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传原文及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07 07:13: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马伶传原文及翻译

马伶传原文及翻译

“传”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写历史重要人物的其人其事,以传后世,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马伶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马伶传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②。金陵为明之留都③,社稷百官皆在④;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⑤、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⑥。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⑦,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⑧,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⑨,与夫妖姬静女⑩,莫不毕集(11)。列兴化于东肆(12),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13)。迨半奏(14),引商刻羽(15),抗坠疾徐(16),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17),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18),或

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19)。未几更进(20),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21)。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22),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23),乃竟辍其技不奏(24),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25),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26),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27),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28),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29),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30)。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31)。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32):“子(33),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34)。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3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36)?”马伶曰:“固然(37),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38),严相国俦也(39)。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40),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41)。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42),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43),乃走事昆山(44),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45),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46),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47)。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48)?

注释

①文章写马姓演员不能胜人,负气出走,长期深入社会生活,从而演技大进,扮演人物非常逼真,说明了戏剧表演中的一个深刻道理:要获得成功,必须长期观察体验生活。文章选材集中,简繁得当,先叙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后借马伶答同叙其缘由,颇有章法。

②金陵:南京市旧名。梨园部:戏班。《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梨园弟

子。”后世因称戏剧团体为梨园。

③明之留都:明代开国时建都金陵,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金陵为留都,改名南京,也设置一套朝廷机构。

④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白虎通义·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后来遂用作国家之代称。这里仍用本义。

⑤问:探访。

⑥趾相错:脚印相交错,形容游人之多。

⑦无论:大概,约计。

⑧新安:今安徽歙(shè射)县。贾(gǔ古):商人。

⑨征:召集。

⑩妖姬:艳丽女人。静女:语出《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指少女。

(11)毕集:都来了。(12)肆:店铺,这里指戏场。

(13)《鸣凤》:指明传奇《鸣凤记》,传为王世贞门人所作,演夏言、杨继盛诸人与权相严嵩斗争故事。椒山先生: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属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弹劾严嵩被害。(14)迨(dià代):等到。半奏:演到中间。

(15)引商刻羽:演奏音乐。商、羽,古五音名。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6)抗坠疾徐:声音高低快慢。《礼记·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孙希旦集解引方氏悫曰:“抗,言声之发扬;队,言声之重浊。”(17)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两相争朝》,情节是宰相夏言和严嵩争论收复河套事。河套,地名,黄河流经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间一带称作河套。在明代,河套为鞑靼(dádá达达)族所聚居,经常内扰,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严嵩为当时专揽朝政的权臣,官至太子少师,结党营私,后被劾罢免。(18)西顾:往西看,指为华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叹:赞叹,赞赏。

(19)首不复东:头不再往东看,意为不愿看兴化部马伶演出。

(20)更进:继续往下演出。

(21)“盖马伶”两句:原因是马伶耻于居李伶之下,卸装逃走。易衣,这里指卸装。

(22)既去:已离开。既,表行动完成。

(23)辄以易之:随便换人。辄,犹“即”。《汉书·吾丘寿王传》:“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可引申为随便。

(24)辍(chuò龊):停止。

(25)且:将近。

(26)故侣:旧日伴侣,指同班艺人。

(27)幸:冀也,希望。

(28)更奏:再次献演。

(29)已而:不久。

(30)“李伶”二句:李伶顿然惊愕,不禁出声,伏地称弟子。匐匍(púfú蒲伏),伏在地上。

(31)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32)华林部:指华林部伶人。过:拜访。

(33)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34)易:轻视。《左传·襄公四年》:“贵货易土。”引申为胜过。

(35)为:此是扮演的意思。至矣:象极、妙极。

(36)安从授之:从哪里学到。掩其上:盖过他。掩,盖过。《国语·晋语五》:“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

(37)固然:确实。(38)昆山:县名,在江苏省。顾秉谦:明熹宗天启年间为首辅,是阉党中人。(39)俦:同类人。

(40)“察其”二句:观察其行动,聆听其言语。聆,听。(41)罗拜:数人环列行礼。

(42)西域:古代地理名称,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一部分地方。

(43)无所于求:没有办法得到。

(44)走事昆山:到顾秉谦处去做仆从。事,侍奉。昆山,古人习惯以籍贯指代人,这里即指顾秉谦。下句“分宜”,即指严嵩,严嵩为分宜(今江西分宜县)人。

(45)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之严嵩为榜样来学演严嵩。

(46)“耻其”句:耻于自己的演技不如人家。不若,不如。

(47)尔:同“耳”,表决然语气。(48)工:精。

[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

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 “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呜呼!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马伶传原文及赏析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赏析

1639年(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游历南方,后来居留南京,参加复社,与魏党余孽阮大钺进行过斗争。这篇人物小传,是他寓居南京时写就。

这篇文章讲述了马伶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的故事。作者通过张扬马伶其人其事,并将矛头指向顾秉谦,旁敲侧击,来讥讽阮大钺。

这篇人物传记把笔墨集中在结果截然相反的两场演出对垒上。第一次马伶对垒中失败,负气出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三年后技艺大进,在第二次竞赛中获得成功。作者通过记叙马伶这一件事,显示了马伶好胜、自强的性格特征。

文中讲述了马伶为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故事。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文章选材集中,简繁得当,先叙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后借马伶答同叙其缘由,颇有章法。

第2篇:关于《马伶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马伶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谱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②,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③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著《马伶传》)

【注】①《鸣风》:演夏言、杨继盛诸人与奸相严嵩斗争故事。

②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两相争朝》,情节是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河套,而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

③分宜:指严嵩,严是分宜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趾相错也相:互相

B.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迨:等到

C.今日幸为开宴幸:希望

D.华林部过马伶曰过:责备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马伶之“志”和“技之工”的一组是

A.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B.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 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

C.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既奏,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

D.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以演技精湛著名的戏班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马伶所在的“兴化部”和李伶所在的“华林部”。

B.在新安商人举办的大堂会上,兴化部和华林部在东西两个戏台同时演出相同的戏目,但客人们一直只对华林部赞叹有加,以致马伶不能再演下去了。

C.马伶自知技不如人,就到当朝宰相顾秉谦门下做了三年的差役,掌握了这类人的特点,表现出马伶不甘落后、刻苦磨炼、精益求精的从艺精神。

D.文章描写马伶为扮演奸相严嵩,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最后一举成功,充分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苏子美)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主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3分)

②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分)

参考答案

8.D.前往拜访。

9.D.A.第一句表现兴化部对马伶的重视B.第二句只是交待马伶想同李伶竞技C.第二句只是交待马伶出场。

10.B.演出到一半后客人才对华林部赞叹有加。

11.(1)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献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一处0.5分)

(2)①询问其中的缘故,(1分)原来是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1分)已经换衣裳逃走了。(1分)

②您,是世上擅长表演的演员,(1分)然而无法代替李伶,(1分)李伶扮演的严嵩宰相已好到极点,(1分)您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演技)而超过他呢?(1分)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城戏班里的演员。金陵城是明朝的留都,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坛和文武百官都在这里,而且又处在社会安定、国家兴隆的时期,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的,多到脚趾互相错杂。戏班因技艺高而出名的,不止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有个)新安商人聚合两个戏班举办了一个大堂会,到处招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闲静文雅的女子,没有不全部会集的。安排兴化部在东边的戏台,华林部在西边的戏台。两边的戏台都上演《鸣凤记》。等到演唱到一半,演唱符合节拍、讲究音律,音调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边戏台扮演宰相严嵩的演员叫李伶,东边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边的戏台赞叹,有的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边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边。(演出)继续进行没有多久,东边的戏台就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是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换衣裳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于是竟然停止演唱,而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到处告知他旧日同戏班的人,向(那个)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和华林部再演出《鸣凤记》,敬献一天的欢乐。”演出开始,马伶又扮演宰相严嵩登场。李伶忽然控制不住,不觉出声,伏在地上上前(向马伶)自称弟子。兴化部(的名声)在这一天于是大大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前往拜访马伶说:“您,是世上杰出的演员,然而无法代替李伶,李伶扮演的严嵩宰相已好到极点,您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演技)而超过他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世上(的演员)无法超过李伶,李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宰相昆山人顾秉谦,是严嵩宰相同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做了他门下的差役三年。每天在朝房里侍奉昆山宰相,观察他的行动,倾耳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所拜的老师。”华林部(的人)互相(向马伶)罗列拜别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奇特啊!马伶自己求得老师这件事。他因李伶演技高超,没有办法求得,就跑去侍奉昆山人(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好像见到了严嵩,以严嵩本人来教授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了?啊!羞愧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而远走千里,做了差役三年。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还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二:

苏子美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就是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杰出人才,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第3篇: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是为《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所作的序,作者欧阳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为欧阳修所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伶官传序》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序。《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载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马伶传原文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伶传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