,坦荡无私,正大光明,一城一地得失,一朝一夕成败,无须计较。只要心怀悲悯,参悟正道,即便衣不果腹,亦不失为快意人生。
求学也好,就业也罢,虽人言艰险,道路狭隘,然思多无益,芸芸众生,自会安身立命。
有此小孔,自会有别样人生。
小孔为谁?犬子也!
缘何名小孔先生?偶晒照片,友人猜知,因某惯用“一孔”之名在网络上晃荡,便问曰:此莫非小孔先生,甚是!
第3篇:学习安德森,甘作后人梯散文
学习安德森,甘作后人梯散文
很早以前,我读过一篇关于美国著名作家安德森帮助年轻人写作的文章。文章说,海明威在安德森的影响下,于192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为他嬴得了广泛的赞誉。因此海明威曾评价安德森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后来,一个同样受安德森作品影响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他,并虚心向他求教。安德森同样毫无保留地指点他,还帮助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这个年轻人在安德森帮助他的几年后,写出了享誉全美的杰作《喧哗与骚动》,他的名字叫福克纳。
安德森一生帮助过许多向他求教的年轻人,因此著名文学评论家考利称赞安德森说:“惟一把他的特色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
当然,我无法与安德森这样的名家相比,但我想,学习安德森愿意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写作技巧传给年轻人,这种人类的美德
第4篇:甘作人梯
甘作人梯,托起明天的希望
高潮中心小学
张新民
我是一名代课教师,1987年进校工作,从教25年,由于没有跨进“86”这道门槛,与“民转公”无缘,也不能享受民办教师“算断”补偿和社会养老保险,可谓“86”后一名一穷二白的老革命。
命运虽悲惨,但我不愿天,不愿地,也不愿人,只在心底默默坚守一个信念:甘为人梯,托起明天的希望。
曾有人问我:你还校守什么啊?守一年伍仟多元钱吗?我风趣地回答他们:人是活宝,财是死宝,守----与我朝夕相处的学生呗!小时候,我就很向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长大了,终于实现了自己童年的夙愿。尽管是一名代课教师,我觉得我很富有。不管走在哪里总能听到“老师您好!”这一甜蜜的称呼,如一股暖流涌入心田,这是我的学生呼唤;不管走在哪里,总能听到“张老师,哪里忙!”这一亲切的招呼,如一阵春风拂面
第5篇:谈“人梯”
谈“人梯”
顾名思义,所谓“人梯”,就是由上面的人踩着下面人的肩膀攀援而成梯。如今,人们将其引申为“助人成长、进步”之意,实质上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折射,是“鲍叔牙力荐管仲”的大度,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真诚,是毛主席“恋亲不为亲徇私”的原则。
组工干部向来有甘作“人梯”的良好品质。从“扎根藏北高原,先人后己”的祁爱群,到“恪守原则、知人善任,将毕生精力献给组织事业”的王彦生;从“清廉自守、干净做事、清白做人”的尹中强,到“坚守档案工作31年,默默无闻”的杜洪英……他们都是“甘做绿叶衬红花”的典型代表。
“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担负着选干部、用干部、管干部的艰巨任务,责任重大。因此,需要不断锻造无私奉献的“人梯”品格,要时刻保持“心如止水”,甘为他人作“嫁衣”
第6篇:对联趣话
株洲航电枢纽大桥附近的观音岩,岩洞可容上百人,湖南武侠兰仙果曾写下:洞口开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腹内藏些何物?怕莫是古今牢骚。让人畅气回肠,多有豪气,多么洒落。还有王岂运的:舟楫渺然,怀古共随颠米拜;经过偶尔,寻幽如到浣花居。其联语很多,兴趣使然,很是欣慰。
联花妙语,生活中很多,它平添了乐趣。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求灶神爷保佑的联句:上天言好事,下地降祯祥。理发店的妙对:虽然毫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酒店联: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油店联:本脂肪之液体,为斥卤所生成。岳阳楼上一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疗养民居联: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莫妙小柴胡。
对联就是“对对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蔡东藩在《联对作法》云:“对联一门,谐偶文之变体也。谐偶文始于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