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05 07:12: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执教:王凯点评:徐道生

[实录展播]

师:爱家乡是爱国的情感基础,思乡与爱国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好情感。因此,思乡与爱国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咏叹和歌颂的主题,面对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又是如何抒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乡愁》。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有两个任务:1.通过诵读,感知品味、理解诗歌意蕴。2.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先请同学们把课前查找的资料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你所以解的诗人余光中。

生: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出生大陆,1950年去台湾,常常隔海眺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想念故乡。1972年,22年的思乡情终于化作《乡愁》这首经典之作。

生:我补充一下:余光中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所以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师:很好,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这首诗的感情很有帮助。下面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调、语速(在凄清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中背诵)。

[点评: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配以哀婉的乐声,营造了一种凄清沉郁的氛围,学生渐渐“入境”]

师:同学们自已试着读一遍,注意全诗感情深沉,宜读得舒缓一些(学生试读)。

师:除了注意语调外,还应注意每节诗的节奏和重音,下面老师把第一节诗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用“/”划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生:我认为节奏应这样划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音落在“乡愁、小小、这头、那头”上。

师:很好!请大家根据第一节划分节奏和标重音的方法依次划分出二、三、四节诗的节奏标出重音。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把余光中的《乡愁》朗诵一遍(配乐)。

师:通过读我们对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还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涵,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愁绪

师:是的。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绪,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物象把这种愁绪表达出来的?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老师还想问,全诗四节,每节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母子离愁

生:夫妻离别

生:生死恨别

生:骨肉离恨

师:同学们答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诗的主题和字面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

[点评:这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教师问的自然,学生答的准确。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这是对学生捕捉和筛选信息能力的一次锻练。]

师: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诗的意境是丰富的,下面我们与诗人“同悲苦,共欢乐”去品味这首诗美的意境与情感。哪位同学们把第一节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她读的怎么样?同桌的你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出了情感也读出了美感,节奏重音把握的非常好。

师:本节诗中的“邮票”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想像?

生:一位游子正用书信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之情。那对母亲的思念深情都寄托在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之上;那对儿子的期盼叮咛都凝聚在一张张洁白的信纸中。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们要善于通过朗读把有声的语言借助联想与想象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师:哪位同学再来把第二节读一下?

生:我来读。(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有时诗的意境与情感我们能够直接感受,有时需要间接的体验,有同学的父母出门在外,你思念他们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上个月我爸爸到东北进货,他走了十几天,我时时想起他,不知道他在东北冷不冷,晚上做梦我还梦见他。

生:今年暑假我参加夏令营,虽然在营地一周的生活很快乐,但晚上没有人给我盖被子,早上没有人喊我起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爸爸妈妈呀!

师:两位同学谈的很感人,看来大家的情感已与诗融合在一起了。诗中诗人与妻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恰好表达了这种情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评:问题问得不当常常会使学生不得要害,无法回答。特别是本节诗“夫妻之间的思念”情感,学生是无法体验到的,若泛泛问“这节诗表达了夫妻之间什么情感?”学生则大都轻描淡写答“思念”了事。而教师设计的“父母在外,你思念他们吗?”的问题,就起到了“移花接木”的效果,产生了“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功效。]

师:谁来把第三节读一遍?

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这位同学把那种生死恨别的愁怨读出来了。“物是人非事已休,欲语泪先流”。很冒昧的问一句:班上哪位同学失去了亲人或朋友?你思念他们吗?请谈一下你的感受。

生:前年我的母亲因病离我们远去了,她扔下了爸爸和我,永远离开了我们。望着空荡荡的屋子,捧着母亲遗像,我哭了,哭得死去活来……以后再见不到母亲了,我和爸爸怎样生活啊?……妈妈,女儿想念您!……

[点评:学生说到动情处,泪流满面,哽噎声声,全场师生无不为之感染,空气仿佛凝固,情感达到高潮。]

师:(满怀深情,眼含热泪吟诵)“十年生死,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杯黄土,把生者与逝者永远的隔开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啊!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节诗。

生:(齐读)

师:读诗要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此时如果你是余光中,隔海眺望,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在想何时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亲人何时才能团聚。

生:我在想为什么两岸人民不能团圆?

师:下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本节诗中的情景。

生:海风掀动我的衣裳;泪水盈满我的眼眶。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那海峡的对岸----大陆!海风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你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家园;海浪啊,你涌动得再剧烈些吧,我要随你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

师:你的描述非常出色,你读懂了诗人的心!那么请你再深情地读一下本节诗吧。

生:(再读第四节诗)

师:在读这首诗时,老师有一个疑问:海峡本来是深深的,但又为什么在诗中用“浅浅的”?是诗人用错词了吗?

(学生思索,一时答不出来)

师:来,大家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台湾人民虽与大陆分离,隔海相望,但在他们的心里台湾与大陆不应是分离的,海水是阻隔不了两岸人民的。

生: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才造成两岸的分离,用“浅浅”表达心中的怨恨。

师:你们答的都非常好,诗人用轻描淡写的语言表达深深的离愁,言浅而意深。

师:还有一个问题,前三种愁与后一种愁有什么不同?

生:前三种是对亲人的思念,后一种是对祖国的思念,感情升华了。

师:你的悟性真高!诗人的情感如汹涌而进的波涛,伤情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诗人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联系在一起,感情达到了高潮。超越了一般的思乡愁绪。

[点评: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达,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思”的沟通,问题诱导设计尤为重要。]

师:一咏三叹的乡愁诗让我们感动,现在请同学们也试着用“乡愁是”说一句话。

生:乡愁是一池潭水,永不干涸。

生:乡愁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愈陈愈香。

生:乡愁是额上起伏的皱纹,永远抹不去。

师:同学们表达得都很好!下面我们试着把诗背一下。背时注意:全诗结构均衡对称,长句短句错落,同一位置的词语重复、叠词的运用,使诗具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生:(学生试背)

生:我来背“小时候……”

生:我来背“小时候……”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好吗?(配乐齐诵)

师:大家背的很整齐。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方法?

生:我认为学习这首诗的主要方法是一个“读”字。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节奏、重音、语调、语速,另外在读中我们还品味了诗的意境美与情感美。

师:是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习诗歌首先要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再通过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验诗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升华体验到的情感,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永无止境的。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乡愁》来结束本课吧!下课!

[点评:诗歌以情感人,教诗也应以情投入。教师的入情、动情自然带动学生入情入境。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领悟诗歌的主题,一切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肖海

第2篇:《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

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学生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哀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

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师:可以读升调么?

生20:不可以。

生21:可以。

师:请生20读一下。

生20读。

师: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

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

(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 )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学生有的下位子和别人商量,有的在试读,相当热闹。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一方面听听他们选定的音乐是不是能配合音乐的情境。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生四组轮读,有单人读的,也有多人读的。

师:我们先评音乐还是先评朗读?

生纷纷:先评朗读。

师:好。那么,哪一组的朗读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热情:我们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一组!……

师:都说自己的组读得最好,老师都茫然了,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21:第一组读的不好,他们配合的不好,曾和赵配合得还不错,但是马同学自己读的第三节语速太快了。这一节是抒发母子之间再也不能见面的哀痛的,读得太快就不能表达这种情感了。而且第四节的齐读,马同学也是抢先读的,三节和四节间应该停顿的时间长些。

师:三个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配合不够默契。

生22:我觉得我们组读得好。(该学生是第三组的)

师:那你说说。

生22:她读的时候语调低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

师:她哪一节读得最好?

生22:第三节。“矮矮”“这头/那头”都读出了那种悲痛。

师:我们请刚才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第三节,大家再体会体会。

生读。

生23: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特别好。他的“小小”“窄窄”……一组词的轻读处理特别好,能和那种厚重的思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很受益。

生24:我也觉得第四组读的'好。他第四节“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了降调,特别能表达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

师:我们也请第四组的同学读读第四节,再让我们体会一次。

生读。

师:那么,最佳朗读我们就评第三组和第四组。四个组的音乐配得怎样呢?

生纷纷:都挺好的。

师:都挺好?评不出那组更好些么?那么我们说说哪组的不太好吧。

生25:第三组的音乐不太好。我觉得前面还可以,后面音乐节奏快了,显得很轻快,和这种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适。

师:三组钱同学说他的这音乐是万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着朗读。(生笑)看来这种看法是错的,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万能的,能配合各种情绪的表达。还有哪组的音乐不太好?

生:第四组的音乐也不太好,节奏快慢还可以,但是很柔美,听着觉得挺舒服的。和这首诗的情绪也不太适合。

师:那么是一组和二组的音乐配的好,是么?

生26:一组的比较好,曲调也是挺忧郁的,和他们的朗读配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27:第二组的音乐不太好,他们没读之前那音乐我觉得还挺合适的,他们一读就不合适了。

师: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不好,还是他们的朗读有问题?

生27:还是朗读不太好,音乐好像还可以。

生28:我觉得第二组的音乐挺好的,跟诗歌抒发的情感很合拍。

师:那么我们就评选三组和四组的朗读为最佳朗读,一组二组的音乐为最佳配乐,好么?

生纷纷: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 flash 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黑色真实作的 flash 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

生27读。

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生28:“没有年轮”重读得好,强调了乡愁永远新鲜、永不磨灭。

生29:“永不老去”读的也好,理由刚才同学说过了。

生30读。

生31:“清远”轻读了,读出了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的感觉。“模糊的怅惘”轻读出了惆怅的感觉。

老师:同学的体会真不错,读的也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了,行么?

学生笑:行。

老师配乐读。

学生热情鼓掌。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 flash 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

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

师生齐读。

师:今天的作业,同学们读李广田的《乡愁》,画节奏,表轻重读音,自配音乐,深情朗诵。

下课。

第3篇:课堂实录:《乡愁》

课堂实录:《乡愁》

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乡愁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乡愁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今天,让我们走进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用心,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你们觉得语速应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执教 孙艳

课前情景导入:(Flash课件)音乐

由陈建年作词并演唱,杜志兴作曲的一首《乡愁》歌曲导入:

(歌词大意)

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 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过,这片土地原本是我们的啊!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 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

(曲调苍凉而忧伤,画面是故乡的树和土地,简约而明朗,学生一下子被音乐和画面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不知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文学样式?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到诗意之美,当我们的心被浮躁和冷漠笼罩,当我们对生活丧失了激情和爱,诗歌只是分行押韵的文字形式而了无意义!可是孙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喜爱诗,因为诗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王,他的节杖可以伸及最遥远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