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篇: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 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 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 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第3篇:小学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导路——入境——领悟”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
第4篇:《白杨礼赞》课文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录音机、投影仪。
一课时
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