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二生物说课稿
初二生物说课稿
生物是初中的重要科目,学好生物,有助于提升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生物说课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己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处理所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有条件的可以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后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第2篇:初二生物的说课稿
初二生物的说课稿
通过生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的说课稿,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二生物的说课稿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
第1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二、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图
播放兔的内部结构图,并与人体的结构相比较。
想一想,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学生可以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里为“技能训练”——综合概括,提供素材)
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3。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
4。用口捕食,口内有齿,齿有分化,
5。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对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及时评价与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识。
关于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有条件的可通过播放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与保护的影像内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通过身边的实例,电视上资料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野生动物关爱的情感态度。
第3篇:初二生物上册说课稿
初二生物上册说课稿
通过生物的教学来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上册说课稿,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二生物上册说课稿
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第4篇:初二下册生物说课稿
初二下册生物说课稿
生物课是当代的重大科学课题,然而却又是至今依旧了解甚少的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二下册生物说课稿,欢迎来参考!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
第5篇:初二生物下册说课稿
初二生物下册说课稿
通过生物的教学,让学生知道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将会对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进化产生影响,我们人类也是生物,离不开生活环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下册说课稿,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二生物下册说课稿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第三章最后一节,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一是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二是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对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关点。
(二)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归纳知识,掌握知识。)
2、通
第6篇:济南版初二生物说课稿
济南版初二生物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为相关的济南版初二生物说课稿,仅供参考。
《生物圈中的人》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
第7篇:初二年级生物《生物圈中人》说课稿
初二年级生物《生物圈中人》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年级生物《生物圈中人》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