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渔夫的选择哲理故事
渔夫的选择哲理故事
这是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个富翁出海观光时遇难,被一个渔夫救起。富翁决定给渔夫一大笔钱作为报答。他想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现在就将自己目前资产的百分之五,大约200万元送给渔夫;另一个是待十年后,将自己那时资产的'百分之二十相赠。富翁之所以想到这两个方案,是因为眼下正闹金融危机,他想如果恩人选择了获利更多的第二个方案,自己现在就可以多一点儿抗风险和图发展的保障。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渔夫自然非常高兴。可是他同时又很为难:按理他应该选第二个方案,但他又担心,十年后谁知道会是什么样呢?如果富翁十年后资产严重缩水甚至破产,自己岂不亏大了?选择第一个方案吧,又怕十年后富翁的资产剧增,让自己不甘心。这样左右寻思,难作决断。富翁给他三天时间作最终的决定。
若问渔夫最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且容稍后交代。现实中,我们尽管鲜能遇到渔夫这样极其重大的选择,但事实上选择却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打开冰箱,如果有三种以上的菜,你就得选择究竟做什么菜迎合自己的胃口;打开衣橱,如果里面有三套以上的可选衣服,你就要花一番心思;你要是够帅或够靓,丘比特之箭向你频频射来,你就会在几个备选者之中权衡;如果你家世很好,你一定会为清闲一点儿吃老本还是吃苦一点儿干出点儿大事而两难;你要是运气不差,一下子有三五个用人单位等你这把米去下锅,你一定会愁得茶饭不思睡不安神。
看来,选择太多,未必就是好事。就像做选择题,备选项一多,绞尽脑汁不说,做对的几率也更低。鸡毛蒜皮之事选择一多,就会让人头昏脑胀。碰到百年难遇的好事,且不止一个选择时,又会怎样呢?
现在,可以告诉你渔夫的选择了:他被这两个挠心的选择弄得焦头烂额,神思恍惚,在次日出海时一不留神,弄丢了船桨,因无法控制木船而被突袭而至的飓风骇浪吞噬。他最终丧失了所有的选择权。
第2篇:渔夫辞赏哲理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外出打猎,一群野兽受惊,疯狂逃跑。
晋文公和随从们紧紧追赶,野兽冲到一望无际的草地里,他们也追了进去。
追着追着,野兽不见了,晋文公也迷了路,走了好几趟,四处寻找出口都没走出沼泽地。
正在他们着急的时候,遇见一个渔夫在捕鱼。
晋文公走近那个渔夫,对他说:“我是你的国君,今天狩猎,因追赶野兽而迷了路,你告诉我路,等寡人回到宫中一定会重重赏你!”
渔夫平时见不到国君,想趁这个机会向国君献策,就说:“我有几句话,想献给大王。”
晋文公着急,就对渔夫说:“等我走出草地以后再领教吧!”
于是,渔夫就带领着晋文公和随从走出了草地。
晋文公对渔夫说:“你想要指教我的话是什么?你就说吧,我愿意领受。”
渔夫说:“鸿雁、天鹅安全地居住在大河大海之滨,它们住厌倦了,迁移到小沼泽里,一定会遇到猎人射来的弹丸的危害;鼋鱼、鼍鱼安全地住在江河中,它们住厌倦了,游到了浅滩小洲里,一定会遭到渔夫撒下的网罗、钩钓、箭射的危害。现在国君在宫廷住厌倦了,追赶野兽,闯荡到这里来,怎么走得这样远啊!”
晋文公觉得渔夫的比喻很恰当,这是劝说自己不要因打猎而荒废政事。他就拍手叫好,说:“妙!说得妙啊!”
晋文公非常高兴,一边叫好,一边吩咐随从记下渔夫的姓名,准备回朝后,重重加以赏赐。
渔夫说:“君侯何必记下我的名字呢?君侯如果能尊敬天地,谨慎治国,和睦四邻邦交,爱护百姓,宽免赋敛,减轻租税,我也就受益了。何必赏赐我呢?如果君侯不谨慎治国,不和睦邻邦,对外与诸侯失礼,对内违逆民心,全国民众都会流亡,那么我即使得到重赏,也是保不住的。”
于是,渔夫断然拒绝赏赐,说:“君侯赶快回都城吧,我也该返回我捕鱼的地方去了。”
人生哲理:个人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众希望当权者恪尽职守,为民造福,而当权者也应该多为人民谋福祉。
第3篇:渔夫的经验哲理故事
渔夫的经验哲理故事
一群年轻人常常结伴在一泓深潭边钓鱼。令他们奇怪的是,有一个渔夫总是在潭上边不远的河段里捕鱼,那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翻卷着。
年轻人都觉得这渔夫很可笑,在浪大又那么湍急的河段里,怎么会捕到鱼呢?有一天,有个好事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他放下钓竿去问渔夫:“鱼能在这么湍急的地方停留吗?”渔夫说,当然不能了。年轻人又问:“那你怎么能捕到鱼呢?”渔夫笑笑,什么也不说,只是提起他的鱼篓往岸边一倒,顿时倒出一团银光。那一尾尾鱼不仅肥,而且大,一条条在地上翻跳着。年轻人一看就傻了,这么肥这么大的鱼是他们在深潭里从来没有钓到过的。他们在潭里钓上的,多是些很小的鲫鱼和小鲦鱼,而渔夫竟在河水这么湍急的地方捕到这么大的鱼,这是为什么呢?
渔夫笑笑说:“潭里风平浪静,所以那些经不起大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