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没有华美繁复的辞藻,没有特殊的修辞,运用一些简单的事物,景象,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合理的结构安排将这些平平凡凡的事物进升华,显现出一种天然之美。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课前的指导
1、 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 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 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第2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 “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
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
(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羁(jī)鸟恋旧林:羁——马笼头,羁鸟,笼中鸟。
守拙(zhuō)归园田:拙——笨拙,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
暧(ài)暧远人村:暧暧——就是昏暗,模糊,光线暗淡的意思。那么,大家猜猜这大概是什么时候呢?(傍晚,黄昏,夕阳西下时)
久在樊(fán)笼里: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如此比喻,可见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四、疏通诗意
(1)好,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解决其它的疑难字词,疏通这首诗的大意。
(2)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3)这首诗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一些重要的字词意思请同学们再熟悉熟悉,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五、分析内容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归)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
明确:归的原因,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以及归后的田园生活。
问:那归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厌恶官场,喜爱田园。
问: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又问:可是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出现官场、田园两个词呀,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呢?
明确:尘网、樊笼喻指官场,旧林、故渊喻指田园,羁鸟、池鱼喻指官场中人。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
问: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那么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没有自由,痛苦不堪)
六、鉴赏语言
(1)诗人身在官场是这样的感受,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师生齐读)
(3)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4)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诗人笔下怎么就显得这么的美丽呢?请大家鉴赏这些诗句的美感,深深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学生答,教师引导、补充)
明确: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有意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是不是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啊?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拓展阅读:课文原文与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原文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想要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第二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美好。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1)句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自己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的田园生活。这里写的是诗人一直以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适俗韵”,说的是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丘山”则表示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加上“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2)句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将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说成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的糊涂,才不经意间入仕的,心中有很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眷恋。“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
诗的五、六句借比喻自己想念旧居,厌恶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的原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其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诗的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平静安祥的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
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景色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欣慰。“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的轻松与喜悦。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结束全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最后一句写诗人一旦冲出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
整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在这篇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中,多次提到他的诗描写了淳朴的农村生活和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这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与污浊政治决裂的决心。
第3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东晋著名诗人。
二、
第4篇:《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中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方法:
情感激趣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
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
第5篇:《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 “煎饼妞妞”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 “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
第6篇: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兴,起。
理荒秽:除杂草。理,整顿。秽,田间杂草。
带月:披着月光。带,一作“戴”。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草木长:草木长得高。长,这里易于作“长(chánɡ)”,因草木长得高,才易于打湿衣裳。
沾:沾湿。
愿无违:不要违背隐居躬耕的最初心愿。
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
第7篇: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归隐思想,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且在多层次诵读、想象中品味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领会诗境诗情之美,能独立归纳主旨。
4.在感受宁静恬淡、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及醇美的田园意境之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既受到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的熏陶,亦能认识到其思想局限性。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2.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在不同时代,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追求都不一样,有人穷其一生为了功名利禄,无数次地参加科举考试,无数次参加公务员考试,觉得当官才能实现人生的价
第8篇:《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