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05 07:13: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摘要】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身边问题。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第2篇: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探究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探究

当今社会日益国际化,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被广泛地使用。英语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越来越受关注。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家长会觉得学习英语越来越重要,但作为校园内的三大主课之一,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枯燥、无趣。但结合各年级教材备课时,我发现了其中的无穷乐趣。

平时教学中我尝试采用“生活情境”组织教学,效果不错,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灵活引用生活之源泉

1.活动一:问候语大集合

译林版英语一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有“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good night”等问候语,这些问候语是我们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听到、用到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教授这些问候语前设立了这个“问候语大集合”的活动。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日常生活等多种渠道相结合,搜集尽可能多的问候语,不会读的英语单词可以请家长指导指导。有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搜集了许许多多的问候语,除了课本上涉及到的还有诸如“good luck、I wish you a happy new year”等常用问候语。看到学生们真的用心去搜集了,而且没有受到课本教学内容的限制,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这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初衷,即活学活用,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零零碎碎的知识点。

2.活动二:水果词汇大比拼

译林英语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A cherry,please》,本单元教授banana、peach、cherry、grape这四个单词,并用这些水果组成了一个水果笑脸,学生学起来肯定会很感兴趣,更想动手做一做,将这些水果组装成一张张笑脸。但是在备课时我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这四个单词对学生来说太简单了,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大多已经会说类似“apple、banana”等简单的水果词汇了,有的小朋友甚至已经会说“pineapple、watermelon”等较难的词汇了,所以教学时可千万不能只教教材中的这几个单词,对于课外的简单水果单词也要有所涉及,但怎么样涉及呢?于是,我设计了“水果词汇大比拼”这一活动。因为考虑到如今的水果商店、大型超市都有对应的英文标注,还有的小朋友家中有那种有声挂图,上面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大部分水果。所以通过这么多的渠道学生不难知晓更多的水果单词。在水果词汇大比拼时,有的学生带来了“orange、lemon、pear、strawberry、mango、kiwi fruit、grapefruit”等词汇与大家分享。通过此次活动不是要学生掌握所有比拼的词汇,只要让学生知道原来生活中也有这么多的地方有英语的存在,我觉得就足够了。

3.活动三:设计我的新家

中高年级英语有一个单元为《A new house》,这一单元涉及到的房间类单词有“bedroom、bathroom、kitchen、living room、dining room、study”等等,重点教授的句型为“there is/ are……”结合新教授的单词和句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安排了“设计我的新家”的活动,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找搭档一起完成。具体要求为:设计一栋我的新家,将各个房间合理地安排在各个楼层上,布局完成后需配上平面示意图,最后要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新家。之后的一个星期我收到了许多的设计作品―有的学生将书房安排在了二楼,他们说二楼的环境相对安静,利于学习;有的学生在一楼也安排了一间卧室,他们说这是为了方便年老的爷爷、奶奶休息;有的学生将厨房和餐厅一起安排在了一楼,他们说这样油烟比较集中,便于打扫……瞧,这些小小设计师在设计完成后还能说出这样设计的原因来,真是了不起。最后,我将学生设计的平面示意图投影到大屏幕上,请“设计师”用本单元学习的单词和句型介绍自己的新家。

二、巧妙调动学习之兴趣

1.观看FAMILY公益广告――初步感知英语的魅力

大体内容是这样的: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Father”显得很高大,为家人遮风挡雨;温柔贤惠的妈妈(mother)相夫教子;渐渐地我(I)长大了,总想挣脱爸爸的束缚、总会顶撞唠叨的妈妈,但随着我逐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发现爸爸、妈妈早已老去,是到了我该尽子女的责任,呵护起这个家的时候了;最后呈现的是这样一句话“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取里面的大写字母自然而然就组成了“FAMILY”这个单词,意为“家”。多么巧妙的构思,将意义完整的一句话演绎成一段视频,又浓缩为一个单词。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观看这样的公益广告,为的是让他们感受英语的奇妙之处所在,初步感知英语的魅力。

2.参加英语角(English Corner)活动――体验英语交际的快乐

英语角是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设立的。英语角可以有自己的口号,英语角的活动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本学期,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旨在让他们体验英语交际的快乐,所以我们英语角的活动口号为“English,I love you!”口号虽简单,但想通过活动达到让学生爱英语的目的却并不是一件易事。为此,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要先确定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英语歌曲演唱,可以是朗读英语韵律诗,可以是英语游戏,也可以是表演课本剧……通过这么多的活动丰富我们的英语角,相信同学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快乐。

3.榜样示范――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使用激励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因为你认真听讲了,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对这道题的理解很独特,谢谢你跟大家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大家的思维都更开阔了”、“你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这一点很好,其他同学都应该跟你一样,带着问题去学习”、“你的作业字迹清楚,卷面整洁,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有了同学之间的榜样示范,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一定会慢慢培养起来。一旦养成了这一好习惯,对学生来说将是受益一生的。

三、广泛涉猎各科之知识

从事几年英语教学下来,发现英语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信的话请听我细细道来。比如高年级英语有一个单元涉及到各种标志,在学习了课本上的几种标志后,我请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公共场所,如广场、车站、商场、电影院、动物园等地去搜集各种标志,并用画画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里就会涉及到我们的美术课。又如三年级英语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Colors(颜色),在教授颜色类单词时,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我将小实验带进了课堂。我先教了三种基本的颜色,即红色(red)、黄色(yellow)、蓝色(blue),接下来我将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先后倒入透明玻璃杯中,用小棒搅拌均匀,此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玻璃杯中的水逐渐呈现出一种不同于红色和黄色的颜色――橙色。之后,再取来一个玻璃杯,这次倒入的颜料换成了蓝色和黄色,再次搅拌均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绿色。这里就会涉及到我们的科学课,通过这样有趣且操作简单的小实验,学生一定会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翻看学生的英语书,不管是牛津版的还是译林版的,每个单元的结尾不是教唱一首歌曲(song time)就是学念一首韵律诗(rhyme time)。歌曲不难理解,就像音乐课上那样教唱,只不过我们不唱歌谱,也不强调乐理知识。至于韵律诗,其实它的节奏感也是非常强的,念的时候强调重读、弱读、连读、吞音等技巧,大部分学生在跟着光盘学说的时候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随节奏摆动。这里就会涉及到我们的音乐课。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学校,就是要打破鸟笼式的小学校,建立森林式的大学校,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拆除学校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它必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学科课程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完美结合。

第3篇: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版)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