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03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的气势和雄壮。

师: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滕王阁名扬天下,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使黄鹤楼饮誉四海;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成为千古名胜。今天我们有幸走进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佳作《岳阳楼记》,共同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板书 课题)

师: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四时风景图片,配乐名家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以悄声跟读,标出不认识的字。

生:悄声跟读。

师: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师:(指着板书)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听读,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读一读相信大家很快就会找到。

学生思考

生:“属予作文以记之。”

师:为什么读“zhǔ”,不读“shǔ”呢?

生: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大家看的很仔细,请将这个字标出来。是谁嘱托作者来写这篇文章的?

生齐声答:滕子京。

师:滕子京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让范仲淹写这篇文章?

生:滕子京是岳州太守,他让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师:很好,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被贬谪守岳州。

师:滕子京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用了多长时间呢?

生:“越明年。”

师:“越明年。”是几年?

生:不到一年。

师:对,这说明了……

生:说明滕子京的工作能力很强。

生:说明滕子京的工作范仲淹很认可。

师:很好,那么在范仲淹眼中的岳阳楼景观如何呢?

生:“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师:你找的很准,读的很准确、流利,如果我们将“衔”“吞”换成“连”“接”,好吗?

生:不是太好,好像缺了一点气势。

师:“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一下好吗?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有气势,把洞庭湖广阔浩渺的壮丽景象读了出来。

师:按常理作者应写岳阳楼的雄伟奇特,但作者为什么没写呢?

生: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师:那作者又写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得无异乎?”

生: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读第3、4段,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齐读课文。

生:“悲”、“喜”。

板书(悲、喜)

师:你从哪些景物生发出“迁客骚人”的“悲”?

生: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生:老师,我觉得他读的不是太好,他没有读出那种“悲”的意味。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段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师:你理解的很到位,读一读好吗?

生读(学生们鼓掌!)

师:下一段作者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阳光明媚,春光无限美好的画面。

生:色彩艳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那这一段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

生:“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浮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师:你说的很好,那么作者对“迁客骚人”触景生悲,触景生喜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五段。

学生思考、讨论。

生:作者不赞同他们,作者借“古仁人”之口来抒发自己的心志。

师:古仁人是什么态度呢?

生齐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师:意思是—

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生: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师:这也正体现作者的宠辱不惊之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这道出了人对事物、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这不是简单的逃遁和退舍,而是作者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古仁人之心”的呈现。正是有了这样淡泊的心境,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生:老师,我觉得这里也能体现作者的忧国爱民的思想。

师:很好,谈谈你的理解。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说明无论穷达,都牵挂社稷民众。“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江山社稷考虑,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和报国之志,其胸怀是多么宽广,多么令人景仰。兼济天下之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

师:你理解的很深刻。请同学们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样的政治抱负,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生: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生: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这样一篇千古佳作 ,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下课用更多的时间去反复品味,用心欣赏,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髓,沉淀自己的文化 ,濡养成自己的气质 ,它必将有益于成就你的大气人生。

第2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

二、赏读观景

三、细读品情

四、研读悟理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 是什么?

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

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

(师帮助正音:谪)

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

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因为他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做事,是他毕生的追求。

师:嗯,毕生的追求。

师:其实我们文章第五段中也有提到,你能发现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

生:曾经。

师:你的发现很好,你应该更自信点。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滕子京。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滕子京这个人物。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呢?(出示滕子京的相关内容)

师:谁能说说看呢?既然这种思想早已有之,为什么不开篇就写呀?你来说说看好吗?

生:文章写道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这种思想教育他的话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你说说看。

生:一开始就写就有点接受不了。

师:嗯,直说接受不了,那范仲淹该在母亲劝说呢?我们昨天已经分组了,接下来就分组讨论范仲淹是如何劝勉的。不过小组讨论前老师有三个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师:可以转过去,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你们呢?

(教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后就会有新的发现,你先说。

生:我觉得文章先岁滕子京作了赞扬,后面写了景色,文章先忧后乐。

师:你们组是这样的看法,别的组呢?

生:文章先是赞扬滕子京,然后摆出事实,说出了现实的情况,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非常好,你的发现很好。

生: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滕子京就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说出了政治的安稳,后面委婉劝勉滕子京。

师:三组同学都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委婉劝勉。他是如何劝勉的呢?

生: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用景色比喻危机,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很多同学提到了国情,文章提到的是谁在登楼啊?先看看前面,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生: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当他们登上了岳阳楼,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生:悲愤。

师: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满目萧然”句

师: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宠辱偕忘”句。

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好的方面,再写不好的方面。

师:再想想看。

生:我就是觉得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

生:我觉得滕子京也是这种人,这种悲啊喜啊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啊,你很会发现。然后呢?

生:像迁客骚人这样悲啊喜啊的人,告诉滕子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大家想想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看到纯净就会有喜气洋洋的感觉,那范仲淹喜欢这样的情绪吗?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非常好,这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以物喜,以己悲。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这样让滕子京自己去感悟,还让他自己去体会,正所谓一箭三雕。我们读一下3、4段。

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和我们刚刚说到的先忧后乐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一样。

师: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我们请个代表来说说看。你认为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是先忧天下,后优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师: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长远的。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步性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是各人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关注国家的。

师:嗯,你发现到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区别。

师:我们发现先忧后乐的境界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情感意境根植于思想之中。昨晚老师浏览网页,有了一个发现。(出示嘉兴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的事例)这样的事例多吗?

生:“吾谁与归?”和范仲淹同样的人很少。

师: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

生:“噫”非常强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呢?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孤单。

师: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还有没有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也读出了一份伤感。他也很希望他的培养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

生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这篇文章是在劝勉滕子京的,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说说看好吗?昨天听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来?

生读:不甘心。

师: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读。生齐读。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对滕子京的劝勉呢?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好吗?试试看。

生读。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在劝勉全天下人。

师: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读出了范仲淹的的思想。虽身处 我们再依赖来读一读吧。

生读最后段落。

师:很好,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走近了范仲淹内心的三只境界,一步一步走上这样的境界。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段一起读一读,读出三只境界。

生齐读三个自然段。

师:这种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是不是范仲淹欣赏的,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想不想做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范仲淹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长叹,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下课。

第3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导语:《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阳楼记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一、导入新课

师: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范仲淹和滕子京。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我们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

(简单介绍《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滕子京的遭遇先按下不表。)

二、诵美文

师:16岁的时候,我在师范的公园里遇到一个老人,他随口就给我背出了《岳阳楼记》,那种感觉很美,于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