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件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的。(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的。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的、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的、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的。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的,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的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的、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第2篇:《北京的春节》课件
《北京的春节》课件
《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春节印象:
A.我知道关于春节的诗句:
B.我家春节贴的春联是:
2.自读课文,我找到了这些生字词:
3.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部分内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再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完成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 特点
三、句段剖析
1.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句话用 、 两个词突出夸赞腊八蒜。
B.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作业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表现为 、 。
C.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 说明灯的数量多, 说明灯的种类多.
(2)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 。
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 、 、 、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四.检测练习
A、给带点字的正确读音解释画上横线
蜜饯(zhàn iàn) 毛驴(lú lǘ) 榛子(zhēn zēn)
掺和 (huó hu) 间断(iàn iān) 的确(de dí dì)
B、比一比,组成词语,说说怎样记住本课的生字。
旬( ) 饺( ) 争( ) 拌( ) 鞭( )
句( ) 较( ) 筝( ) 绊( ) 便( )
C、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 )( )更新 ( )( )得已 ( )( )不同
张( )结( ) 有( )有( ) 残( )末( )
E.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万象更新
A. 更加。( )B.变更。( ) C.又、再。( )
截然不同
A割断。( ) B.阻拦。( ) C.截止。( )
万不得已
A已经。( ) B.止,罢了。( ) C.过了一会儿。( )
日夜不绝
A.穷尽。( ) B.走不通的。( ) C.断绝。( )
F.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
第3篇:《北京的春节》课件
《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春节印象:
A.我知道关于春节的诗句:
B.我家春节贴的春联是:
2.自读课文,我找到了这些生字词:
3.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部分内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说说老北京的
第4篇:北京的春节课件
北京的春节课件(推荐14篇)由网友 “有一天”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北京的春节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北京的春节》课件
《北京的春节》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春节印象:
A.我知道关于春节的.诗句:
B.我家春节贴的春联是:
2.自读课文,我找到了这些生字词:
3.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部分内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
第5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及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练习题了,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习题,使得我们得以有机会认识事物的方方面面,认识概括化图式多样化的具体变式,从而使我们对原理和规律的认识更加的深入。什么样的习题才是好习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及答案 1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àn bàn jiǎo zi fěi cuì fēnɡ zhēnɡ áo yè
( ) ( ) ( ) ( ) ( )
mài yá sì miào ɡuànɡ jiē zhēn zi biān pào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醋( ) 熬( ) 饺( ) 询( )
腊( ) 傲( ) 较( ) 循( )
宵( ) 饯
第6篇: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àn bàn jiǎo zi fěi cuì fēnɡ zhēnɡ áo yè
( ) ( ) ( ) ( ) ( )
mài yá sì miào ɡuànɡ jiē zhēn zi biān pào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醋( ) 熬( ) 饺( ) 询( )
腊( ) 傲( ) 较( ) 循( )
宵( ) 饯( ) 筝( ) 眨( )
销( ) 践( ) 挣( ) 泛(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 )腊八粥 ( )新衣 ( )庙会 ( )毛驴
( )醋大蒜 ( )年画 ( )爆竹 ( )灯笼
四、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