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诉衷情》长春版的优秀教案
《诉衷情》长春版的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著名词人陆游。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他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然壮志未衰。这首词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本词语言晓畅平易,化典灵脱,不事斧凿。前人评为“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风格苍凉悲壮,慷慨沉郁。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 通过阅读,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了解陆游生平,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了解陆游的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作品。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需要注意:“衷”要和“哀、衰”等字区别清楚;“侯”和“候”要区分清楚。2.朗读指导本词的朗读注意体现两种情感,即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尤其是诗词的后一小节,诗人满怀报国之志,要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收复失地,但却被罢了官,壮志难酬。而如今入侵的胡人还没有被消灭,自己却已衰老,只能对天长叹。这悲凉的感慨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后再进行深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3.阅读教学
(1)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就能够体会到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可以作为理解和学习这首词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词人的生平,然后出示上述的3个句子,从而引出对整首词的理解。
(2)陆游45岁之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46岁入蜀从军,65岁被弹劾罢官,66岁以后在山阴隐居20年。这首词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作者首先追忆往昔,描绘了一幅早年征战的场面,踌躇满志,抱着为国效力的远大志向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多么豪壮的.青壮年时代啊!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愿意为国捐躯。如今年事已高,在梦里常回边关,醒来以后,看见的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貂裘,它由新变旧,落满了尘土,可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北伐事业,还是没能实现,胡人没有被消灭。再看看自己,鬓发早已斑白脱落,回想一生的志向,到头来只落得一场空,闲居为民,纵然想为国杀敌也没有机会了,伤心落泪也是徒然。最后,老人发出一声悲凉的感慨:“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没有想到,心里一直想要报效祖国,可是只能在山阴闲居到死了。收复中原是陆游一生的情结,在这一声感慨中蕴涵了他多少遗憾,多少对于南宋王朝的失望,多少对于闲居为民的无奈啊!这首词之所以动人,首先是词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早就有“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壮志,他参加科举考试,遭到秦桧的嫉恨,直到秦桧死才得以走上仕途,后来又因为两次力主抗金而被撤职。绍兴议和之后,很多人都已经对收复中原失去信心,而陆游始终坚持复国夙愿。写这首词时,陆游已经被罢了官,他心愿未了,壮志未酬,从他的满腔遗憾中也可以读出他不灭的希望。词中的对比颇为成功。青壮年时代驰骋疆场,老来闲居为民;过去有力杀敌而不能实现夙愿,如今夙愿还在却无力杀敌,只能隐居。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和这种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陆游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悲剧烙印,这种崇高的人格力量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开头两句暗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写自己当年壮志与戍守边防的情形。“万里觅封侯”见《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立了大功,封定远侯。此处词人借以表达了自己要像班超那样为国平定外患,建功立业的志愿。“匹马戍梁州”,指词人48岁时在南郑川陕宣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时的生活,他曾单枪匹马地往来前线。“匹马”一词,描绘出当年雄姿勃勃的形象。“梁州”,此处指陕西南郑一带地区,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戍梁州”不仅写了他当年从军戍守边城,而且也写出了他的雄图大略。他曾在《平戎策》里指出,要恢复中原,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制金人于死命的军事根据地。他计划在川陕打下一个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取得和金人斗争中在长江上游的优势,而且可以恢复关中,进一步收复中原,实现中兴宋室的壮举。在戍梁州时,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则攻,无则守”。可是这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此,怎不使他悲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呢?自己的雄图大略不能实现,驻守边塞的往事也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闲居山阴,当年裘皮征衣也已积满灰尘而显得陈旧了。这两句借眼前衣物来书写长期被投降派打击罢黜闲居的情况,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慨。下阕继续抒发报国无方的郁愤情怀。“胡未灭”三句,写自己时时思念报国,完成统一大业,然而壮志难酬,令人无限悲愤。“胡”字,指占领中原的金人。“鬓先秋”指白发早如秋霜,颇有“一事无成两鬓斑”之慨。“泪空流”,一个“空”字,带出多少感慨与悲痛。结句概括了词人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矛盾。“心在天山”的“天山”,亦即祁连山,古战场,这里借指前方。陆游《新年》诗:“稽山剡曲虽堪乐,终忆祁连古战场。”《秋思》诗:“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可见他总是惦念着边防战事。“身老沧洲”中的“沧洲”,犹言江湖,喻高士隐居之地。扬雄《檄灵赋》:“世有黄公者,起于沧洲,怡神养性,与道浮游。”此处写他被黜家乡,老于山野,对国事无能为力的愤慨,这是一位爱国者的血泪之歌,令人难以卒读。
(3)古诗大意: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4.活动提示(1)思考与交流 觅:寻找。 戍:(军队)防守。 暗:光线不足,黑暗。 首先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再选词填空。填完后再从词中找到能表现所填词语情感的内容。(2)拓展与运用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再指导学生用一段话写出自己对陆游的印象。不要写得千篇一律,要有个性特点。5.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本首词感情沉郁,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其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空”突破,体会情感,引发学生对全词的情感的体会。
第2篇:诉衷情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
(胡未灭……)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读这句词。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奈的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第二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古词大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导读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
朝廷的鞭挞。
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孙策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语。
这首词的题目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以词中写的是千古兴亡事,是对历史人物孙权的歌颂其实作者怀的是“古”,喻的是“今”。作者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对孙权的歌颂,称赞孙权能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质上就是隐讽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地区。词的开头:“何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就流露出这种感情。下阕所写的孙权的英勇战斗,那就更明显了,意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而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完全可以联系起原文领会到:“若豚犬耳”指的就是南宋皇帝赵扩。这里,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仅“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
吴
第3篇:《诉衷情》教案
《诉衷情》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诉衷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诉衷情》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通过对梦泪空等字词的感悟,对比陆游的其它三篇诗作,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3.有感情第朗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通过对梦泪空等字词的感悟,对比陆游的其它三篇诗作。、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初步诵读,揭示词意。
1.出生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2.知名朗读这首词,订正字
第4篇:诉衷情(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
第5篇:诉衷情
诉衷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教学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一、导入:侯老师很喜欢一首词,大家想不想一块来分享一下: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后面的大家一块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的确,这首词慷慨激昂,令人振奋,
第6篇:诉衷情
《诉衷情》说课
吉昌三小:高飞
一、说教材
(一)教材解析及地位。
《诉衷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板块的第二课。第六板块的主题是抒怀。陆游在《诉衷情》这首词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本板块的“表达”是“美德在我身边”。而诗人的爱国的美德,这也正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因此教学本课时要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对诗歌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以上所述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书下注释、借助资料、查找工具书
第7篇:诉衷情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析】: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
第8篇:《诉衷情》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