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感
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中国意识的危机》,我感到一阵的后怕,感觉中国人的意识已经开始走入一个让人感到恐惧的方向了。书中就提到“全盘西化”恰恰是只有中国人才想的出来的主张。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全盘西化”论是十分受当时的文化人欢迎的,他们在看到西方国家的强大时,觉得中国文化有着根本上的漏洞,必须彻底向西方学习才能够拯救自己。在今天都还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观点。
将一个国家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在改革的时候,不是一个部分改,而是一下子上升到整体的高度,去革新它。咋一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因为这种方法没有综合现实情况,没有分析到自身所存在的特殊问题,这种改革是必然失败的。但是回首“五四”运动期间的“全盘西化”不正是如此。它将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全盘性的推翻,然后将西方的制度文化生搬硬套的放在中国。
作者将这种思想看做是中国人的特色,用他的观点来看,是中国儒家有机宇宙论影响的。自秦朝以来,儒家思想就提出了王朝帝制与宇宙天道都是彼此相关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整合性的结构。后来很多知识分子延续了这个思路,认为改变的第一个层次是世界观,其次是价值、信仰系统,最后才是政治经济层面的改变。
知道今天,还是有很多人用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香港的陶杰,讲中国文化的DNA,都有把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文化简化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态势,并且认为这个整体有着根本的漏洞,只要彻底改变它,我们整个国家的'面貌都会焕然一新。这就是传统一元论的延续。
在我的身边也存在很多一元论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一个人的成绩不好,那么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十分糟糕的人,一无是处。仅仅是因为成绩,顿时变得如同4等公民一样不受待见,但是实际的情况确实,他在艺术或者其他领域有着别人不可比拟的天赋和优势。这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一元论式思维。上升到民族,国家等复杂的结构存在时,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有多大呢?是不可想象的。
第2篇:《中国意识的危机》读书笔记
读《中国意识的危机》有感
《中国意识的危机》是一本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书。林教授运用现代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成果来探讨中国现代思想史,其所提问题之精锐、见解之深邃,与海外寻常所谓“汉学家”不可同日而语。众所周知,“五四”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事件,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八十年来,著述薪积。因为论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迥异,结论自然大不相同。
概而言之,有四种“历史记忆方式”:以吴宓、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将“五四”运动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和颠覆;以胡绳、彭明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将五四运动看作由早期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次反封建的政治社会运动;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视“五四”为反抗传统思想文化秩序、溶入“现代”世界体系的一次理性启蒙运动;而以余英时、张灏、杜维明为代表的海外学者则从更为宏大的视野出发,重新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想的复杂关系,对其非理性、反历史的思想误区作出鞭辟入里的检讨。当然,除此之外,尚有“文艺复兴”说、“启蒙运动”说、“思想革命”说、“西方主义”说、“不完全的现代性”说,“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说等多种论点。相比之下,林毓生先生的这本书则提倡“意识危机”说,他灵活采用了“中国中心观”的研究思路,并辅助性地使用了韦伯、席尔思的“奇里斯玛权威”理论,因此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
作者在该书中,运用马克思•韦伯社会学和波泥拉科学哲学中两个崭新的概念:“奇理斯玛”(意为“神圣的天赋”)和“支持意识”作为其论证的理论基石。这两个概念,本来名异质同,前者来自基督教语汇,指经过了“神”点化的权威人物。后来马克斯•韦伯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作为定界个人权威最高标志的特殊名词。一般地讲,在各个行业中具有特创力的至高无上者便是“奇理斯玛”权威,但这时仅指各人权威。再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席尔斯将产生社会秩序(或社会意识)的至高无上的行为角色、物质等等均归结为“奇理斯玛”权威。而后一个概念是爱因斯坦的好友、世纪初有成就的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尼尔的创造。“支持意识”的要旨,是说人们在过去经验过程中所慢慢形成的、并不断指导人们行动的一种潜在的意识。不论是“奇理斯玛权威”还是“支持意识”,在最初均是均是针对个人“权威”与个人的无法扭转的“经验”而言的。但是毕竟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个人的放大,个人之权威——“个人的无法改变的经验”之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便形成了该国家或民族的“奇理斯玛权威”和“支持意识”,最后,形成民族意识的沉淀和结构,这种结构俗谓之“传统”。其特殊的魅力规范着社会和人们的行为,之所以如此,当然有其充分条件,即支配人们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奇理斯玛权威”和“支持意识”是具有活力的,而绝非是僵化的,一触即溃_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林教授富有远见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被人们人为地一刀切断,不能被彻底“焚毁”,重新创造,而只能在原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成为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奇理斯
玛”。
中国意识之在中国,大概至少四千余年了,四千多年来,其通过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并经过历代学人和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全体中华民族成员们的共同不断加工,从而形成了一个明显稳定的传统结构。
每个中国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一种生活现象,此种现象并非“天理”,而是“人伦”。虽然,“天理”和“人伦”在这里经常被人们连用,但认真地说起来,前者不过是人们用以警告、吓唬他人的手段,而真正富于现实情感意义的,或者在中国人心灵深处永志难忘的只是人伦。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天理”几乎是世界各民族心理结构中所共有的“奇理斯玛权威”,而“人伦“才是我们民族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地导引其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给其留下深刻痛创的“奇理斯玛权威”。
儒家的学说,从客观上讲,适合于中国社会人伦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实际;从主观上讲,符合于统治者欲以强化其政治统治的要求。于是家—国一致,君—天、忠—孝相连,“三纲五常”便成了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无上法宝。不但如此,他们对这些法宝还进行了政治性和法律性的创造。这种创造首先是身份上的,历代儒家都主张“正名”,所谓正名其实就是要弄清身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之后,其社会待遇便因名异而异。关于这点,以下引文最具代表性:“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则旗章异,则符瑞异,则礼宠异,则秩禄异,则冠履异,则衣带异,则环佩异,则车马异,则妻妾异,则泽厚异,则宫室异,则床席异,则器皿异,则食饮异,则祭祀异,则死丧异。”多么森严壁垒的身份之图!多么精细繁琐的“等差”秩序!难怪当孔子听到只能享受四侑之乐的大夫季氏竟违背自己的法定身份所应得到的享受而“八侑舞于厅”时,气愤难忍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言下之意,是指背礼违法,犯上作乱,莫异乎此、大乎此者。这样,家族的身份关系就被顺理成章地移植到社会和政治领域。
在中国意识的“奇理斯玛”中,该抽去的是“血缘”二字,认真说来,“血缘”二字对中国造成的祸端实在太大,人们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往往以情胜理,而情的首当其冲的基础,在中国是血缘。由于这两个字导致了任人唯亲的悲剧,也由于以血缘为基础的统治者大同盟,使官僚阶层有恃无恐地倚权背法,惨民贼国。古代思想家曾设想过一个选贤任能,不唯血缘,不唯私情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古代开明的统治者总是没法进行改革,以改变血缘伦理至上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厄运。曹操倡导“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那么脍炙人口的《短歌行》招来了多少“周公”?孙权“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
不决问公瑾”;唐太宗知人善任,把魏征做为他的“一面镜子” ……而最富于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由董仲舒始作俑、并盛行于隋唐以来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它不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而且成为东方奉献给西方文官制度的奠基石。今天,研究文官制度的西方专家们每每来到中国讲学时总要不无激动地感谢“老师”一番。但是,可悲的是,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将这一制度贯彻到底,直至本世纪初所实行的还是帝制世袭制!曹操没有开明到将最高统治权交给他人,而是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唐太宗同样如此!思想家们的设想在历史上亦不过是海市蜃楼。当然一定的社会存在总是和特定的社会物质生然而条件相联系,我们不能苛责古人不操守今日的观念。但历史的观念传至今日,影响今日、阻碍今日之发展,时人的确负有改革它的任务。
第3篇:中国梦需超越中国意识危机
中国梦需超越中国意识危机
2013年05月14日10:20 来源:新华国际
新华网消息 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发表题为《“中国梦”需要超越中国意识危机》的文章,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再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大清帝国急剧衰落,中国传统国家被帝国主义打败,中国人就萌生了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国家的梦想。直到今天,这个梦想仍然是中国人追求变革和进步的巨大思想动力。但现实的因素似乎更为重要,“中国梦”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今天中国很多人对国家的前途、对自己的前途的信心危机。历史上,每一次“中国梦”的背后都是当时面临的信心危机,而信心危机的背后则是深刻的“中国意识危机”。很显然,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克服“中国意识危机”。如果解
第4篇:读《中国意识的危机》有感
读《中国意识的危机》有感
姓名:聂学利学号:10091110122
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经常把中国人视为停滞的传统主义典型。但是在二十世纪中期,中国却成了很多人向往的革命之乡,成了与过去整个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决裂的社会。有读该书后的人评论说,如果思考一下,为什么特别是中国会成为不改变传统的象征,人们就会感到这种看法的产生是因为认识到,中国曾设法使它完整的社会—政治—文化秩序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这种秩序又被一个企图在它内部既体现社会政治权威,又体现社会精神权威的阶级所控制。这种传统的持续性似乎是它的包罗一切的整体性功能的结果。在中共掌握政权以后,人们敏锐地觉察出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中有外国的根源。正是这种意识形态明确主张要与过去的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实行完全革命性的分裂。
为本书作序的本杰明·史华兹教授
第5篇:中国危机
1、1988年10月何新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政经危机与成因》,预言中国将发生*。此文震撼内外。
19**年,中国发生事变。
2、1988年何新在《中国金报》撰文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定失败,苏联东欧帝国体系将解体。1990年6月12日,何新给国家当时最高领导同志(邓公)写信,预言苏联即将面临解体。
1991 年8月,苏联“819”政变发生,何新应某高层领导(丁关根同志)问询而写了一封信分析形势并报中央领导。何新认为此次苏联政变不会成功。并预言:此次政 变失败后苏联政局的崩盘趋势已难逆转,苏联体系将崩溃,叶利钦必将掌控实权,戈尔巴乔夫将仅成为象征性人物和下台。
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体制的彻底瓦解。
这年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
第6篇:中国,道德危机?
中国,道德危机?
单名扬 2011级法硕一班
一、前言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的小悦悦在相继被两车碾压之后,冰冷地躺在血泊之中„„10月21日,随着一个鲜活生命的流逝,对小悦悦施以援手的拾荒阿姨被众人赞扬,碾压他人却逃之夭夭的肇事司机被舆论声讨,女孩母亲的监护职责也被社会关注,而更多的人则感叹那18位路人的冷漠与无情,道德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近年来,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发展,舆论力量得到不断壮大,一些负面社会事件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南京“彭宇案”、“郭美美事件”等的出现,让我们不禁反思,不禁疑问,当下的中国社会真的处于道德“危机”之中吗?中国社会真的世风日下了吗?
二、长河落日,对传统的冲击与继承
还记得在小学时代,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主题电影,名为《离开雷锋的日子》,故事中,主人公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