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04 07:13: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该怎么读好这句话?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③如果单纯是苇……

Δ谈理解。

Δ“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话吧!)

6、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7、小节: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8、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9、学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的日军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第2篇:采蒲台的苇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课文。

1、读课题。(正音,蒲pú)

2、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3、那么这篇课文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些内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蒲台的苇》,文章节选自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齐读课题。

二、阅读故事,自主研读。(学习4-11节)

1、在孙犁眼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从文中找到这句话(“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再读读这句话之后引出的故事,说说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惑?

2、作者明明认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可之后怎么没有写苇,写的却是人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11节,说说故事中的采蒲台人是怎样的。你们可以用划有关句子,圈关键词语的方法来体会体会。出示:这是一群____的采蒲台人。★机智勇敢 ★宁死不屈 ★团结一心

3、小结:这真是一群勇敢机智、宁死不屈、团结一心的采蒲台人。(提出复述要求,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说这个故事。)

三、联系故事,理解句意。(学习1-3节)

(一)学习第一节,感受人与“苇”的亲密关系。

1、这个故事明明是在写人,可是孙犁却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苇到底是指什么呢?让我们先去看看采蒲台的苇和苇塘。(1)(出示图片苇),你能简单说说,你对白洋淀的印象吗?(2)在孙犁的眼里,白洋淀又是怎样的呢? 人和苇结合得非常紧。)

2、你从第一节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能抓关键词说说么?(1)(“人们依靠苇生活。”)

(2)(“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3)想象一下,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4)朗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三节,明白“苇塘成为冀中名胜”的真正原因。

1、然而,苇塘并不只是一道风景,关于苇塘,孙犁有他独到的见解——

出示: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能成为冀中的名胜。

2、理解句意。(1)理解名胜。

(2)换句话说采蒲台成为冀中的名胜是因为——(苇好看)(3)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听出了什么意思?(采蒲台的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仅因为苇好看,还有别的原因。)

(4)采蒲台的苇塘之所以成为冀中的名胜,还有别的原因吗?默读第二、第三节,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大声读出来,再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采蒲台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因______,还因为______。)(①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②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③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白。)

(5)引读:采蒲台成为冀中的名胜是因为(苇好看),采蒲台的苇成为冀中的名胜还因为(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6)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充满火药气息”和“无数英雄血液的记忆”指什么吗?

(7)所以作者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现在你能说说这苇实际上指?

(人;采蒲台的老百姓就像芦苇一样,保护着八路军)(8)总结课文。

出示:苇塘不只是一种风景,更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采蒲台的苇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英雄的赞美之情。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抓“文眼”。

2.教学重点/难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精巧的布局,由物及人的过渡。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研读目标。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采蒲台的苇》,(读课题)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孙犁爷爷写的。(出示孙犁及介绍)

2、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什么内容呢?(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了解了苇的一些特点。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苇是怎样的苇?(出示苇的图片)

3、打开课本读一读书,我们觉得课文是写苇的笔墨多呢,还是写人的笔墨多?(板书:人)(写采蒲台的人的笔墨多)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有意安排?

4、为什么课题是“采蒲台的苇”,课文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屏幕出示)(这是本课的中心研读题)

二、自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