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和王之涣的诗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27 07:12: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王维和王之涣的诗

王维和王之涣的诗

王维和王之涣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王维和王之涣的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篇一:王维的诗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辛夷坞

唐代: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篇二:王之涣的诗

《九日送别

唐代: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宴词

唐代: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结束语:以上就是两位伟大诗人所写的古诗了,希望大家来品读!

第2篇:王维和高适的送别诗

王维和高适的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下面是王维跟高适的送别诗,欢迎参考阅读!

王维的送别诗

1、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樟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6、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7、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高适的送别诗

1、《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2、《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永泰元年正月病逝,时年六十二岁,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有文集二十卷。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附:送别诗简介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跟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写作特点

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跟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跟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所含情感: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思想感情

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跟伤感的愁绪。

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跟关心。 例:《别董大》

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 例:《芙蓉楼送辛渐》

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第3篇:王维和孟浩然介绍

王维和孟浩然介绍

王维和孟浩然合称“王孟”,两人都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两人的诗风相似,那么王维和孟浩然是否有私交,两人关系如何呢?

山水田园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的诗歌流派,是对田园诗和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于唐朝,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当时唐朝还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十分强大,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文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会追求情感上的超脱,而且物质条件为他们的游山玩水提供了基础条件。其二是因为当时佛道思想盛行,返璞归真及净心明性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心里基奠。

山水田园诗派以山水等自然之景和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其诗反映的也大多是闲适淡泊的心情。这些诗作可以巧妙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将感情与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王维和阳关三叠

王维和阳关三叠

在从前,诗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善于写诗的王维,对于音律也很精通,传说他能从画中看出弹奏的曲子。有一次,有位客人拿了一幅上面什么题示也没有的《奏乐图》给王维看,王维看后告诉客人说:“这张画图描绘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认为画师画奏乐只能画一声,那一种曲没有此声,怎能断定它就是画的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呢?便去找来一些乐师演奏此曲,果然一点也不错,正是画的那一拍。

王维除了精通音乐,琵琶也弹得很好。十九岁那年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时,就是靠著这绝技而得到公主赏识,因而考中第一名。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诗文声名很大,想得到进士考试的第一名,托熟人请公主替他推荐。王维知道这件事后,私下告诉和他交情不错的岐王李范,求他帮忙。岐王对他说:“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王维和王之涣的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维和王之涣的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