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文翻译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26 07:12: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赏析及翻译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赏析及翻译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⑴僵卧:静卧。僵:僵硬,僵直。

⑵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⑶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⑷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⑸思:想着,想到。

⑹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⑺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⑻夜阑:夜将尽。阑(lán):残尽。

⑼卧听:躺着听。

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全文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创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赏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rù,草垫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何必多此一举呢?另外,诗人不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罢官闲居的吗?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吗!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岳飞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词句;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同样魂牵梦萦的语言。……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秋思陆游赏析

原文:

秋思

诗人:陆游

虚极静笃道乃见,

仁至义尽余可忧。

名山采药恐未免,

策蹇孰能从我游?

翻译: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字词解释:

(1)欲:欲望。 驱:赶逐。

(2)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3)休:此处作“忘了”解。

(4)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5)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赏析:

诗写秋日所感,表达了诗人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的心情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陆游:(1125-1209.11)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第2篇: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文翻译赏析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文翻译赏析

赏析的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轮台:北方边境地名,泛指边疆。

夜阑:夜深。

僵卧:直挺挺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僵直。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思:想着,想到。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卧听:躺着听。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

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翻译】

拖着年迈孱弱的身躯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原因是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驰骋疆场。夜深了,听着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一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陆游(1125 -1210 ),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已六十八岁高龄。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当时诗人年事已高,又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自然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百年,匆匆而过,回首往事,虽如过眼云烟,但也不免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等等等等,难免纠缠着诗人的思绪,一幕幕活跃在诗人的眼前。

略有一些文学阅历的人可能都知道,陆游是我国宋代的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和许多爱国诗人一样,虽然在心智上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怎奈朝廷腐败无能,自己只能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当时金人入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也由于主张抗金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同时袭上诗人的心头。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与失落颓废之中,而是奋笔疾书“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正如吉鸿昌雪地所书:“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国家尚且如此,个人那点不快还值得一提吗!?从另一个角度看,诗人“僵卧孤村不自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拖着疲惫多病的身躯,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他想的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在忧国忧民,在想着要亲自为国家守卫边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报国之志,跃然纸上。

从诗人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报国豪情是矢志不移的,应该说是伴随了陆游的一生,眼下国家飘零,山河破碎,自己又年迈多病,只能带着 “卧听风吹雨” 的无奈进入梦乡,在梦中实现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收复失落的山河。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

陆游的诗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本诗“尚思为国戍轮台”无不流露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难以平复的哀愁。然而这只是在思想上,更不可忽略的是诗人艺术上的成就,本诗在结构处理上堪称为典范。诗的前三句“醉卧”、“尚思”、“夜阑我听”巧妙地为第四句进入梦境实现诗人多年的夙愿做了一个从意念和情景上的很好的现实铺垫,使作品从思想上到艺术上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第3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作者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作品原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⑴,我与狸奴不出门⑵。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⑶,尚思为国戍轮台⑷。

夜阑卧听风吹雨⑸,铁马冰河入梦来⑹。

作品注释

⑴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引导语:诗歌表达的精神饱满,虽然晚年困顿,但任心系国家。这便是陆游的爱国情怀,这便是陆游的爱国诗歌。下面由*****小编与您一起分享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赏析,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鉴赏

这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文翻译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文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