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四篇
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四篇
反思一: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
昨天也备好了这节课的内容,今天上课前我又把教案看一下,结果问题发现了:教学任务一:先使用计算器算得最终结果,再按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如:这样一次性利用计算器算得最终结果。
教学任务二:如能化简算式,则先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这样能使计算方便。对于(2)
学生当然也想利用计算器一次性得出,这样都好,不用计算,结果也成功。这样学生觉得挺方便的,你说先化简简单方便,谁信?这里我觉得教案设计不恰当,不了解学情,没能做到备学生。所以做了更改,补充一题:(3)
我想现在你总没办法一次性按出结果吧!
这时就可以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完成任务二。
到课堂里,果真学生就一次性得出(2)题结果,我就继续拿出第三题,这下你该没招了吧,有学生在叫:中括号没有怎么办?我就借机引导:那能否把它处理一下,化简变得简单点,再利用计算器。可是还有些同学不可罢休,继续在思考尝试,终于得出结果来,用小括号代替中括号,不影响运算顺序。这下我咋办?还是硬拉着学生先化简—–,可是还些同学在嘀咕,这样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用计算器简单;有些同学干脆不听你的。我气得只拍桌子,那效果就不用说了——。
下课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边走边埋怨学生,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碰到上同一级段的数学老师,正好她也上这节课,也很气很糟糕,这样我就来到她的办公室进行讨论交流起来,
她也同感,上了后很气,学生只管自己的,根本不吃老师的一套,教材安排的用意何在呢?若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以及掌握运算顺序等,那通过哪些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来达到目的呢?显然教材没有(因为使用计算器,学生根本体验不到计算的顺序,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效果大打折扣)。教材应该安排一些乘方、开方(开得尽方)和加减、乘除之类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在计算中体验和掌握实数运算的顺序以及有关法则与运算律。这是其一。其二,如能化简算式,则先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这样能使计算方便。请问:什么叫方便?对学生来说,把式子一次性输入计算器马上得出答案,应该是方便,干嘛还要化简呢?再说,这化简对学生来说难度可大了,特别是分配律,符号可令学生头痛啊!自然学生极力排斥,没法落实教学目的,这又是教材编制失败之处。而化简计算能力正是需要培养训练的,为下面整式的化简作好准备。如设计恰当可一箭双雕,既可巩固运算的顺序,也可让学生产生冲突,能化简的非化简不可,进而培养学生养成先化简后计算的习惯。那咋设计更好呢?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器功能越来越多,而教材上例2式子的计算计算器就方便的完成,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必需另行设计。
从以上的反思可看出,不管是笔者还是编教材者,只是单方面思考,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更欠缺的是只想不做,让学生做的,教师先要做,是否可行,作为例题编者事先
要尝试去做(用计算器,当时市场的),不能纯粹从理论去想,按自己惯有的、定向思维去理解。坚持以学生为本。
反思二: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
上周四上了第三章的最后一节《实数的运算》,本节课本着学样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改革理念,我也试用了先学而教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我还是使用了我自己的一点改革。即20+15+10模式。20学生学,是带有任务的去学。15是老师的指点,10是学生的当堂练习巩固。
《实数的运算》这一节课我设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四个:
1、回顾有理数运算法则和顺序
2、初步学会用计算器的按键顺序并进行实数的计算
3、自己总结出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
4、自己觉得本节内容有哪些易错点?
学生在20分钟时间内都能够或多或少的自学完成,特别是回顾部分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出问题,达到了复习的目的。通过小组里面会做的同学来带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都初步学会了电子计算器进行运算的按键顺序,也达到了教学目的。而通过上面两个环节,学生都能很自然的总结出实数的运算顺序和法则。15分钟的.老师指点,多是在指导学生的解题格式和细节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也自己能发现本节的易错点了。
整节课下来总到有以下一些困惑:
1、知识的理解上学生更多的是直接通过书本获得,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没办法去解理。学生是对着问题去书找答案,缺少了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本节中电子计算器中第二功能键的使用上,学生就知道3次根号要先按第二功能键,但换一个关闭键就不知道了,缺少第二功能键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2、由于没有去印学案稿,学生在自学时很不方便,与原来老师的设想相差比较大,有些地方不能达到老师的目的。如本节课中,老师的设想是回顾后用几个练习题来巩固,可是没有相应的习题用,用多媒体设备很不方便,主要是不知道什么用到下一张幻灯片,时间不确定。
3、感受这先学后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很严,能力要求更高。像我这样的能力真的无法用好这一模式。如老师的高度概括能力,老师的高度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像我这样的人很不适应。
反思三: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同类二次根式》和《二次根式加减法》时,我首先通过比较简单的二次根式相加的实例,得出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并从中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同类二次根式加减的实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组练习巩固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方法的掌握,这是我这一节课的授课思路。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概念。在例题的选择上由简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在得到定义、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思考、探究的过程,体会学习知识的成功与快乐。本节课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在互相置疑中发现不足,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课堂的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归纳完成。例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我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小结实效性。
反思四: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
在学习新内容前先复习了一下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而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也是同样适用的,那么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得出实数的运算顺序。在讲实数的运算之前,先学了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实数的内容,然后再学习实数的运算,通过具体的计算题让学生对这一运算顺序加深印象。有一点要说的是,在新教材中,实数运算这一节,很多的计算问题学生只能通过计算器来解决,而现在学生用的计算器都是科学计算器,都是比较智能的,只要把算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答案,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十分重要的,从集中注意力到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若长期积累,情感上必定会比较喜欢数学,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最乐于见到的。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通过反思,我觉得虽然有学生的“动”,但总体来说“动”的还是不够的,师生之间互动不够,在学生板演之后,讲评应该要适当的表扬一下,发挥一下学生的积极性。
第2篇:实数运算教案设计
实数运算教案设计
实数运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运算顺序,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回顾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计算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验数学的应用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顺序。
教学难点:例2的算式比较复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承上启下,口答复习
师:请同学们快速口答下列几个题目
① ②③ ④⑤⑥⑦⑧
师:⑤--⑧这四个算式是属于实数的运算,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实数的运算与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的有理数的运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吗?引出课题:实数的运算
2.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师:那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二章都学习过哪些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我们把它总结出来。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
运算法则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除法转化为乘法的法则乘方的法则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是否仍然成立?请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举例来证明你们的结论。
(要求学生每种运算法则和运算律都要举一个例子出来)
引导学生:实数的运算与有理数的运算之间就是增加了无理数的运算,无理数的运算是否满足这些运算律与运算法则呢?
出示多组学生的例子,得出结论: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同样适用。
师: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适用,那么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否也适用呢?请同学们与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同样要举例说明。
(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实数范围内,有哪几种运算?这些运算的顺序与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选择合适的例子说明:在实数范围内,增加了开方运算,并且开方运算与乘方运算是同级运算。
得出结论:实数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例1计算:
(1)(精确到0.001)
(2)(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注意:在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一般先算出最终结果后,再将显示的数据按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如果无法避免中间运算取近似值,那么中间运算通常比预定精确度多取1位,或多取1个有效数字。
例2计算:(精确到0.01)
先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解答这道题目,然后由老师引导观察算式,分析算式的组成;考虑能否使用运算律简化算式;如能简化算式,则应先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这样能使计算方便,避免中间运算取近似值。
3.、活动与探究:
一个物体自由下落时,它所经过的距离h(米)和时间(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来估计。假设物体从5米的高度自由下落,那么这个物体每经过1米需要多少时间(精确到0.01)?请把结果填入下表.
距离第1米第2米第3米第4米第5米
时间
4.练一练:课内练习1、2
5..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数运算的法则和顺序,会用计算器来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6..布置作业
书本84页1、2、3、4、5、6(选做)及作业本
四.教学反思
例2要先运算、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能使计算方便,避免中间运算取近似值。化简容易错。
第3篇: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17.5 实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算.3.正确运用公式.4.了解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或式子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2.能用类比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找规律,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敢于探索,大胆猜想,和同学积极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只靠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具备某种能力之后就能应付日新月异的新问题.其中类比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第4篇:8上13.5《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
实数的运算教学反思
在学习新内容前先复习了一下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而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也是同样适用的,那么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得出实数的运算顺序。在讲实数的运算之前,先学了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实数的内容,然后再学习实数的运算,通过具体的计算题让学生对这一运算顺序加深印象。有一点要说的是,在新教材中,实数运算这一节,很多的计算问题学生只能通过计算器来解决,而现在学生用的计算器都是科学计算器,都是比较智能的,只要把算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答案,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十分重要的,从集中注意力到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若长期积累,情感上必定会比较喜欢数学,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最乐于见到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
第5篇:《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教学反思范文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课后对本节课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由于课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例题和练习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自主完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大多数同学能积极举手发言,主动到前面演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快乐课堂的宗旨,我觉得这节课,同学们是快乐的。
2、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知识回顾部分由于学生回答举例所用时间较长,占用了练习部分的时间。
2、学生对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运算是一个难点,对
第6篇:《实数》教学反思
《 实数 》教学反思
杨勇2011.11.28
1.本节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范围.从有理数到实数,这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对今后学习数学有重要意义.在中学阶段,多数数学问题是在实数范围内研究.例如,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在实数范围内讨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中的几何量(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等)都是用实数表示等.实数的知识贯穿于中学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对于实数的运算,以后还要通过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来加深认识,因此本节的作用十分重要。
2.在本节课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分层次进行,先从从一个探究活动开始,活动中要求学生把几个具体的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分析这些小数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把
第7篇:《实数》教学反思
《实数》教学反思
《实数》一节,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的范围。以下是“实数的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材一开始安排了一个探究:用计算器将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通过计算探究,发现这些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为了说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我随口又说出:请用计算器算算10/7是什么样的小数?
生: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意见明显不一致)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等于1.428571428,不循环。
噢,我明白了:计算器上最多只能显示出9位小数,是个近似值。
于是,我赶紧让学生将计算器的小数位数设定为5位,再看看结果是什么?
生:1.42857
师:可见,计算器上的值是10/7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