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的顶针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05 07:13: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娘的顶针散文

娘的顶针散文

在老家老屋的一张老旧桌的抽屉里,偶尔发现了一个残旧而薄薄的铜“顶针”,上面锈蚀斑斑,那密密麻麻的顶针小洞眼,有的连在了一起,有的被磨“旷”了,磨浅了、平了,还有几个被穿透了。顶针圈的里面,还粘着一点残留的布屑。我们再三推测,这就是娘的“顶针”,是娘生养了我们一小群子女后,离去时留下的牵着我们心的一件遗物。

我们含着眼泪,哽咽着咽喉,端详着这只刻满了娘一生辛劳的“顶针”:这哪里是锈蚀?分明是被针扎破娘的手的血迹;没有千万次地用针来“顶”,那小洞眼怎么能连在了一起?怎么能磨“旷”和穿透?为何变得那么薄了?还不是娘的手指给硬磨的?粘在上面的那点点残布,就是因娘的'手指被“顶针”挤得细了、瘪了,用来填塞的呀!连身子也瘦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在梦醒时,看见娘在灯下,打着呵欠,手上戴着顶针,不辞辛苦地为我们缝制温暖;我们不断地看见娘烧火做饭时,续上一把柴火,还要纳上几个针线扒;我们放学回来扑向娘的怀抱时,娘只能把手举高,而不敢去搂、去吻我们,生怕被她手里正用的针扎着我们。夏天的气候是纳鞋底最结实的季节,娘几乎每天都是在那棵老槐树底下,和邻居家的婶子大娘拉着家常,算计着鞋子的大小尺寸,琢磨如何适于和保护我们的每一双脚。尤其要过年时,娘不分昼夜,用她那个“顶针”,细针密缕地直把我们全家大人小孩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身全新,高高兴兴,可她自己身上穿的却都是旧的。

有一年的寒冷冬天,我看见娘的手背冻得红红的像个气蛤蟆,手指肿得老粗,“顶针”戴不进去了,她吃力地用牙咬着针,还是一针针不停地扎呀,缝呀,缝扎得我们心疼!

如果说“顶针”是为他人需要而不惜舍弃自身生命的话,那么,娘何尝不是一只为子女已经舍弃自身的“顶针”?!

第2篇:顶针散文

顶针散文

诗词论坛朋友圈里很热闹,陈平老师不知从哪淘弄到的一些老物件,发到圈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大家诗兴大发,毫不吝啬地临屏赋诗一首或引发出一个个精彩的对联,实在是美轮美奂,尽现奇葩。

老物件,是对逝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和眷恋,每看到一件老式物品,就不由得激起我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这些东西均来自民间,因为岁月的流逝,历史长河的淹没,大都不复存在,即便是留下来的,也都是老一辈爱不释手,舍不得丢弃,精心保管起来的,有的锈迹斑斑、模糊不清,乍看起来还真以为是太早的年代留下来的古董;有的晶莹透亮、熠熠发光,那是老人们经常地对它进行维护擦拭,虽年代久远而清新如故。如今的孩子是没人在意这些不值钱的东西,而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了贫困苦难童年的我们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农村的老物件实在是太多了,数不胜数,上世纪的煤油灯、乌璐鞋、扁担、蛤痢油等等等等,在今天早已成为历史的积淀,抹不去的就是旧日的情怀。

昨天陈老师又发了一个顶针,顶针这一日常生活用品,是当年祖辈们缝缝补补中不可或缺的。它是一个金属箍,有铝质的,也有铜质的厚度大约一毫米左右,宽有两厘米,外侧布满密密麻麻而又排列有序的凹点。做针线活时,把它戴在右手中指上部的两个关节中间,穿了线的针鼻子顶住这些凹点,既减轻了手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缝制速度。在我小时候,我就总能看见祖母和母亲使用它,那时家里穷,全家人的衣服鞋袜,都是祖母和母亲用这小小的顶针儿,一针针地缝出来的。

冬季来临之前,是祖母和母亲最忙的时候,无论白天和黑夜,都能看到她们在赶制过冬的棉鞋、棉衣,尤其是棉鞋,厚厚的用浆糊粘贴的一层层坚硬的噶巴,首先得用锥子锥成小眼,再一针一线的穿透,由于噶巴厚度很大,就必须用顶针来顶着针尾将针送过厚层,这就必须用力。白天还好,日光充足,屋子比较敞亮,费点力气就可以了,而到了晚上,那境况就完全不同,昏暗的煤油灯下祖母和奶奶都戴着老花镜,脸几乎紧紧地贴到了煤油灯上,一针一线的缝制,祖母老了,双手因岁月的.蚕食和太多的劳累已经枯干得只剩下一层皮,母亲也因为那时的艰难生活和常年辛勤劳作而瘦骨嶙峋,顶针很小,密密的凹点根本看不清楚,只能是试探着去顶针尾,稍不小心,针尾就直戳到手上,随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针眼,渗出血来,他们就用嘴抿一下,昏暗的灯光加上昏花的眼神,即便是再小心也无济于事,一个晚上过去,祖母和母亲的手指上不知扎了多少个小眼,不知流了多少血。第二天,她们依旧的那么忙碌。她们的手上不知重复的又被扎了多少次。还没等她们手上的针痕完全消退下去,春节又到了,她们又一次把顶针带在手上,又一次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带着老花镜,又一次不知劳作多少天,用浆洗过的破旧的老布为我们缝制过年的新衣服,她们的手上不知又戳上了多少个针眼,她们的血不知又流下了多少次。艰难困苦的岁月、拮据匮乏的生活,在她们的手上留下了太多的印痕,她们一生度过了多少个辛勤劳作的不眠之夜,她们的右手中指上部的两个关节中间的明显的那道凹痕就是最好的见证,那磨平了了的顶针儿就是最好的证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她们的的内心深处,痛,是没有概念的,有的只是对儿女们的呵护和大爱。我们周身得体的穿戴,不仅仅是简单的针线活,那是祖母和母亲用心血缝制的,今天,我才真正的掂量出祖母和母亲手上这道印痕的份量,才真正的读懂了顶针的含义。

祖母很早就离开了我们,她是守着煤油灯和顶针离开的我们;母亲也离开了我们,她是守着电灯和顶针离开的我们。顶针,也随着母亲而去,我就再没有看见它,我只看到年轻的男女们白皙而丰润的手上戴着顶针式的戒指,光滑呈亮,金光闪闪,诱人至极。而她们哪里知道那个年代的“戒指”。是经过无数次的顶撞,原有的窝被顶得满目疮痍的顶针。

顶针,是那个年代我们全家人幸福生活的写照,是祖母和母亲永远不知疲倦用心血换来的我们全家人幸福生活的写照。

第3篇:顶针散文

顶针散文(精选12篇)由网友 “zhongcarol”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顶针散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顶针散文

顶针散文

诗词论坛朋友圈里很热闹,陈平老师不知从哪淘弄到的一些老物件,发到圈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大家诗兴大发,毫不吝啬地临屏赋诗一首或引发出一个个精彩的对联,实在是美轮美奂,尽现奇葩。

老物件,是对逝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和眷恋,每看到一件老式物品,就不由得激起我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这些东西均来自民间,因为岁月的流逝,历史长河的淹没,大都不复存在,即便是留下来的,也都是老一辈爱不释手,舍不得丢弃,精心保管起来的,有的锈迹斑斑、模糊不清,乍看起来还真以为是太早的年代留下来的古董;有的晶莹透亮、熠熠发光,那是老人们经常地对它进行维护擦拭,虽年代久远而清新如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散文|娘

散文|娘

娘过年就七十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只是有点耳背。娘每天都在自己的阵地----灶前锅后忙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并乐此不疲。用她自己的话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娘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过大跃进、文革、自然灾害那段特殊的岁月,过惯了恬淡清贫的生活。如今虽然条件好了,娘仍然很节俭。娘姊妹七个,由于家中孩子多,生活极度困难。又因为姥姥姥爷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本该上学的年纪,却承担了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一天学堂也没进过,连她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娘的手很灵巧,纺花织布、裁衣做被、绣花做鞋样样精通。困难时期家里粮食不够吃,娘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槐花、榆钱。有一次枯枝断裂,娘从树上摔了下来,可能是心理产生阴影,以至于我小时候经常看着我不让爬树。我上树掏鸟窝,有时也在树枝上休息都是背着娘偷偷进行的。娘嫁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娘的顶针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娘的顶针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